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9月10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主題為「合作:共圓人類航天夢」,共吸引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19個國家的90多位航天員參加。 11日是本次大會的社會活動日,包括我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在內的四名航天員走進中國國家天文臺,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在太空的故事,記者也在現場與四名航天員零距離接觸,並了解到2016年前後我國將發射 「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啟我國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的步伐,而青島也將繼續參與到任務中,並承擔重要使命。
幽默翟志剛 沉醉太空突遇「火災警報」
「太空中奇妙的不僅僅是失重,當我在艙外俯瞰地球的時候,實在無法描述當時的感覺。 」11日上午,在神舟七號任務中擔任我國首位太空行走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在國家天文臺接受記者採訪。與2008年執行神七任務時相比,翟志剛變化不大,身著深藍色航天員制服,兩隻眼睛依舊炯炯有神,說話時依舊是談笑風生,經常蹦出一句話幽默的話逗得周圍的人大笑。
據翟志剛介紹,從軌道艙打開艙門的過程中,在返回艙內值班的航天員景海鵬突然報告 「軌道艙火災」,這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但是大家依舊鎮定自若地按照程序操作,抱著必須要完成中國人第一次從自己的宇宙飛船中進行太空行走的信念,在他與另一名航天員劉伯明的合作下,終於實現了太空行走的願望。翟志剛告訴記者,事後發現,軌道艙火災報警其實是一次誤報。而他在太空中搖動的那一面五星紅旗則是地面上參與任務的人員每人一針一線繡制的一面十字繡國旗。
太空夫妻檔 空間飛行時間長達623天
在參加國家天文臺活動的四名航天員中,除了翟志剛,還有目前在役的瑞典首飛航天員阿爾內·克裡斯特·富格萊桑、俄羅斯航天員瓦列裡·柳明和維克託·薩維內赫。這四名航天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全部進行過太空行走。
記者了解到,阿爾內雖然是瑞典的首飛航天員,但是在執行國際空間站的任務中,他進行過五次太空行走,共計31小時54分鐘,為國際空間站安裝了多個重要部件。在活動日當天,他使用PPT為大家講述了他在太空中工作的美妙感受,讓在座的所有人羨慕至極。而兩名俄羅斯的航天員雖然已經退役,但是作為入駐「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和「禮炮6號」的航天員,兩個人的空間飛行時間高達623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瓦列裡·柳明的妻子葉蓮娜·孔達科娃也是一名航天員。
測控東大門 青島站仍將擔綱測控重任
在本次會議上,中方大會主席、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介紹,我國將在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隨後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啟我國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的步伐。記者了解到,根據任務安排,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青島航天測控站仍要承擔重要任務,為我國的載人空間站建設「護航」。
記者了解到,根據任務安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繼續承擔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正在建設階段的我國第四大發射中心——海南文昌發射場將承擔我國大型空間站組建的發射任務。除此之外,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仍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主要承擔應急發射任務,並與海南航天發射場之間形成一定互補關係。在未來載人飛船和空間站的建設和測控中,青島航天測控站作為我國路基測控的「東大門」,將繼續承擔載人飛船上升段以及後續的測控及聲音、圖像的傳輸,並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進行相關測控任務。
中國石油大學大學生聚焦青島海葬
骨灰撒海具有不佔土地、經濟環保、生態文明的優勢。然而受觀念、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影響,其推廣舉步維艱,我國沿海城市骨灰撒海比例不足2%。為探究海葬推廣現狀及面臨的困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安實踐隊10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中國行」2014大學生暑期社會調研比賽,以青島市為調研地,在這個暑假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走訪調研。隊員們完成了2萬餘字的項目計劃書,並從全國212所院校共計1398支報名申請團隊中嶄露頭角,入圍全國20強,獲得一萬元調研資金和專業的培訓機會。
調研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安實踐隊選擇青島市500位市民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發現,高達80%的人基本能接受海葬這種殯葬形式,但在具體問到是否願意為親人選擇海葬時,回答肯定的人數只佔11%。而不接受海葬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輿論壓力和「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影響。性別方面,男性接受度低於女性。這主要是受中國傳統文化重男輕女影響,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較高,死後要進家廟,入族譜;而女性命運游離不定,所以祭祀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因而多選擇海葬。另外,不同職業的人對海葬接受度相差巨大,在海上工作,具有大海情結的人更願意選擇海葬。
調研還發現,對海葬非常了解的受訪人群比例不足10%,其了解途徑多為電視和報紙。文∕李樹海魏元軍
我國空間站將揭神秘面紗
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備受關注的我國太空站終於露出真面目,我國將於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2018年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神舟11號」飛船、「長徵2F遙11」火箭等主要產品已經進入研製關鍵階段。航天員以及有關地面設施設備進入飛行準備階段,空間站的核心艙以及兩個實驗艙也將全面轉入飛行產品研製的實驗。海南航天發射場基本完工,已具備發射條件。
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暫不包括女性
我國將在近兩年完成選拔 工程師將加入隊伍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工程師黃偉芬昨天在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上表示,為了更好地完成空間站建設任務,中國將在近兩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
黃偉芬表示,鑑於空間站任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及專業知識要求更高,在選拔來源上將由過去單純從飛行員隊伍中選拔拓展到向研製、醫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員中選拔。
在成功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後,我國目前正全面展開空間站建設任務。按計劃,將於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艙,並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之對接,計劃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工作。
「目前,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在為空間實驗室的任務進行技術培訓,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和訓練工作將在兩年內進行。 」黃偉芬說,「我們同時也在為未來空間站任務作技術儲備,在選拔第三批航天員時,將充分考慮空間站任務對未來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和專業技術知識的更高要求。」
黃偉芬說,出於任務需要,第三批航天員來源將會與前兩批有所不同。 「我們目前共有21名航天員,全部來自飛行員隊伍,從第三批開始我們將從跟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的研製部門選拔工程師,加入到航天員的隊伍。 」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有可能會從醫學專家裡選拔醫生或心理學家。 」黃偉芬說,「考慮到未來任務對航天員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員隊伍裡已有兩名女性,所以暫時不會在第三批中選拔女航天員。 」(記者 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