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分享太空傳奇 青島站仍將擔綱測控重任

2020-11-26 青島新聞網

    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9月10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主題為「合作:共圓人類航天夢」,共吸引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19個國家的90多位航天員參加。 11日是本次大會的社會活動日,包括我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在內的四名航天員走進中國國家天文臺,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在太空的故事,記者也在現場與四名航天員零距離接觸,並了解到2016年前後我國將發射 「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啟我國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的步伐,而青島也將繼續參與到任務中,並承擔重要使命。

    幽默翟志剛 沉醉太空突遇「火災警報」

    「太空中奇妙的不僅僅是失重,當我在艙外俯瞰地球的時候,實在無法描述當時的感覺。 」11日上午,在神舟七號任務中擔任我國首位太空行走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在國家天文臺接受記者採訪。與2008年執行神七任務時相比,翟志剛變化不大,身著深藍色航天員制服,兩隻眼睛依舊炯炯有神,說話時依舊是談笑風生,經常蹦出一句話幽默的話逗得周圍的人大笑。

    據翟志剛介紹,從軌道艙打開艙門的過程中,在返回艙內值班的航天員景海鵬突然報告 「軌道艙火災」,這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但是大家依舊鎮定自若地按照程序操作,抱著必須要完成中國人第一次從自己的宇宙飛船中進行太空行走的信念,在他與另一名航天員劉伯明的合作下,終於實現了太空行走的願望。翟志剛告訴記者,事後發現,軌道艙火災報警其實是一次誤報。而他在太空中搖動的那一面五星紅旗則是地面上參與任務的人員每人一針一線繡制的一面十字繡國旗。

    太空夫妻檔 空間飛行時間長達623天

    在參加國家天文臺活動的四名航天員中,除了翟志剛,還有目前在役的瑞典首飛航天員阿爾內·克裡斯特·富格萊桑、俄羅斯航天員瓦列裡·柳明和維克託·薩維內赫。這四名航天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全部進行過太空行走。

    記者了解到,阿爾內雖然是瑞典的首飛航天員,但是在執行國際空間站的任務中,他進行過五次太空行走,共計31小時54分鐘,為國際空間站安裝了多個重要部件。在活動日當天,他使用PPT為大家講述了他在太空中工作的美妙感受,讓在座的所有人羨慕至極。而兩名俄羅斯的航天員雖然已經退役,但是作為入駐「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和「禮炮6號」的航天員,兩個人的空間飛行時間高達623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瓦列裡·柳明的妻子葉蓮娜·孔達科娃也是一名航天員。

    測控東大門 青島站仍將擔綱測控重任

    在本次會議上,中方大會主席、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介紹,我國將在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隨後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啟我國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的步伐。記者了解到,根據任務安排,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青島航天測控站仍要承擔重要任務,為我國的載人空間站建設「護航」。

    記者了解到,根據任務安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繼續承擔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正在建設階段的我國第四大發射中心——海南文昌發射場將承擔我國大型空間站組建的發射任務。除此之外,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仍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主要承擔應急發射任務,並與海南航天發射場之間形成一定互補關係。在未來載人飛船和空間站的建設和測控中,青島航天測控站作為我國路基測控的「東大門」,將繼續承擔載人飛船上升段以及後續的測控及聲音、圖像的傳輸,並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進行相關測控任務。

    中國石油大學大學生聚焦青島海葬

    骨灰撒海具有不佔土地、經濟環保、生態文明的優勢。然而受觀念、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影響,其推廣舉步維艱,我國沿海城市骨灰撒海比例不足2%。為探究海葬推廣現狀及面臨的困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安實踐隊10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中國行」2014大學生暑期社會調研比賽,以青島市為調研地,在這個暑假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走訪調研。隊員們完成了2萬餘字的項目計劃書,並從全國212所院校共計1398支報名申請團隊中嶄露頭角,入圍全國20強,獲得一萬元調研資金和專業的培訓機會。

    調研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安實踐隊選擇青島市500位市民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發現,高達80%的人基本能接受海葬這種殯葬形式,但在具體問到是否願意為親人選擇海葬時,回答肯定的人數只佔11%。而不接受海葬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輿論壓力和「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影響。性別方面,男性接受度低於女性。這主要是受中國傳統文化重男輕女影響,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較高,死後要進家廟,入族譜;而女性命運游離不定,所以祭祀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因而多選擇海葬。另外,不同職業的人對海葬接受度相差巨大,在海上工作,具有大海情結的人更願意選擇海葬。

    調研還發現,對海葬非常了解的受訪人群比例不足10%,其了解途徑多為電視和報紙。文∕李樹海魏元軍

    我國空間站將揭神秘面紗

    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備受關注的我國太空站終於露出真面目,我國將於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2018年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神舟11號」飛船、「長徵2F遙11」火箭等主要產品已經進入研製關鍵階段。航天員以及有關地面設施設備進入飛行準備階段,空間站的核心艙以及兩個實驗艙也將全面轉入飛行產品研製的實驗。海南航天發射場基本完工,已具備發射條件。

    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暫不包括女性

    我國將在近兩年完成選拔 工程師將加入隊伍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工程師黃偉芬昨天在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上表示,為了更好地完成空間站建設任務,中國將在近兩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

    黃偉芬表示,鑑於空間站任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及專業知識要求更高,在選拔來源上將由過去單純從飛行員隊伍中選拔拓展到向研製、醫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員中選拔。

    在成功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後,我國目前正全面展開空間站建設任務。按計劃,將於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艙,並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之對接,計劃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工作。

    「目前,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在為空間實驗室的任務進行技術培訓,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和訓練工作將在兩年內進行。 」黃偉芬說,「我們同時也在為未來空間站任務作技術儲備,在選拔第三批航天員時,將充分考慮空間站任務對未來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和專業技術知識的更高要求。」

    黃偉芬說,出於任務需要,第三批航天員來源將會與前兩批有所不同。 「我們目前共有21名航天員,全部來自飛行員隊伍,從第三批開始我們將從跟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的研製部門選拔工程師,加入到航天員的隊伍。 」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有可能會從醫學專家裡選拔醫生或心理學家。 」黃偉芬說,「考慮到未來任務對航天員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員隊伍裡已有兩名女性,所以暫時不會在第三批中選拔女航天員。 」(記者 周昆)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神舟十號將擇機發射 天地往返工具成就太空傳奇
    今年6—8月,神舟十號飛船將擇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次進行有人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工作、生活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也是神舟飛船開展首次應用飛行。  神舟飛船的首次應用飛行,其重大意義在於: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的狀態基本是一致的,本次任務取得成功後,這種狀態的神舟飛船和長徵2F運載火箭將構成我國標準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 中國航天員與青少年分享太空體驗:沒看到外星人
    兩位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旺23日在香港與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等地的青少年,分享了他們在太空生活的體驗。與之分享太空體驗的是,來自內地各省市區和香港、澳門特區的400多名師生,以及瑞典等12個國家的青少年代表,他們剛剛參加完在香港舉行的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太空可享美味在太空可以吃到熱菜、熱飯。
  • 地面怎麼與太空中的航天員通電話?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地通信採用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統、短波通信設備和海事衛星中繼系統。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具有雙向數字話音通信、視頻圖像傳輸、測軌、遙控及遙測多種功能;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統利用超短波無線電信道傳遞雙向數字話音和航天員關鍵生理遙測參數;短波通信設備利用短波無線電信道傳輸半雙工模擬話音或定向信息;海事衛星中繼系統利用微波信道通過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傳輸數字話音或遙測數據。這些設備中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為主用設備,其他設備作為輔助手段,保證地面與航天員間通話的穩定可靠。
  • 神舟七號10月升空 國人太空漫步將電視直播
    神舟七號將於今年10月發射,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航天員要進行出艙活動。記者昨天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了解到,航天員出艙期間,通過地面站傳輸電視圖像信號,地面的人將通過電視看到中國人第一次漫步太空的畫面。神舟七號將進行我國航天員的首次出艙活動,同時完成伴隨衛星的釋放與伴飛試驗。
  • 「和火星探測器打個招呼」 ——火星探測器的測控是如何實現的『太空科普』
    測控系統作為聯繫天地的生命線,在任務全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對距離地球數千萬乃至上億公裡遠的火星探測器進行測控,主要是完成探測器下行遙測數據接收、上行遙控指令發送,同時對探測器進行測軌等工作。對於上述的遠距離條件下的測控工作,我們可以形象的描述為「和遠方的朋友打招呼」。
  • 俄女航天員:太空飛行不會影響劉洋的生育
    延伸閱讀:  神女:太空飛行不影響劉洋生育 劉洋未進行出艙訓練  留念:航天員入駐天宮拍首張全家福 對鏡頭揮手致意  天宮:6月18日下午五時許航天員已成功進入天宮一號  對接:6月18日下午二時許成功完成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幕後:民政局送給劉洋父母一萬元 親戚被迫躲進山裡  娛樂:航天員天宮內實現多媒體娛樂 聽羅大佑的歌曲  傳奇:從一個全民偶像到政治強人的國外女航天員(圖)  生活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中國據報將無法使用澳洲一太空測控站,可能會影響太空探索及在太平洋地區的遙測能力
    與中國的合約到期後,中國將無法使用西澳一座戰略性太空測控站,但未透露合約何時到期。這將影響中國的太空探索及在太平洋地區的遙測能力。值得注意,太空科技領域是中美新角力場之一。而澳洲與美國是關係牢固的盟友,雙方在太空研究和空間計劃方面合作;另一邊廂,澳洲近期與中國則緊張關係升溫。事實上,SSC也指出,上述決定也與地緣政治形勢有關。涉事太空測控站隸屬SSC的子公司SSC Space Australia。
  • 太空飯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航天員將有兩次睡眠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根據新華網的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在介紹航天員將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時說,密封艙環境幾乎與地面一樣,太空飯菜一日三餐均可口,兩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時。  宿雙寧介紹,飛船在軌期間主要是依靠預先設計的程序自動進行控制,航天員在軌期間只是輔助地面對飛船進行監控、管理和操作。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全球連線:對中國航天員談談太空心得——三位國際知名太空人寄語中國航天員  新華社記者  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景海鵬和陳冬將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舌尖上的神十 ——航天員們太空飲食揭秘
    (南方周末資料圖)最受航天員們青睞的菜是什麼?結果出乎意料,竟然是榨菜。當廣州人每天早晨開始喝早茶的時候,會想到過航天員在天上喝早茶的情景嗎?不錯。神十上的第一餐也是茶,是一種清淡的、去油膩的復水茶飲料。當然,這是在狀態較好的情況下,如果在工作中感到疲勞,神十的航天員將第一次喝到抗疲勞的飲料。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預備航天員一進入航天員大隊,就開始了漫長的訓練生活。首先開始的是半年多的基礎訓練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經過兩個階段的訓練,如果能順利通過考試,預備航天員就轉變成為正式航天員。對於正式航天員來說,如果沒有明確飛行任務,他們將主要接受維持性訓練。一旦入選飛行乘組,航天員將針對具體飛行任務,進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飛行任務訓練和半年左右的乘組強化訓練。
  • 從太空返回十七年後,他的傳奇成為了新一代太空夢的起點
    從此,他的故事和身影以及他出艙時說的那句"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驕傲",也成為了新一代孩子們航天夢的起點——他們的家附近沒有機場,也無法親自接觸飛行員與航天員,但是沒關係,他們從電視上、新聞裡、博物館、手機上……到處都能和以楊利偉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所創造的傳奇、帶回的第一手科學知識親密接觸——中國航天人不僅大無畏地邁向太空,也領著那些仰望星空的孩子們,走近了宇宙。
  •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今年發射 兩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期駐留
    原標題: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今年發射 兩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期駐留 中國2020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對外發布,我國將分別於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其間,神舟十一號飛船將搭乘兩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另外,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正測試,將於2017年在海南文昌發射,並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
  • 神七航天員水槽模擬訓練 將於10月行走太空[組圖]
    神七航天員水槽模擬訓練 將於10月行走太空[組圖] 2008年06月12日 16:42這是航天員著艙外航天服在水槽進行模擬失重訓練和出艙活動任務訓練。這是航天員著艙外航天服在水槽進行模擬失重訓練和出艙活動任務訓練。 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新華網快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新聞發言人12日宣布,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將於今年10月擇機實施。 擔負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飛行乘組已經確定,3名航天員組成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擔任候補。
  • 航天員在太空生病了怎麼辦?王亞平在上海科博會上與觀眾交流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生病了怎麼辦?今天上午,在上海科博會「青少年對話中國航天員」活動現場,中國科普宣傳大使王亞平分享了自己成為女航天員的心路歷程,向青少年播種航天夢想。現場觀眾聚精會神、掌聲不斷。  「王老師,在訓練過程中,您覺得什麼最辛苦?」一個孩子問道。王亞平說,為了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航天員需要進行8個大類的上百個訓練科目,許多項目挑戰人的生理極限,其中超重耐力訓練最為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