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天日 | 中國航天第一女試飛員竟然是河北人!還有這些太空中...

2020-11-22 河北新聞網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稱「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今天,讓我們致敬所有勇於向未知探索的人!

太空中中國這些「第一」你知道嗎?

》燕趙大地出巾幗:中國航天第一女試飛員張玉梅

圖片來源:西部網資料照片

我國第一位女試飛員是張玉梅,出生於河北省定興縣,她勇敢無畏的飛向藍天,試飛駕駛多架飛機為其他的飛行員成功排雷,足夠稱得上是藍天上的巾幗英雄。

》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

圖片源自網絡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

》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

圖片源自東方網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27日,航天員翟志剛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中國航天史上的高光時刻,你得知道!

50年前,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我們就此進入了太空時代。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瑰麗的名詞背後是歷代航天人持之以恆的付出,下面這些中國航天史上的高光時刻,你得知道!

》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中國從此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衛星回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升空,在軌運行3天後,回收艙成功返回地面,收穫了第一批從太空拍攝的對地觀測資料,中國也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使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獨立掌握髮射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此後又陸續發射了神舟六號、七號、九號、十號、十一號等載人飛船。

》探月工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即中國第一顆繞月球飛行的人造衛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在月球自主著陸,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北鬥系統

2012年12月27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運行,由16顆導航衛星組成的北鬥系統將服務亞太大部分地區,在交通、農業、防災減災等多方面起到作用。

》空間實驗室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為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打下了基礎。2016年9月15日,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飛向太空,可支持開展冷原子鐘等14項空間科學應用試驗。

》深空探測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在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掠過小行星4179,最近距離僅為3.2公裡,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小行星進行探測,中國也成為第四個探測小行星的國家或組織。

》未來計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2020年左右實施,探測器預計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至2030年前後,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木星系探測及行星穿越等三次深空探測任務。

有關航天的「趣多多」來get一下


》尿不溼是為航天員發明的?

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在上太空前,遇到了這樣的「囧事」,他在即將步入發射艙時產生尿意,沒辦法,只好下來排尿。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航天員遇到這種困擾,研究人員就發明了能大量吸水的紙尿褲,後來這項技術轉為民用,就成為了父母常給嬰幼兒使用的尿不溼了。

》脫水蔬菜來自航天技術?

大家都知道蔬菜的保存和運輸不易,那航天員在太空要怎麼才能吃到蔬菜呢?研究人員為了讓航天員可以隨時補充到維生素等營養,就研發出了脫水蔬菜技術,航天員在太空中也可以輕鬆享用到蔬菜美食了。

》在太空中會變成路痴?

在宇宙中,四周黑茫茫,航天員因此常常產生錯覺,分不清方向,找不到「路」。因此航天員在太空中活動時,需要依靠特別的標誌來確定上與下。

》去太空中轉一圈會長高?心臟也會變小?

根據太空生物學家的說法,由於太空中沒有重力,航天員處於失重環境,身體負擔減小了,脊椎就變長了;除了脊椎外,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心臟負擔也減小了,時間一長,心臟體積也就變小了。

》航天員睡著後會不會飄到天花板上?

當然不會,因為航天員是睡在專用睡袋裡的,只要將睡袋固定好,就不會到處亂飄了。睡袋還配有手臂約束器,專門用來解決航天員睡覺時,手臂不自覺在頭頂上方浮動的問題。

》太空人從來不光腳?

人的腳適應了走路的環境,腳底部皮膚有大量角質和死皮,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人的腳沒有任何壓力,死皮和角質會大量自動脫落漂浮在空中,太空人不得不時時穿著襪子。

》聽說去太空會長高?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同時,當所有肌肉放鬆的時候,大腿會輕輕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仿佛是在水中一般。

》吃飯不用動手拿?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與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員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飲料可以放在容器裡。不同的是,當要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漂浮出來。

》看著地球發呆?

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餘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著地球。


(河北新聞網綜合自中國軍網、中國新聞網、華商網、頭條新聞、荔枝網等,編輯楊雅婷)


相關焦點

  • 近代航天史上一些著名的女性
    儘管蘇聯的斯韋特蘭娜 薩維茨卡婭(Svetlana Savitskaya)是世界第二名女太空人,但她卻是第一位出艙進行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的女太空人。 1975年,她就打破了美國女飛行員扎克琳 科克蘭保持的飛行速度世界紀錄。1976年,薩維茨卡婭從試飛員學校畢業,成為赫赫有名的雅科夫列夫飛機設計局的一名試飛員。1977年,她駕駛E-133飛機飛至21209.90米的高空,創下水平飛行最大高度的世界紀錄,並保持至今。 從1980年起,她被挑選調入蘇聯太空人中隊,進入航天領域。
  • 從這些浪漫的名字,了解中國航天
    時至今日,中國也已牢牢佔據了世界載人航天的重要一席。   奔月的「嫦娥」、落月的「玉兔」、飛天的「神舟」,指路的「北鬥」……有網友說,細數這些名字,發現中國航天人真是浪漫極了。這些名字是怎麼起的?它們取得了哪些驕人成績?我國航天事業,將踏上哪些新徵程?
  • 中國航天日特別策劃|閃亮的名字
    2019年1月3日,「鵲橋」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拍攝的第一張圖片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2000年10月31日,第一顆「北鬥一號」實驗導航衛星升空。
  • 中國航天日,青島智騰向航天人致敬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1970年4月24日,夜,隨著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口令的下達,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了。
  • 航天與太空探索史上的5個難忘的時刻
    自從這些壯舉首次完成以來,人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太空飛行和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裡,我們探索航天史上五個最重要、最難忘的時刻。1.太空第一顆衛星1957年發射的Sputnik不僅標誌著蘇聯在一個新的領域的技術領導,而且標誌著蘇聯大型飛彈開發和生產的能力和程度。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網易娛樂12月9日報導 試想你一覺醒來,發現躺在火星的沙漠裡,太空人隊友都以為你掛了,正光速飛回地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印度洋裡飄,好歹還有一隻老虎陪著,你抬頭,周圍連只蒼蠅都沒有,咋辦?這正是當下備受熱議的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沃特尼的真實處境。
  • 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東方紅」繪製中國火箭飛彈藍圖第一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衛星上天,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中國航天日,衛星家族人丁興旺 「第一人」費俊龍:太空歸來「中國龍」唱情歌」劉洋:中國首位飛天女航天員張曉光:中國首位太空課堂攝像師
  • 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河北第一站走進宏遠路小學...
    11月23日,在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即將發射之際,石家莊欒城區宏遠路小學隆重舉行了「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團省委少年部部長週遊,民盟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省直工委副主委穆慶明,團市委副書記張婷,團市委學少部部長于洋,區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靳風獻,區教育局局長屈翠彬,團區委書記田航宇,區科協主任科員張榮堂,宏遠路小學校長趙郡參加活動並出席了開幕式。參加次此次活動的還有來自鹿泉區銅冶鎮嶺底小學的三位教師和6名學生。
  • 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河北第一站走進宏遠路小學
    11月23日,在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即將發射之際,石家莊欒城區宏遠路小學隆重舉行了「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團省委少年部部長週遊,民盟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省直工委副主委穆慶明,團市委副書記張婷,團市委學少部部長于洋,區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靳風獻,區教育局局長屈翠彬,團區委書記田航宇,區科協主任科員張榮堂,宏遠路小學校長趙郡參加活動並出席了開幕式。參加次此次活動的還有來自鹿泉區銅冶鎮嶺底小學的三位教師和6名學生。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神舟一號」:實現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
  • 「軍視點」關於「中國航天日」 你該知道這些!
    今年恰逢我國航天事業創建61周年。61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成為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截至目前,我國衛星研製與發射能力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在軌穩定運行的各類衛星130餘顆。那麼,問題來了,「中國航天日」為何設在4月24日?這個節日是怎麼一步步確定的?還有兩個備選日期你知道嗎?「中國航天日」設立背後有何故事?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裡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神舟二號」: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中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年的4月1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第十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9周年紀念日。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完成繞地球飛行一圈後,乘坐返回艙成功返回地面,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這一歷史事件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闢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值得炫耀,但她選擇低調
    似乎提到宇宙提到航天,人們心中總會出現「嚮往」兩個字。在幾十年前航天對於我們國人來說還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然而通過不斷地探索,中國航天技術令人驚訝的飛速發展,為了紀念我國航天事業的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5年前,「中國航天日」正式誕生。4月24號的今天再次迎來中國航天日,讓我們不得不記起這些年中國與宇宙之間那些震撼的回憶。
  • 4.12世界航天日| 你不可不知的航天知識
    每年的4月12日,都是「世界航天日」,又稱「世界航天節」。該節日之所以設立在4月12日,是因為在1961年的4月12日,27歲的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實現了人類首次遨遊太空的壯舉。那麼,關於世界航天簡史,你又了解多少呢?
  • 中國航天 造福世界
    7月31日,習主席在北京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在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星座部署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天宮」「天問」「嫦娥」「墨子」……一部中國航天事業的奮鬥史,貫穿著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貫立場,折射出與全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鮮明態度。
  • 與中國航天「零距離」——走進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9月1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艙外航天服等航天珍貴實物,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長徵運載火箭等太空飛行器模型公開亮相;依託VR、AR、3D等先進技術的互動展示展品,特色鮮明的航天文創產品……18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活動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中國航天發射數超美國 排名世界第一
    原標題:中國航天發射數量超越美國排名世界第一【觀察者網綜合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撰文稱,中國在2018年首次在航天火箭發射數量上超越美國,在這一指標上躍居世界第一。該雜誌根據12月中旬的數據統計計算得出,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35次,而美國只有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