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2020-12-05 中國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社記者

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

楊利偉:旗展太空

【鏡頭】楊利偉從航天服口袋裡取出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和一面藍色的聯合國旗幟,並排莊重地捧在胸前。面對飛船上的攝像機鏡頭,楊利偉鏗鏘有力地說道:「和平利用太空,為全人類造福!」接著。他用英語又重複了上述話語。

【解讀】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駛入太空,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太空中第一次迎來了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搭載聯合國旗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時搭載聯合國旗幟的國家,表達了中國政府對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決心。

費俊龍:一躍百裡

【鏡頭】費俊龍塗上特殊的剃鬚膏後,拿著剃鬚刀開始「美容」。他非常專注地看著前方,鏡頭切換過去——原來,他面前的艙壁上有一面鏡子。像飛船操作的任何一個動作一樣,刮鬍須時的費俊龍仔細而又輕鬆。20分鐘後,更精彩的一幕開始了:費俊龍半蹲在地上,用雙手撐住船艙地上的兩個固定物,然後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前滾翻!仿佛意猶未盡,費俊龍又翻了三個筋鬥。聶海勝一直在為他拍照,兩人不時相視而笑。

【解讀】2005年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中國人首次突破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

據介紹,這4個筋鬥不是安排的,而是航天員在獲知飛船姿態控制良好的結果後,自己進行的遊戲。在失重的空間裡要抑制住自由漂浮的願望,或許是件困難的事。3次穿艙試驗完成後,航天員從此可以放開手腳,盡情享受擺脫地球引力的自由。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費俊龍在3分鐘裡翻了4個筋鬥,一個筋鬥351公裡。

聶海勝:生日快樂

【鏡頭】神舟六號第9圈飛行,兩名航天員與來到北京飛控大廳的親人開始天地通話。

11歲的聶天翔為迎來41歲生日的父親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停泊在南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傳回的畫面上,聶海勝為女兒鼓掌,然後擦了一下眼角。歌聲中,原本安靜的飛控大廳,所有的人鼓掌應和。

【解讀】研究表明:長期航天飛行,與社會隔離、環境狹小、活動受限以及潛在的各種風險,都給航天員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航天員的心理調節與支持,同樣構成此次任務的重要環節。

與家人、戰友的天地通話,為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提供了心理支持。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的航天員將享受到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以人為本的太空生活。

翟志剛:太空漫步

【鏡頭】身著「飛天」服的翟志剛頭先腳後飄出飛船。太空傳來他的聲音:「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他抓住出艙扶手,緩緩地轉了個身。他的頭部貼著船體,身子在太空上下飄浮,好幾次呈現出「倒立」姿態。接過劉伯明遞上來的一面國旗,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紅旗徐徐飄展。隨後,翟志剛取下艙壁上的科學試驗樣品交回艙內。然後,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艙門關閉。

【解讀】2008年9月25日,載有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人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在翟志剛進行的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飛船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裡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裡,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劉伯明:美麗誤會

【鏡頭】劉伯明在返回艙值班。返回艙畫面顯示,他一直在翻看隨身的飛行手冊,時不時把書懸浮在空中,偶爾會抬頭向鏡頭微笑著打招呼。不久,劉伯明開始頻繁用手捂住前額。

他的舉動引起地面人員關注:航天員初進入太空這個時段,容易發生頭疼頭暈。不過,指揮中心很快確認:劉伯明身體無恙。不停用手遮住前額,是因為他身旁舷窗投射進來的太陽光太耀眼,影響閱讀飛行手冊。

【解讀】航天員的健康防護和保障,一直是科研人員們關注的課題。太空飛行容易帶來空間運動病,較長時間的太空飛行更可能導致骨丟失、肌肉萎縮等問題。中國開展了很多研究,在防治空間運動病和中西醫綜合實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歷次飛行的中國航天員,從來沒有出現過症狀。據悉,這些成果正在走向民用。

景海鵬:太空攝影

【鏡頭】神舟七號升空後,景海鵬拿著相機到飛船的左舷窗開始了一串連拍。大概是對照片不太滿意,他在檢查後,再次貼著窗猛按相機按鈕。3分鐘後,景海鵬把原本已經打開的返回艙艙門往下一拉,雙手舉著相機衝上拍攝他的兩位同事。接下來,他的拍攝角度,又轉移到了飛船的右窗。

【解讀】回憶起拍攝到的美景,景海鵬說:「我慢慢移動到窗邊看地球。陸地的棕黃,高山的奇峻,緞帶似的江河,要多美有多美。那個時候不由思考宇宙的無際、個人的渺小和國家的偉大,作為一個中國人太自豪了。」

不過,對於那次拍攝,景海鵬一直心存遺憾:由於神七飛行中大部分時間都忙於工作,自己拍攝的視頻不多。這一次,重返太空的景海鵬,將更多地拍攝祖國壯麗的山河。

相關焦點

  • 情滿太空——習近平與航天員的兩次通話
    vid=396162  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11月9日,習近平與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行天地通話。在2013年6月,習近平曾與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進行過天地通話。習近平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發展,對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生活十分關心。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因此,太空中的生活可並不全都是工作,航天員在工作之餘也有機會放鬆一下,開展豐富多樣的娛樂活動,比如—— 努力成為攝影大師 2003年10月15日9時,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奔向太空,傍晚時分,他給自己來了張自拍照,也是中國航天員的第一張「太空自拍」。
  • 【盤點】中國航天員太空都吃啥了?
    、航天員景海鵬11月4日從太空發回的報導,航天員海景鵬和陳冬在太空過得也沒有那麼的無聊,起碼還有地道的中餐,而不是像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那樣每天都吃的是牙膏一樣的食物。一些國外媒體對於中國航天員的太空食譜表現出了很大的關注。話說不僅是老外們,國內吃瓜群眾們也甚為關注。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太空食譜吧。五十年太空食譜的變遷蘇聯太空人Yuri Gagarin是第一位在外太空吃到太空食物的地球人。1961年,他達成Vostok宇宙飛船進入外太空,他的食物是三管牙膏一樣的東西,分別是兩管160g的肉醬和一管巧克力醬。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第三批航天員正在選拔 希望能重返太空
    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等部門聯合主辦的「月亮之上太空藝術大展」將於12月20日在廣州正式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0年4月5日。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此前在接受央視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未來科研工作者和工程人員將搭乘載人飛船到訪空間站。
  • 俄女航天員:太空飛行不會影響劉洋的生育
    主持人:薩維茨卡婭女士,這次我們中國的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因為她還沒有做母親,我想您是不是可以給她建議一下,她執行完這次任務之後是應該儘快的做母親呢?還是會繼續執行下一次的這種任務。  薩維茨卡婭:我想她已經結婚了吧。
  • 中國航天員與青少年分享太空體驗:沒看到外星人
    兩位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旺23日在香港與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等地的青少年,分享了他們在太空生活的體驗。與之分享太空體驗的是,來自內地各省市區和香港、澳門特區的400多名師生,以及瑞典等12個國家的青少年代表,他們剛剛參加完在香港舉行的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太空可享美味在太空可以吃到熱菜、熱飯。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首先是湘繡手繡國旗,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紅旗綢由專供天安門國旗的紅旗廠特製。同展櫃還有神舟飛船上的「中國載人航天陶瓷藝術品搭載專用證物」。另一個展櫃有太空中的中國茶葉,傳統的中國文明象徵「絲綢、陶瓷、茶葉」在太空湊全。另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航天服上的國旗,在創紀錄的33天太空飛行直播中多次與觀眾見面,這回是首次實物展出。
  • 神七航天員: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神七航天員  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頒獎辭】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感動事跡】北京時間2007年9月25日晚,搭載著3名太空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任務的主要內容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翟志剛開始出艙,他在太空邁出第一步。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航天員必須已婚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為何沒生育就上太空?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為何沒有生育就上太空?這個問題反過來的意思應該就是只有生育過孩子的女太空人才能進入太空,但實際上航天員選拔並沒有這方面的硬性指標。13天的太空飛行,讓劉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員。在執行任務前劉洋已經組建家庭,但是並沒有孩子,在從太空返回後,後來在一次節目中提到自己已經成為媽媽了!太空人的選拔條件極其苛刻,可謂是萬中選一,需要有基本的文化程度,其次要有長時間的飛行經歷,第三點要在醫學檢查上達標,例如不能有心血管疾病,第四點必須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逆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 院士+航天員科普航天知識 中小學生「太空課堂」精彩紛呈
    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郭超凱)為慶祝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全國中小學生「太空課堂」活動29日在北京市海澱區太平路小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中國首批航天員、中國航天基金會公益事業部部長吳傑等出席活動,為學生們科普航天知識。
  •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全球連線: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中國航天員  新華社記者  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景海鵬和陳冬將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中國首批航天員無緣飛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一起往下讀,看看他們的故事↓↓「聯盟」號飛船資料圖  1997年11月,從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主任克裡姆克中將手中接過「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的那一刻,吳傑激動地說:「我現在拿的是『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證書,回去以後再拿中國自己的證書,然後駕駛著我們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與你們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中國為航天員太空長期駐留開展模擬失重實驗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模擬失重實驗。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新華社廈門10月29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36名健康男性保持頭低腳高的姿勢,不間斷地在床上躺了90天,創造世界上同步化開展人體模擬失重實驗人數的新紀錄,為中國航天員今後太空長期駐留打下基礎。這項被稱為「地星二號」的實驗全稱為「90天人體負6度頭低位臥床實驗」,是中國空間站任務準備期的一場硬仗。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2011年9月29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航天員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們上班時具體從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
  • 航天員在太空都吃什麼?中國太空人吃的,讓美俄同行羨慕
    作為一種特殊的食品,航天食品的誕生解決了航天員們在太空的飲食問題。航天食品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不斷更新換代。太空中吃東西有個很大問題,就是沒有重力。所以食物不能有碎屑,一旦吃出來碎屑,就會在空氣中飄蕩。航天員一不小心就將碎屑吸入肺部,那可不是開玩笑的,甚至會致命。這種一口一個小麵包,就是第二代航天食品。航天員一口可以吞下一個,保證不會因牙齒咬而產生碎屑。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 今天上午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裡,學生們在屏幕前觀看航天員王亞平做太空實驗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今天上午,上海許多學校紛紛組織學生收看來自天宮一號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的授課。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