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2020-11-30 中華網

2011年9月29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

航天員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們上班時具體從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跟隨航天員的腳步,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上班時間

航天員的上班時間可以分成兩塊來說:在地面上班和在天上上班。

在地面上班時,訓練是航天員的主要工作內容。預備航天員一進入航天員大隊,就開始了漫長的訓練生活。首先開始的是半年多的基礎訓練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經過兩個階段的訓練,如果能順利通過考試,預備航天員就轉變成為正式航天員。對於正式航天員來說,如果沒有明確飛行任務,他們將主要接受維持性訓練。一旦入選飛行乘組,航天員將針對具體飛行任務,進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飛行任務訓練和半年左右的乘組強化訓練。執行完飛行任務後,航天員會進行恢復性訓練。可見,航天員隨時準備著執行航天飛行任務,訓練是地面上班的主線。當然,航天員也會承擔一些其他工作,如對太空飛行器產品的設計要求提出建議,參與產品性能的評價,參加社會活動等。

在天上上班時,航天員的角色不同,承擔的具體工作也不一樣。《飛行手冊》就是航天員的工作安排表,它詳細記錄了每位航天員在不同的時間需完成的每一項工作。儘管在太空每90分鐘會迎來一次日出和日落,但是天上仍然按照地面的時間安排工作和休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時間劃分為工作時間、睡眠時間和娛樂休息時間三大塊,上班就安排在工作時間。

有趣的吃飯方式

看似瀟灑浪漫的太空進餐,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沒有重力,航天員在太空要使用特殊的餐具吃飯,防止美食不小心飄走。在空間站等寬敞的太空飛行器內,一般會配備特製的餐桌。

對於長期飛行的航天員來說,與同伴們在餐桌旁共同進餐,有利於加強溝通和緩解心理壓力。這種餐桌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吃飯時,航天員可以把身體固定,以免飄動。在飛船等狹小的太空飛行器上,則配備由磁性材料製作的餐盤,能緊緊吸住餐盤上的餐具,保證餐具不會亂飛。在太空,餐具除了傳統的刀、叉和勺子外,還要配有一把剪刀,用來剪斷或打開食品包裝。餐盤上的粗糙凹槽可以把特定形狀的航天食品固定住。航天員可以手持餐盤,或者把餐盤綁在腿上或固定在某處,自由地進餐。航天員吃東西時,要注意送食物、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因為在失重的情況下手不太靈活,嘴裡的食物一不小心也會「脫口而出」。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飯也很有趣,懸浮著的塊狀食品,只要稍用力一吸就會「餅從口入」。

日漸豐富的飲食品種

如果你還以為航天食品是一類「牙膏狀的、味道不怎麼樣的食物」,那麼你早已經落伍了。事實上,現在的航天員可以享用品種繁多的美味航天食品。不僅有種類繁多的魚類、肉類罐頭,還有豐盛的主食及各式菜餚,甚至還能吃上口感不錯的凍幹水果和凍乾冰淇淋。現在的航天食品不僅講究營養,更講究口感。「國際空間站」甚至允許航天員攜帶從普通超市購買的食品上天。當然,它們要符合相關標準,如不能散發出太濃的氣味,能常溫保存,要有較長的保質期等。短期飛行時,航天食品隨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攜帶,而長期飛行的「國際空間站」,則需由地面發射貨運飛船定期補給。

太空中航天員吃飯的地方叫做「太空廚房」,它既可以用來進行食品加工,也是食品的貯存倉庫。太空廚房配有餐具箱、加熱器、可攜式水分配器、廢物箱等。當然,天上的太空廚房只能進行簡單的食品加熱,不能像地面廚房那樣煎、炒、烹、炸,但足以保證航天員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在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航天員每人都有食品食譜包,每包內含一人一日三餐食品,分別標識「早餐」「中餐」「晚餐」。需要加熱的食品可以通過食品加熱裝置進行加熱處理,脫水食品要進行復水操作。進餐時,航天員從餐具包中取出餐盤,打開餐具包裡個人專用的餐具袋,取出餐勺、餐叉和剪刀,把它們束縛在餐盤上,再將餐盤平放固定在大腿上,撕開或剪開軟包裝袋口,利用勺和叉取用食品。進餐完畢後,航天員要取出紙巾清潔餐盤和餐具,收回餐具包,拉上拉鏈。每次用餐後,如發現有食品殘渣飄落時,需啟動風機收集食品殘渣。用過的紙巾、食品包裝、吃剩的殘留食品等都要放入壓縮袋。

喝水也有講究

喝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無師自通」。但是,在失重環境下喝水就不平常了:水是不流動的,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朝上或朝下放都一樣,杯子裡的水不會自己流出來。因此,在太空中喝水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航天員在地面要專門學習在太空中如何喝水。

太空中沒有水,為了滿足航天員的飲水需求,載人太空飛行器通常都會配有袋裝水和貯水箱。袋裝水可直接飲用,相當於「瓶裝水」;貯水箱相當於「桶裝水」,使用時要先將水灌到特定的容器中。

袋裝水配有一根鉛筆般粗細的吸管與水袋連接,吸管上有一個止水夾。航天員喝水時,先將吸管放入口中,然後鬆開止水夾,通過揉捏水袋,清涼的純淨水就會被「吸」或「擠」進嘴裡。喝完水後,要先壓緊止水夾,再將吸管從嘴裡拿出。

航天員要想通過太空飛行器上攜帶的貯水箱飲水,同樣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首先,航天員要把貯水箱中的水灌到「水壺」中,水壺的專業名稱叫做儲水組件。灌水時,航天員利用增壓裝置給貯水箱加壓,排空水壺內的空氣,向水壺注水。灌水完畢後,將水壺與一個供水器連接。航天員需要飲水時,只需取出個人飲水嘴,安裝在供水器上,再將飲水嘴放入口中,按下按鈕開關就可以喝到水了。

處理個人衛生

日常生活中,每人都要刷牙、洗臉、洗澡等,以保持個人衛生。那麼在太空中,怎麼處理這些事呢?

先說刷牙吧。中國的載人飛船上,通常配備有口腔清潔劑和口腔清潔指套。口腔清潔劑類似於口香糖,航天員餐後咀嚼,可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口腔清潔指套是一種紗布指套,上面附有抑制細菌的清潔劑,可以直接戴在手指上,伸入口腔擦拭牙齒,按摩牙根。此外,飛船上也提供牙刷和免衝洗牙膏,讓航天員體驗。

再來說說洗臉和洗澡。航天員在太空比在地面更容易出汗,因此在太空清潔皮膚是十分必要的。由於水在失重環境中形成水滴後會飛起來,在太空洗臉和洗澡不是很容易。

如果太空飛行時間短,座艙內的容積狹小,水電資源有限,那航天員一般採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如用幹的或溼的毛巾擦洗,或乾濕並用擦洗。全身或局部擦洗要用專用的毛巾或海綿等,那些毛巾或海綿中一般含有殺菌止癢劑。航天員可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擦洗皮膚,以保持皮膚的清潔和舒適。

中國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後,艙內配備有專用洗澡巾和洗髮巾。航天員每三天擦一次澡,擦澡時用洗澡巾清潔全身,然後用幹毛巾擦拭,洗髮時使用專用的洗髮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正在研發一種可以穿在身上的太空廁所,航天員可以像穿內褲一樣穿上它。當航天員需要「上廁所」時,傳感器會探測到,並自動開啟相關設備,將排洩物通過管道吸入後部的容器中,隨後啟動的是衝洗和乾燥程序。對於這個穿在身上的廁所,航天員最關心的恐怕是異味和噪聲了。放心,這些都不是問題,研究人員都考慮到了。

在太空做夢

航天員在太空中睡覺與在地面上有很大不同。因為失重的原因,在太空中睡覺無所謂站著還是躺著,可以任自己飄在空中睡。航天員一般會睡在專門的睡袋中。睡覺時,航天員把手腳都放入袋中,只露出頭部。睡袋可以隨處固定,牆上、頂上或艙底都可以,但更多的時候,睡袋會固定在專門的睡眠區。

在太空中做夢和地面沒有什麼兩樣,基本上是屬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許多航天員都談到他們在太空中做夢的經歷,「國際空間站」首位華裔指令長焦立中說:「有時我會夢見在太空中工作,有時候會夢見自己回到了地球,在地面上做事情,所以與地面上做夢一樣。」蘇聯航天員克裡穆克說,他在太空中夢見了與妻子、兒子在林間採蘑菇。還有的航天員夢見了自己的家鄉、親人和朋友,內容五花八門。執行「神舟五號」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只是在返回艙裡有過短暫的休息。當有人問他有沒有做夢時,他笑答還沒來得及做。

相關焦點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一不小心,所有的食品袋都會飛起來。所以,航天員吃東西時,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特別是容易產生殘渣的食物,防止其漂浮起來對儀器產生影響。
  • 太空人在太空如何工作生活?
    然而封閉式的訓練並沒有侵佔這些太空人們的周未生活。周六周日,他們照常可以回家與妻兒團聚。雖然很多人與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座「城中城」裡,但也無緣見識這些航天員的「廬山真面目」。即使航天員走出「紅房子」,在航天城裡活動,也有專車把他們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外人很難接觸到他們,他們隨時都被很好地保護起來。如果外出執行任務,一般情況都有警車開道,護送他們到指定地點。  航天食品要求非常高。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我國載人航天曆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能有條不紊、密切協作,順利完成相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翟志剛首次出艙太空漫步,劉旺完成首次手動交會對接打出太空「十環」,「太空教師」王亞平天地連線開展太空授課
  • 神十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可吃粽子喝米粥
    人們不禁會對航天員的太空生活產生好奇:處於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是怎樣在太空中如廁的?又怎樣洗澡?他們是否跟地面上一樣使用衝水馬桶,是站著還是蹲著?1是否睡覺?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即將實現太空夢的張曉光介紹,根據任務計劃,他們將開展數十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項目。這次任務繼續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同神九任務相比,改進了夜間有人值守制,這樣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充足睡眠。2如何娛樂?
  • 漲知識|打嗝、放屁和「月亮臉」,航天員在太空如何處理?
    漲知識|打嗝、放屁和「月亮臉」,航天員在太空如何處理?但是,由於太空的特殊環境,人類在太空的生活和在地球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太空能打嗝嗎?在太空中是可以打嗝的,但由於重力作用非常微弱,以至於胃部氣體不會從液體中分離,因此使得航天員的打嗝從本質上與嘔吐相似。為了用打嗝方式排氣,航天員想出了一個妙招來分離開這兩個生理反應。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的工作任務是非常緊湊的,一方面,航天員在太空和在地面一樣也遵循「八小時工作制」;另一方面,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對每天的工作進行自主安排。
  •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據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系統策劃了四大類十六項在軌試(實)驗,包括腦機交互技術在軌適用性研究、植物栽培關鍵技術驗證、在軌味嗅覺變化規律研究、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在軌飛行對航天員視功能影響研究等。這些高大上的研究有啥用,我們找幾個專家來詳細解釋。比如,腦機交互技術。黃偉芬介紹,在未來航天發展中,人和機器人要協同工作,一起去外太空探索。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新華社記者李國利、陳曦、肖思思在地球上感覺輕鬆自然的事,到了太空可能都是問題。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
  • 航天員在太空艙吃的冰淇淋味道如何?撒貝寧品嘗一口後,表情已說明...
    航天員在太空艙吃的冰淇淋味道如何?撒貝寧品嘗一口後,表情已說明一切! 說起航天員這個職業,相信大多數人在對他們充滿敬意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好奇,畢竟這個在外太空飄著的工作也是常人所難以接觸到的
  • 女航天員劉洋,2012年3人在太空中,如何保護女性「隱私」?
    又比如女人愛美的天性,洗漱,洗頭是女人的愛好,一個女人如果長時間不洗澡對女人的壓力是很大,這個時候就突出了男航天員的可貴。那么女航天員劉洋,2012年和景海鵬,劉旺3人在太空中,是如何保護女性「隱私」的呢?男人普遍邋遢,只要有水,有飯,可以保證基本的生活物質,男人就可以生活好久。所以,女航天員相比男航天員是比較麻煩的。
  • 航空生活大揭秘:失重下的航天員是這樣洗澡的
    2017年,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曾作客節目《開講啦》,撒貝寧問到:「太空人在太空如何洗頭洗澡?」在那個失重的環境下,太空人需要在小小的太空艙裡面生活好幾天,甚至是長達一年的時間。關於他們的飲食、睡覺等日常生活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航天員在太空艙會洗澡嗎」這個問題。
  • 17年前,航天英雄楊利偉乘飛船進入太空,如今他生活、工作如何?
    17年前,航天英雄楊利偉乘飛船進入太空,如今他生活、工作如何? 文/無計讀史楊利偉,曾經在全世界響亮了一個航天時代的名字。2003年10月15日,對中國來說,是載入史冊的一天。伴隨著「……三、二、一」的緊張口號,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
  • 女航天員劉洋在太空生活,如何保護女性「隱私」呢?方法很簡單
    眾所周知,當年跟隨她一起出任務的還有兩位男性,在那段時間裡,男女需要在一起生活,劉洋是怎麼保護自己「隱私」的呢?在劉洋之前,我國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太空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各項技術的不斷提升,女性也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當然了,全世界範圍內,女性還是比較少的。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更需要保護一些隱私。
  • "走進"天宮二號:既是太空實驗室 又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天宮二號外形和天宮一號相同,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兩個艙段。實驗艙為密封艙,主要功能是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提供空氣潔淨、溫度和溼度適宜的載人環境和活動空間。資源艙是非密封結構,主要功能是為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提供能源和動力,太陽電池翼、蓄電池、推進劑、發動機都布置在資源艙,實際上就是一個動力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高智能是「太空之家」的一個突出特點。
  • 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新華社記者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
  •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向中國航天員發來寄語,暢談並分享他們太空旅行的心得和體驗。  ——俄羅斯資深航天員謝爾蓋·克裡卡廖夫  俄羅斯航天集團載人航天計劃執行主任謝爾蓋·克裡卡廖夫是一位資深航天員,曾6次進入太空、創造過太空累計停留世界紀錄並榮獲「俄羅斯英雄」稱號。  克裡卡廖夫介紹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情滿太空——習近平與航天員的兩次通話
    vid=396162  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11月9日,習近平與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行天地通話。在2013年6月,習近平曾與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進行過天地通話。習近平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發展,對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生活十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