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今年的4月1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第十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9周年紀念日。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完成繞地球飛行一圈後,乘坐返回艙成功返回地面,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這一歷史事件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闢了新途徑。

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

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

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一不小心,所有的食品袋都會飛起來。所以,航天員吃東西時,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特別是容易產生殘渣的食物,防止其漂浮起來對儀器產生影響。在微重力條件下,即使把杯子倒轉,水也不會自動流進航天員的嘴裡。因此,航天員在太空都是用吸管喝水的。裝飲料的容器一端有一個注水孔,航天員用塑料吸管插入注水孔吸飲。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如何睡覺和運動呢?

在太空,可以站著睡、躺著睡、豎著睡設置可以飄著睡,當然,航天員也有專門的睡眠區。航天員睡覺時會鑽到固定在睡眠區的睡袋裡。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會出現液體頭向轉移、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變化,為了減少太空飛行對身體的影響,需要在太空中做運動,開展鍛鍊。一般的運動器械有拉力器,主要用來鍛鍊上肢力量和腿部力量,可有效預防一些肌肉群的萎縮和力量減弱;還有一種是自行車功量計,航天員在自行車功量計上鍛鍊的時間和強度與飛行時間有關,一般每天鍛鍊1.5至2小時。

失重對航天員身體會有什麼影響?會使人長高嗎?

長期失重會造成航天員肌肉萎縮、骨鈣丟失、視力下降等,所以航天員會通過各種方式,去對抗這種失重帶來的影響。

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椎骨對椎間盤的壓縮狀態消失,因為沒有重力存在,椎骨之間的間距會增大,人的脊柱長度也會變長,所以人的身高相應也會增加。但是飛完5天左右的時間,基本就能恢復原來的身高。

太空輻射會對航天員身體有危害嗎?

在目前人類達到的太空高度,太空輻射量相當於地面輻射的150倍。這些強烈的太空輻射會造成人體免疫功能、造血功能、視力等的下降。

在太空中航天員之間是如何交流的呢?

宇宙中是個真空環境,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遞。聲音的傳播是依靠介質的振動來實現的。因此,在太空中,進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之間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而在飛船艙內交談跟地球上沒有兩樣,因為艙內同樣充滿空氣,能夠傳遞聲波。

太空裡的溫度如何?航天員如何保暖?

與地球的溫度環境不同,太空屬於低溫環境。太空中一個物體的熱量輻射到宇宙空間後,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分能夠反射回來。目前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在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活動,所以目前只關注這部分太空的環境。

航天員有航天服,航天服裡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航天員可以通過調節溫度來保持它的舒適感,所以不會感到熱,但是,航天服是為在不適合人生存的環境中製造的,所以並不會像穿普通衣服那樣舒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2011年9月29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航天員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們上班時具體從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
  •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全球連線: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中國航天員  新華社記者  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景海鵬和陳冬將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我國載人航天曆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能有條不紊、密切協作,順利完成相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翟志剛首次出艙太空漫步,劉旺完成首次手動交會對接打出太空「十環」,「太空教師」王亞平天地連線開展太空授課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 熱點 | 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這些中國載人航天大事值得珍藏!
    4月12日是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1961年4月12日,蘇聯的尤裡·加加林成為世界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從而揭開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新篇章。2011年4月7日,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宣布每年4月12日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
  • 龍飛船首次載人升空 美國9年後如何重啟載人航天?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時隔9年,美國航天員再次從本土起飛。北京時間5月31日3點22分(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點22分),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經過3天前的推遲,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航天員羅伯特·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乘坐「載人龍」(Crew Dragon)飛船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出於人道主義,以及1988年中國加入的《營救太空人、送回太空人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簡稱《營救協定》)的精神,個人認為是值得的,應和平利用太空、開展國際合作。5問:中國已經成功進入過太空,火星會是下一個目標嗎?王平: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內最像地球的行星,探測價值很大。
  • 館員薦書 | 飛向太空——載人航天簡史
    神秘而廣闊的太空,一直吸引著人類。無論是嫦娥奔月的傳說,還是伊卡洛斯的神話,都象徵著古代人類對於太空探索的無限嚮往。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航天技術的發展,載人航天已經從夢想變為了現實。災難與犧牲載人航天歷史上的成功與突破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偉大時刻,但災難與犧牲同樣伴隨其間。在危機四伏的航天任務中,偶爾的粗心大意也會帶來致命的後果。1961年3月23日,被安排將執行蘇聯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航天員瓦倫丁·邦達連科在充滿純氧的艙室裡進行耐力測試。
  • 世界航天日 | 中國航天第一女試飛員竟然是河北人!還有這些太空中...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稱「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今天,讓我們致敬所有勇於向未知探索的人!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使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獨立掌握髮射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此後又陸續發射了神舟六號、七號、九號、十號、十一號等載人飛船。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我們注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是由載人航天領域的特別工作環境錘鍊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起步的。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航天員將在太空生活33天
    TechWeb報導 10月17日消息,據央視報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今天早上7點30分發射,使用長徵二號F Y11運載火箭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了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航天員,發射該飛船的目的是,進一步考核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特別是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 太空人在太空如何工作生活?
    然而封閉式的訓練並沒有侵佔這些太空人們的周未生活。周六周日,他們照常可以回家與妻兒團聚。雖然很多人與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座「城中城」裡,但也無緣見識這些航天員的「廬山真面目」。即使航天員走出「紅房子」,在航天城裡活動,也有專車把他們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外人很難接觸到他們,他們隨時都被很好地保護起來。如果外出執行任務,一般情況都有警車開道,護送他們到指定地點。  航天食品要求非常高。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神舟一號」:實現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我們注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是由載人航天領域的特別工作環境錘鍊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起步的。
  • 「載人龍」攜帶4名航天員升空,正式開啟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北京時間今天早上8時27分,美國SpaceX 公司在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將搭乘有4名航天員的載人龍飛船(Crew-1任務)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地面400公裡高的國際空間站,標誌著該飛船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也是自太空梭退役後,第一個獲得美國宇航局認證、可定期搭載航天員進入太空的新型飛船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2020年5月5日,文昌又一次見證新的夢想起航——當天18時00分,我國新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首次出徵太空。長徵五號大火箭家族又一名新成員登臺亮相。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能一次把接近3個「天宮一號」重量的空間站艙段送入太空,將承擔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美國終結載人航天的「寄俄籬下」
    國際空間站,標誌著該飛船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也是自太空梭退役後,第一個獲得美國宇航局認證、可定期搭載航天員進入太空的新型飛船。本次飛行是載人龍飛船首次正式乘員飛行任務。之前,載人龍飛船先後執行過一次不載人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Demo-1任務和載有2名航天員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Demo-2任務。
  • 航天科技營丨體驗航天員訓練日常,get航天科技知識
    載人火箭,月球漫步,這些是不是都遙不可及?在深圳,有一個地方能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太空的神奇,讓航天夢觸手可及。國慶假期,羚羊將帶領孩子走進航天世界,在中國權威的航天機構——深圳太空研究院,讓孩子沉浸式體驗航天員的訓練項目,感受獨一無二的航天科研樂趣,探究航天科學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