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航天健身車。
6月24日中午,在中國航天員的「手動」模式下,「天宮一號(
微博)」與「神舟九號」在太空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幾天前的6月18日,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神舟九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按照計劃,對接成功後,三名中國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工作生活約13天,這也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6月19日,航天員景海鵬和劉旺幫助劉洋騎太空自行車進行鍛鍊,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使用「自行車功量計」。而這件健身器材出自山西長治的澳瑞特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瑞特」)。
6月22日,記者趕往該公司,看到了它的樣件。它嬌小婀娜,不同於我們平常使用的健身自行車。它主體呈方形,有如電腦主機大小,長長的支架上掛著「手動控制器」,而車座也顯得十分纖巧。據介紹,為了防止航天員騎行時飄走,在太空使用時,要用束縛帶將自己固定在車座上,上面沒有握把,航天員要扶住「天宮一號」的牆壁才行。
其實,早在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時,作為航天員的太空健身器械,由「澳瑞特」研製生產的太空「自行車」就已搭乘「天宮一號」升空。截至「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它已在太空中靜靜「生活」了8個多月,即250餘個日日夜夜。
在13天內,3名航天員將使用「天宮一號」中配置的澳瑞特太空自行車隨時健身,每人每天至少要鍛鍊半個小時左右。
他們為什麼要進行太空健身呢?「航天員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飛行,會造成肌肉萎縮、骨鈣丟失等症狀,太空自行車也稱航天健身車,在失重環境下可為航天員提供下肢肌肉鍛鍊,防止心血管功能失調、骨質脫鈣和肌肉萎縮,對抗失重影響和提高工作能力。同時航天部門還能以健身車為平臺,採集航天員原始的各項人體機能數據,如心率、消耗熱量等生理參數,地面可隨時觀測,以便於制訂合理的符合我國航天員的訓練作業計劃,為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時間工作及科學研究提供保障。」「澳瑞特」總工程師秦有年告訴記者。
受倉內空間和發射推力的限制,「天宮一號」只允許搭載重約10公斤的物體,其中的健身器械自然必須小而輕。打個比方,平常的健身自行車重量和一袋麵粉差不多,而這臺航天健身車只相當於一桶普通色拉油的重量。「我們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牽頭下,於2006年開始研製航天健身車,闖過了一道道關口,可以說其難度非常之大。它既要滿足重量和體積的要求,還要滿足舒適性、使用強度以及防電磁輻射等條件,主要採用的是碳纖維、鈦合金等高科技材料。最後又經過加速度、高低溫、震動和衝擊等一系列試驗,終於研製成功。」秦有年透露,「澳瑞特」一共生產製作出3臺這樣的航天健身車,一臺已升空使用,一臺用於地面備份,另一臺則留給了「天宮二號」。
澳瑞特』是國內最早進行健身器材生產的廠家和行業領軍企業,是國內健身器材行業十幾個國家標準的主起草單位,在國內健身器材市場佔有極大的份額,創業已有20餘年。其前身是長治自行車廠。」秦有年說,國家有關部門經過整體市場調研,並徵求國家體育總局、質監和產品認證等部門意見後,最終選定了擁有一定技術實力的「澳瑞特」研製航天健身車。「澳瑞特」能否保證萬無一失,實現既定目標呢?
當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始使用健身車鍛鍊後,國家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負責人給秦有年致電,通報了喜訊:「航天員使用狀況良好,請放心!」秦有年心中懸著的那塊石頭終於落了地。「我立馬給總經理髮簡訊匯報『航天員傳回信息,健身車使用效果OK!此時的秦有年笑容滿面,無比輕鬆。「澳瑞特」副總經理郝虎山告訴記者:「除了這臺航天健身車外,還有一個小型健身器械,即拉力器,也是由我們研製的。按照中國航天空間站計劃,『天宮二號』的倉內空間會比「天宮一號」更大。為此,我們已於2012年初啟動了大型健身器械如太空跑步機的研製工作。」
首席記者 李尚鴻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