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怎麼與太空中的航天員通電話?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大家都知道,地面不同地點的兩人之間利用行動電話通信,需要手機以及覆蓋一定區域的眾多無線基站。行動電話通信與地面固定電話通信的區別在於前者不使用複雜的縱橫交錯的地面有線傳輸網絡,而是採用無線電波傳輸信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通話。

   天地通話類似於行動電話通信,首先需要在地面和飛船配置天地通信設備,溝通無線天地通信信道。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地通信採用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統、短波通信設備和海事衛星中繼系統。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具有雙向數字話音通信、視頻圖像傳輸、測軌、遙控及遙測多種功能;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統利用超短波無線電信道傳遞雙向數字話音和航天員關鍵生理遙測參數;短波通信設備利用短波無線電信道傳輸半雙工模擬話音或定向信息;海事衛星中繼系統利用微波信道通過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傳輸數字話音或遙測數據。這些設備中S頻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為主用設備,其他設備作為輔助手段,保證地面與航天員間通話的穩定可靠。S頻段通信和超短波通信的傳輸能力強,但通話範圍限於地面站對飛船的可見區域;短波通信設備簡單,利用經電離層反射的無線電波可進行超視距通信,通信範圍可擴大到地面站可見範圍之外;經海事衛星的通信,由於海事衛星在距離地面約36 000千米高度的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運行,通信覆蓋區域可擴大到全球,但海事衛星信道傳輸數據速率低,傳輸能力有限。

   由於受飛船體積和功耗的限制,通常飛船上安裝的天地通信設備尺寸較小,發射功率不大。飛船上的通話終端有與航天服(艙內壓力服)結合的頭盔式通話組合和普通頭戴式通話組合兩種類型(圖2)。由於飛船內噪聲比較大,要求這些通話組合具有較強的抗噪聲能力。在飛船返回艙航天員座椅附近以及飛船軌道艙內均安裝有話音插座。話音插座設備與飛船上的天地通信設備的輸入、輸出端相連,終端與艙內壓力服上的頭盔式通話組合或普通頭戴式通話組合相連。在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待發段、上升段以及返回著陸段,航天員處於返回艙,穿著航天服,使用與艙內壓力服結合的頭盔式通話組合與地面通話。在飛船運行段,飛船正常飛行,航天員穿著工作服在返回艙和軌道艙內工作,使用普通頭戴式通話組合與地面通話。

   為了和太空中的航天員通話,地面站也要配備相應的天地通信設備。為了保證通信質量,彌補飛船設備發射功率小、接收機靈敏度低的不足,地面站設備一般要採取提高發射機發射功率、使用高增益定向跟蹤天線以及提高地面接收機靈敏度等措施。地面站經過衛星通信電路或地面光纖通信電路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溝通通信電路,使航天員與指揮人員直接通話。多種天地通信系統相結合,連接著飛船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保證地面與航天員的天地通話就像我們在地面打電話一樣自然、清晰。

 

相關焦點

  • 地面課堂播放視頻:航天員在太空衣食住行
    中國網6月20日訊 由教育部、中國載人航天辦、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於6月20日上午10:04至10:55舉行。神十航天員進行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此次太空授課主講人是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地面課堂活動的主持人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老師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學物理老師史藝。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短期飛行時,航天食品隨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攜帶,而長期飛行的「國際空間站」,則需由地面發射貨運飛船定期補給。太空中航天員吃飯的地方叫做「太空廚房」,它既可以用來進行食品加工,也是食品的貯存倉庫。太空廚房配有餐具箱、加熱器、可攜式水分配器、廢物箱等。當然,天上的太空廚房只能進行簡單的食品加熱,不能像地面廚房那樣煎、炒、烹、炸,但足以保證航天員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一不小心,所有的食品袋都會飛起來。所以,航天員吃東西時,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特別是容易產生殘渣的食物,防止其漂浮起來對儀器產生影響。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上太空影響生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上太空影響生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行天下路,觀天下事,我是民間小葉,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則趣聞趣事 航天員是一個神聖偉大的職業,他們前僕後繼的飛天,為人類探索外太空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與此同時,航天員也是一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職業,航空史上曾出現許多飛天失敗的悲劇,比如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解體
  • 航天員在太空中,時間會過得比地球上快還是慢?
    航天員在太空中相對於地面高速運動,並且他們離地心更遠,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作用比地面上弱,所以太空中的航天員與地面上的人會經歷不同的時間流逝速率。根據狹義相對論,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高速運動的航天員所經歷的時間放慢了。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飛行高度一般為400公裡,這意味著他們會以7.7公裡/秒的速度相對於地球運動。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的工作任務是非常緊湊的,一方面,航天員在太空和在地面一樣也遵循「八小時工作制」;另一方面,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對每天的工作進行自主安排。
  •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隨後,兩名屬馬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進入天宮二號,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的太空駐留。航天員是怎麼選拔出來的?上天幹什麼?穿什麼?吃什麼?……近日,記者走進航天員「娘家」——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一探究竟。「老手」與「新手」的無縫銜接不少小夥伴一定好奇,航天員乘組是怎麼選拔出來的?
  • 女航天員劉洋談「外星人」 揭秘曾在太空聽到神秘聲音
    因為在整個返回艙和天宮一號中,只有我們三個人,而當時他們倆正在休息。後來才發現是通氣軟管發出的聲音。我和兩位戰友交流過,他們也有這樣的期待,但是確實沒有看到。「在太空,吃喝拉撒睡都是技術活」問:從公開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景海鵬正在擺弄飄浮在空中的手冊。在太空,失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蘇聯最慘的航天員,被遺忘在太空中一年,回來後發現祖國沒了
    蘇聯最慘的航天員,被遺忘在太空中一年,回來後發現祖國沒了剛開始的時候人類探索太空只能用衛星,後來有了載人航天,航天員可以短暫的進入太空一段時間,後來有了空間站,這樣一來,航天員能夠長時間的待在太空中進行科研行動,因為一直與地面有聯繫,並且在空間站中也會存儲一定量的食物,所以他們能在空間站中待上很久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回到地面後卻「斷聯」了,她現在在幹嘛?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在太空中飛行21小時後圓滿返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自此開始。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州五號成功發射,載人飛行十四圈後於10月16日下午6時36分安全返回。我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此後17年中,我國先後發射載人航天飛船6艘,在太空開展了諸多科研活動,甚至有從太空到地面的實時直播與教學。
  • 太空失重對人體影響大,航天員在太空中是如何健身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健康生活管理師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Q:太空失重對人體影響很大,那麼太空人在太空中需要做運動保持健康嗎?A:當然需要!太空失重對人體的影響我們知道,生活在地球上,人的肌肉和骨骼總是要不停地對抗重力,支撐自己的身體。然而,在太空中,由於沒有了重力的作用,人體並不需要這些對抗重力的支撐工作,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無重力的環境,那對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失重會導致血液過多流向上身,還會肌肉萎縮、骨質丟失等。
  • "走進"天宮二號:既是太空實驗室 又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這個長10米、最大直徑3米多,重約8噸的人造太空飛行器,雖然在浩瀚太空只是一個難以分辨的「小不點」,但卻是一個真正的太空實驗室,是能供航天員居住的「太空之家」。  升級版的「太空之家」,高智能是突出特點  天宮二號堪稱天宮一號這個「太空之家」的升級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算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第一個家。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另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航天服上的國旗,在創紀錄的33天太空飛行直播中多次與觀眾見面,這回是首次實物展出。惹人注目的,還有一面巨幅國旗,從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經搭載神舟五號,陪楊利偉繞地球14圈。它曾經是雪梨奧運會中國團的旗幟,上天之前還曾被帶到南極、北極和珠峰。
  • 女航天員劉洋在太空生活是怎麼保護 「隱私」的?方法原來是這樣
    女航天員劉洋在太空生活是怎麼保護 「隱私」的?方法原來是這樣相信每個人都曾嚮往過自己能夠有一雙翅膀,那樣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嚮往一直是嚮往,自己根本實現不了;可是對於少數裡的那麼幾個人來說,這還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跟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但歸根結底飛上天空的實質是一樣的。那麼,究竟是誰可以做到呢?在我國科技實力不斷的發展中,載人飛天早就已經是實現了事情,只不過之前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導致飛上天的都是男太空人。
  • 太空飯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航天員將有兩次睡眠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根據新華網的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在介紹航天員將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時說,密封艙環境幾乎與地面一樣,太空飯菜一日三餐均可口,兩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時。  宿雙寧介紹,飛船在軌期間主要是依靠預先設計的程序自動進行控制,航天員在軌期間只是輔助地面對飛船進行監控、管理和操作。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我國載人航天曆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能有條不紊、密切協作,順利完成相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翟志剛首次出艙太空漫步,劉旺完成首次手動交會對接打出太空「十環」,「太空教師」王亞平天地連線開展太空授課
  • 「天宮一號」中的太空自行車誕生於長治 航天員健身用得是咱澳瑞特...
    6月24日中午,在中國航天員的「手動」模式下,「天宮一號(微博)」與「神舟九號」在太空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幾天前的6月18日,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神舟九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按照計劃,對接成功後,三名中國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工作生活約13天,這也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