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2020-12-06 中國軍網

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太空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太空藻麥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以第二個國家航天日為契機,北京天安門廣場邊的國家博物館正設立一場 「築夢太空」主題免費展覽。獨立展廳的展覽頗為低調,也未張貼商業海報,但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

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

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

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首先是湘繡手繡國旗,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紅旗綢由專供天安門國旗的紅旗廠特製。同展櫃還有神舟飛船上的「中國載人航天陶瓷藝術品搭載專用證物」。另一個展櫃有太空中的中國茶葉,傳統的中國文明象徵「絲綢、陶瓷、茶葉」在太空湊全。

另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航天服上的國旗,在創紀錄的33天太空飛行直播中多次與觀眾見面,這回是首次實物展出。

惹人注目的,還有一面巨幅國旗,從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經搭載神舟五號,陪楊利偉繞地球14圈。它曾經是雪梨奧運會中國團的旗幟,上天之前還曾被帶到南極、北極和珠峰。

還有一面國旗觀眾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剛,接過劉伯明遞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紅旗,讓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航天員佩戴的新標識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設計的標識。此次展出了兩人太空佩戴的航天員標識、航天員姓名牌以及航天飛行榮譽標,還有航天員肩膀上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都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景海鵬和陳冬乘坐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也首次呈現於觀眾眼前,表面覆蓋著六角蜂窩網格,大多數網格中的填充物已揮發殆盡,少數格中殘留著碳黑。這是在重入大氣時防止返回艙過熱的固體蒸發層。返回艙的金屬部分,能看出明顯的火焰燒灼的痕跡。

返回艙對面的牆上,平鋪著神舟五號返回艙巨大的降落傘,紅白藍相間,也成為遊客拍照的最佳背景。

面膜一樣的航天食品

各種展品中,包在鋁箔中薄薄一份、不怎麼起眼的太空食品,卻引來許多觀眾。這次展出的是配方保密的太空功能性食品。話說中國航天員的食品有中國特色,從魚香肉絲到粽子,按頓小份包裝並標明,塞進飲食包,每頓飯都不重樣。據介紹,展出的各種功能性食品是為了預防航天員的腸胃問題。

在展品中,一種粉劑放在薄薄的透明袋中,呈藍綠色,很像是面膜粉。據介紹,這是太空中用水衝調的藻麥茶,可以保證基本的營養。主要成分是螺旋藻、麥片和黑茶,其他配料並未公布。

太空中的中國茶包

景海鵬和陳冬在神舟十一號中首次「太空泡茶」。茶包也是首次展出,每個茶包3克,裝在特製的包裝袋中,注水後完成復水,然後用加熱器加熱,每個茶包泡四五次。茶包分紅茶和綠茶兩種,源於中國十大名優紅茶和綠茶的科學配比。

另一種太空去膩茶,是為了去油膩、增強胃腸動力、抗輻射和保溼,也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飲食標配。據介紹,為了適用於女航天員加入了高效的膠原蛋白。

太空筆真的不是鉛筆

此次還展出了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太空筆。說到太空筆,一個著名的段子是,美國人為了上太空,絞盡腦汁要發明一種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原子筆而不得,於是徵集方案,最終被採納的建議是「用鉛筆」。

真實的情況是,蘇聯航天員一開始選擇用鉛筆;美國航天員用過鉛筆,但在1960年代轉用了新發明的特殊原子筆。鉛筆的問題在於,書寫時會有石墨碎屑,也可能筆芯斷裂。飄蕩的石墨碎屑吸入肺部,或者附著在電路上都是個麻煩。太空筆仍然是原子筆。

楊利偉上天時使用的太空筆是進口的,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使用了一種特別研製的中華牌鉛筆。等到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用的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太空筆。此次展出四支中國太空筆,金、銀、藍、紅色各一支,可以保證在失重和極端溫差下書寫順暢,太空筆的合金外殼上的雕花也是中國式樣。

曾被幾億人關注的道具

遊客還可以看到被中國上億中小學生關注的教具,那是神舟十號任務中,由王亞平、聶海勝和張曉光合作的一次太空授課,航天員在電視直播中,演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5個實驗。這些實驗器材固定在一個的帆布盒子裡。

此外,國家領導人去年11月在飛控中心與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天地通話」時的專用電話「一號話機」也在展品之列。

和玉兔月球車打個招呼

此次還首回展出11個已經飛天的航天員的手模,以及航天員出艙時的航天服手套、執行飛船發射任務者籤署的承諾卡等等。

除了載人航天,此次還展出了與探月計劃相關的物品。如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球圖、月球背面的輻射坑照片;還有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太陽監測器、CCD立體相機,以及嫦娥三號玉兔月球車復刻版。另外,巨大的長徵火箭脫落碎片也頗具滄桑感。

展廳入口,則陳列了航天先輩的遺物。其中有鄧稼先使用多年的眼鏡和熊貓牌收音機,還有王淦昌在西北野外基地穿過的皮大衣。(記者 高博)

相關焦點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年的4月1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第十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9周年紀念日。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一不小心,所有的食品袋都會飛起來。所以,航天員吃東西時,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特別是容易產生殘渣的食物,防止其漂浮起來對儀器產生影響。
  • 航天員太空食物、食譜展出:晚餐有「硬菜」芋頭燒蹄筋
    航天員太空食物、食譜展出:晚餐有「硬菜」芋頭燒蹄筋 澎湃新聞記者 李文姬 2018-11-22 19:47 來源:澎湃新聞
  • 航天員的秘密,原來如此
    進入太空,曾經是人類多年的夢想,如今被一群叫「航天員」的人實現了,他們在科技的幫助下,擺脫了地心引力,飛向太空,為人類探索未知的世界!可是,你知道航天員是怎麼選拔出來的嗎?他們穿的衣服有何秘密?他們是如何在太空生活的?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尋答案。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航天員回信激勵少年築夢太空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陸地,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正式收官,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從嫦娥五號發射、進入月地轉移軌道、月球著陸、採樣取材……直至返回地球,每一個瞬間都牽動著國人的目光,中國航天、嫦娥五號已成為「全民熱點」。在最近舉辦的「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許多小朋友通過「太空郵局」表達了對航天人的敬佩和航天事業的嚮往。
  • 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新華社記者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
  • 我與祖國共成長|翟志剛:太空漫步 國旗飄揚
    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在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翟志剛首次完成出艙活動,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航天英雄」稱號。翟志剛。資料圖「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我國載人航天曆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能有條不紊、密切協作,順利完成相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翟志剛首次出艙太空漫步,劉旺完成首次手動交會對接打出太空「十環」,「太空教師」王亞平天地連線開展太空授課
  • 【盤點】中國航天員太空都吃啥了?
    、航天員景海鵬11月4日從太空發回的報導,航天員海景鵬和陳冬在太空過得也沒有那麼的無聊,起碼還有地道的中餐,而不是像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那樣每天都吃的是牙膏一樣的食物。到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時代(1965-1975年),太空食物也進化了些。牙膏類型的食物開始消失,明膠包裹的食物塊防止了食物碎屑的產生,水合食物增加,食物的種類開始豐富,開始出現了基圍蝦,雞肉,蔬菜,吐司麵包,奶油布丁和蘋果汁,同時三明治開始在太空流行。當美國的太空實驗室(Skylab,1973-1974)發射後,更大的空間允許航天員們使用冷凍和冷藏設備。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預備航天員一進入航天員大隊,就開始了漫長的訓練生活。首先開始的是半年多的基礎訓練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經過兩個階段的訓練,如果能順利通過考試,預備航天員就轉變成為正式航天員。對於正式航天員來說,如果沒有明確飛行任務,他們將主要接受維持性訓練。一旦入選飛行乘組,航天員將針對具體飛行任務,進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飛行任務訓練和半年左右的乘組強化訓練。
  • 【航天科普】航天員、太空人和太空人的區別?
  • 三名神舟九號航天員即將踏上太空徵程
    新華網酒泉6月16日電(記者李惠子 白瑞雪 趙薇)西北戈壁大漠烈日炎炎,搭乘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的三位中國航天員周六踏上徵程。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身著乳白色的艙內航天服,從東風航天城航天員公寓「問天閣」的航天員專用通道緩緩走出。他們的服裝重約14.5公斤。
  • 航天員在太空一般都吃什麼?
    很多小夥伴都很奇怪,航天員一般在太空都吃什麼?蓋飯餃子還是來一碗紅燒牛肉麵?首先我們要了解,航天員的一個生存環境,在太空艙內,航天員是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優雅地吃東西就成了一種奢侈,比如餅乾這類容易掉渣的食物,必須先用明膠包裹住才行,不然吃完就是滿艙的餅乾渣。而最早的航天食品,由於技術和安全因素考慮,帶的都是類似牙膏狀半流體食物,通過擠牙膏一樣擠到口腔內。
  • 院士+航天員科普航天知識 中小學生「太空課堂」精彩紛呈
    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郭超凱)為慶祝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全國中小學生「太空課堂」活動29日在北京市海澱區太平路小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中國首批航天員、中國航天基金會公益事業部部長吳傑等出席活動,為學生們科普航天知識。
  • 太空筆與鉛筆
    在此期間,有一則美國與蘇聯太空人在太空中寫字分別用什麼筆的故事廣泛流傳,故事是這樣的:        太空人在太空中經常需要寫字,但由於失重,太空人們平時習慣所用的水筆中的墨水流不出來或流出不暢,所以,太空中無法用水筆寫字。美國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花費數百萬元美元,制出一種筆桿充壓的原子筆,在失重的狀態下,筆桿末端的壓力裝置能將油墨壓向筆珠,保證筆尖書寫流暢。
  •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據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系統策劃了四大類十六項在軌試(實)驗,包括腦機交互技術在軌適用性研究、植物栽培關鍵技術驗證、在軌味嗅覺變化規律研究、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在軌飛行對航天員視功能影響研究等。這些高大上的研究有啥用,我們找幾個專家來詳細解釋。比如,腦機交互技術。黃偉芬介紹,在未來航天發展中,人和機器人要協同工作,一起去外太空探索。
  • 來康師傅太空美食課堂,解鎖航天技術的奧秘
    我們經常能接觸到的水果乾、方便麵等等都是應用了航天FD凍幹技術,通過凍幹可以長時間保存食物,而無需添加任何的防腐劑,保證了食物的新鮮及健康。▲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現場,同學們駐足了解航天食品在中國航天合作夥伴康師傅的大力支持下,什麼是FD凍幹技術?凍幹技術的工作原理是什麼?FD凍幹技術是如何保障太空人食品安全?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的工作任務是非常緊湊的,一方面,航天員在太空和在地面一樣也遵循「八小時工作制」;另一方面,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對每天的工作進行自主安排。
  • 航天員分享太空傳奇 青島站仍將擔綱測控重任
    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9月10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主題為「合作:共圓人類航天夢」,共吸引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19個國家的90多位航天員參加。而他在太空中搖動的那一面五星紅旗則是地面上參與任務的人員每人一針一線繡制的一面十字繡國旗。    太空夫妻檔 空間飛行時間長達623天    在參加國家天文臺活動的四名航天員中,除了翟志剛,還有目前在役的瑞典首飛航天員阿爾內·克裡斯特·富格萊桑、俄羅斯航天員瓦列裡·柳明和維克託·薩維內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