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題: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的實時監測和全程跟蹤下,在預測的時間和範圍內準確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清明時節,細雨溼草色,仰望星空,眺望大海,我們多麼期望回看你的身影,再見你的輝煌……

天宮一號發射現場。(資料圖片)

    最美的飛天

    淡雲圓日影黑水,

    烈焰飛虹升漠北。

    夜闌紅柳語胡楊,

    神箭飛天今最美。

    2011年9月29日19時,漠北酒泉,黑水河畔,雲淡風輕,中國載人航天的通天塔又一次高高聳立。

    金秋落日,褪去了它的熾熱和光芒,餘暉中的通天塔金光閃閃。

    「2小時準備!」調度的清脆口令在指揮大廳響起。

    發射程序進入臨射倒計時。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周建平輕噓了一口氣,緩緩地從指揮席上站起身來,悄悄走到指揮樓的露天平臺,靜靜遙望著不遠處亮麗的通天塔。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同是邊陲大漠,同是秋天傍晚,此情此景,周建平仿佛穿越到盛唐,與身負王命出使塞北的王勃神交起來。

    按照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部署中原計劃的第二步安排,今天的發射不應在實施之列。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圓滿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任務圓滿收官。

    第二階段最核心的任務是空間交會對接,中國航天人最早制定的方案是將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改造後留軌飛行,作為目標飛行器與後續神舟「兄弟」進行無人空間交會對接、有人空間交會對接。

    這個方案已比航天大國早期交會對接的試驗方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並且技術風險較小,比較穩妥。

    2008年9月,神七飛行乘組圓滿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後,中國載人航天的工程能力和技術儲備站到了新的起點。

    最為關鍵的技術是交會對接。這項技術的突破,是沿襲10多年前制定的方案,還是按照新的技術水平更大步地跨越發展?中國航天人又一次面臨著重大抉擇。

    一步一動,可能錯過創新超越的重大機遇;調整方案,則需要巨大的勇氣擔當,還需要創新的底氣實力。

    中國航天人經過科學的技術分析和深入的風險評估,認為我們完全具備了進一步跨越發展的條件,建議中央調整原來的計劃安排,直接發射8噸級的目標飛行器,兼做空間實驗室,一併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手動交會對接、中長期太空駐留的第二步目標。

    今天,中國航天又將再次創造中國奇蹟。

    夕陽漸漸隱沒,燈火漸漸通明,通天塔雙臂在夜幕下緩緩張開……

    「10、9、8、7、6、5、4、3、2、1!」

    「點火!」

    「起飛!」

    21時16分,大地震動,烈焰升騰,託舉著天宮一號的神箭緩緩起飛,逐漸加速,尾跡划過空中仿佛一條舞動的玉帶,漸漸消失在茫茫蒼穹。

    155秒,「助推器分離!」

    158秒,「一二級分離!」

    213秒,「拋整流罩!」

    582秒,「器箭分離」!

    事實上,這是一次遲來的發射。

    天宮一號原計劃8月底發射。但8月18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失利。這型火箭與發射天宮一號的火箭為同一系列,出於安全考慮,任務總指揮部決定先徹查故障原因,暫停火箭測試工作,相應推遲天宮一號發射計劃。

    但天宮一號如在9月底前不能發射升空,將錯失交會對接飛行的最佳「窗口」,整個計劃將全面調整。

    9月10日,長徵二號丙火箭故障歸零後,發射場區測試工作重新啟動,而此時距離9月底僅剩不到20天。

    首次新增撓性慣性測量組合、首次使用迭代制導技術、首次採用馮•卡門曲線整流罩……面對這些全新的技術和設備,7000餘名參研參試人員,夜以繼日,「雙想雙查」,8次火箭總檢查,234種故障預案處置演練,不到20天,全部一次性順利通過。

    近乎完美的發射,又一個中國效率!

    21時36分,「天宮一號準確入軌!」

    振奮人心的喜訊,在全國迅速傳開。

    「遨遊在太空的感覺真棒,我在這裡等著神八的到來!謝謝大家的關注,我會不定期地發回我在太空的所見所聞。」當晚,入駐太空的天宮一號就迫不及待地給地球家人發來了第一條報平安的「太空微博」。

    天宮一號總指揮尚志一字一句反覆品味著這短短的45個字,一股暖流頓時湧遍全身。

    天宮一號的控制系統、能源系統、動力系統,從裡到外、從大件到細節,使用了超過80%的新設備新技術,遠遠高於新研航天飛行器採用量不超過30%的慣例。

    這是一個全新的飛行器,首發必須成功,還要穩定運行兩年,否則後面的交會對接試驗都談不上。因此,天宮一號的每一個狀態,都將時時牽動著系統專家們的心。

    夜深了。當各系統老總們滿懷喜悅地走出控制大廳時,秋天的夜晚是那麼沉靜。星光下的那片大漠,那岸胡楊,那些紅柳,襯託著遠處高高的發射塔架,頓時成了大家眼中最美的風景。大道旁、小路邊,紅柳、胡楊在輕風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聲響,好像是在悄悄地分享著成功的喜悅,似乎連大漠上的每一顆砂礫都在幸福地吟唱。

即將發射的天宮一號。(資料圖片)

    最甜的「初吻」

    漠北秋霜重,胡楊葉金黃。疾風過處勁草低,

    沙沙久彷徨。

    非為戀高枝,但思放眼望。待見藍天宮舟吻,

    蝶舞妝大疆。

    2011年11月1日清晨5時58分,天宮一號升空32天之後。

    大漠秋霜,疾風勁草。神舟八號揮別漠北戈壁的金色胡楊,踏上了與天宮一號相約相會的浪漫之旅。

    按照計劃,神舟八號升空2天後,於11月3日1時36分,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10月30日,在太空焦急等待的天宮一號降軌調相,準時來到距地面343公裡的交會對接軌道,面向神舟八號到來的方向遠遠眺望。

    11月2日23時08分,經過5次變軌,心情急迫的神舟八號,也準時到達距天宮一號後下方52公裡處。

    深夜的北京航天城,繁星點點,月如彎弓,靜謐而神秘;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燈火通明,各系統的指揮和技術崗位人滿陣列,顯示大屏的數據瞬息萬變,氣氛緊張、忙碌有序。

    自喻是在太空「牽風箏」的測控通信系統專家們,深感肩負重任。此刻,他們的目光須臾不敢離開眼前的屏幕。

    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的相約擁吻,將穿越萬裡,風險重重。

    兩個七八噸重的太空飛行器,從相距上萬公裡的不同軌道,以每秒7800米的速度匆匆趕往約會,途中還要隨時機動規避空間碎片的「羨慕嫉妒恨」,引路的難度何其大!

    兩個心情急迫的大個子擁吻之前,相對速度不能超過每秒0.2米,橫向偏差不能超過18釐米,控制的精度何其高!

    為了這「曠世之吻」,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了大量的更新改造——

    加快建設完善天基測控系統,拓展陸基測控站點到五大洲,增加海基測控遠望船隊新成員,各個測控節點全部進行升級換代;

    點對點的傳輸方式變更為扁平化信息傳輸網絡;

    ……

    11月3日0時許,大廳的巨幅顯示屏上,傳來天宮一號前端攝像機攝錄的清晰畫面:漆黑的太空冒出了一個亮點。

    1公裡、400米、100米,亮點逐漸變大,「神八」追趕的腳步越來越近,身影越來越清晰。

    30米,神舟八號的攝像頭,清晰地展示出天宮一號「張開的紅唇」。

    我們的「牛郎」「織女」,穿越迢迢天路,米秒不差地來到了「鵲橋」。

    1時02分,神舟八號的對接機構緩緩推出,向天宮一號張開了雙臂。

    1時28分,神舟八號對接環觸到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總設計師楊宏和神舟八號總設計師張柏楠,此刻一改往日灑脫,神情變得格外冷峻。

    他們戲稱他們的團隊將合作導演史上最牛的「吻戲」。但今天這一「吻」,「咬不住」不能連接,「咬不緊」不能密封,都將是災難性的。

    要驗證和突破交會對接技術,一般要發射多次、多個太空飛行器進行試驗。用一個目標飛行器與多個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並開展自動與手動交會對接等多項綜合集成試驗,航天大國尚無先例。

    讓天宮一號與3個太空飛行器接續完成多次自動、手動交會對接,除了要突破對接技術本身外,還要同時解決對接機構的長壽命、高可靠、自診斷技術。同時,還要驗證空間實驗室技術和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技術,為建造空間站鋪路。

    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攻克掌握的三項基礎技術之一,是航天大國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主創新,自我突破。天宮一號兼做空間實驗室,同時還需要自主突破和掌握空間實驗室技術。

    為了這個突破,中國航天人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預研,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來,多少人青絲染白雪,從少年到白頭……

    心血和汗水澆灌的創新之花即將綻放,期待和緊張都寫在他們的臉上。

    「對接機構捕獲!」

    「對接環拉回正常!」

    1時35分58秒,飛控大屏顯示,12把對接鎖準確啟動,上千個齒輪和軸承同步工作,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緊緊相牽,成功對接。

    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副總指揮,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副主任,以及各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們紛紛起身,握手、鼓掌、擊掌、擁抱,現場一片歡慶。

    這一刻,時光定格,星月生輝;

    這一刻,榮光照耀天宇,大地為之歡呼。

    這一刻,太空中,「宮舟」相擁,雙雙張開的太陽能帆板,如梁祝化蝶,翩翩起舞;

    這一刻,黑水河畔,秋風吹起胡楊葉,如金色蝴蝶群飛紛舞,妝亮大漠戈壁……

天宮一號模擬演示圖。(資料圖片)

    最喜的迎客

    相思織女裁霞帔,

    寂寞嫦娥折月桂。

    天宮迎客天公忙,

    神舟煮酒神州醉。

    2012年6月15日,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正式確定。

    指令長景海鵬,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神舟六號乘組梯隊成員,圓滿完成神舟七號任務。再次出徵,他將成為中國首位兩次成功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英雄航天員。

    航天員劉旺,首批14名航天員中最年輕的成員,大家公認的「腦子最靈光的一位」,將操縱神九飛船完成我國首次手動交會對接。經過14年的專業磨礪和1500多次的手動交會對接地面模擬訓練,即將「化蛹成蝶」。

    女航天員劉洋,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首批2名女航天員之一,填補了我國航天員隊伍的女性缺位,僅用2年多時間就完成原計劃需要3至5年的專業訓練,即將成為我國首位飛天的真正「織女」「嫦娥」。

    他們,榮幸成為進駐中國「太空之家」的首批尊貴客人。

    16日18時37分,漠北夏日,天高雲闊,神舟飛船第9次踏上了飛天徵程。

    18日14時,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精確自動對接。

    17時04分,景海鵬像魚兒一樣,輕盈地「飄」到了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前,順利打開艙門平衡閥,小心地從工具箱中取出「鑰匙」,緩緩扭動,天宮一號艙門露出一條縫隙。透過縫隙,鮮豔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格外親切。

    17時06分,天宮一號艙門從下向上完全開啟,對接通道完全敞開。景海鵬穿過通道,率先進入天宮一號,米黃色的地板、乳白色的牆壁盡收眼底,他將自己的足跡輕輕地印在「太空家園」的「地面」上,第一時間激動地向地面報告:「感覺良好!」

    20分鐘以後,景海鵬接住魚貫而入的劉旺、劉洋,三人排成一行,面向攝像機鏡頭,露出發自內心的自豪笑臉,向祖國傳回第一張最喜慶的太空全家福。

    霎時,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廳掌聲雷動,忘情的人們未飲先醉。

    歡呼聲中,航天員系統的專家們率先沉靜下來。他們知道,自己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此前的載人航天飛行,神五是1人1天,只在返回艙工作生活;神六是2人5天在軌工作生活;神七是3人3天在軌工作生活。而活動空間只有15立方米的天宮一號,僅神九任務就要保障3人整整工作生活10天,且還有1名女性。

    這是新的巨大考驗和挑戰。

    環控生保技術團隊,不僅要確保艙內生活環境,還要突破失重條件下的動態水氣分離、電解制氧、冷凝水收集儲存等一系列再生式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核心技術,為未來中長期載人航天飛行做好技術準備。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飛控數據顯示的組合體內溫度始終控制在22攝氏度左右,溼度在50-70%之間,噪聲小於60分貝,空氣環境潔淨標準遠遠高於地面大氣質量標準。

    「太空家園」裡,首次在軌開展航天員心功能檢測,首次在軌應用骨骼肌萎縮防治系統,首次在軌進行微生物檢測,首次開展失重條件下撲熱息痛藥代動力學研究等,工作有條不紊;景海鵬的自行車騎行,劉旺的口琴演奏,劉洋的太空太極拳等,好一個「世外桃源」。

    24日,進駐天宮一號第7天的神九航天員重回返回艙,暫別天宮一號,然後由劉旺控制飛船,再次「瞄準」天宮一號,實施一次特殊的「太空打靶」:手動交會對接!

    手動交會對接是自動交會對接異常後的應急手段,是載人航天安全發展的必須備份。只有掌握了手動交會對接技術,才能全面實施空間站建設。

    手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需要同時操縱兩個手柄,對飛船進行6個自由度的動態、實時、精確控制,成功的關鍵除了手動對接機構的精密性和可靠性外,還取決於航天員穩定的心理素質和精準的操控技術。

    按照工程設計要求,兩個太空飛行器對接的角度偏差不能超過4度,但訓練中劉旺把控制精度提高到不超過0.2度;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應按照顯示屏上的對接圖像和參數進行操作,但劉旺自我加壓,在儀表沒有數據顯示的情況下,僅靠對接圖像,也能實現精準對接。

    6月24日12時38分,神舟九號在劉旺的操控下,120米、50米、10米,漸漸向天宮一號靠攏;

    12時55分,浩瀚太空中,神九乘組打出了一個完美的「十環」。

    好一個中國精度!

    最香的節日

    烈焰雷鳴沙抖擻。神箭飛時,漠北白雲瘦。

    織女嫦娥舞酥手,喜迎香粽雄黃酒。

    探海巡天驚宇宙。汨水流觴,紅土中華厚。

    鴉片狼煙熄未久,人間天上移攻守。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就發出了不朽《天問》;

    2300年後的端午前夕,神十乘組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從問天閣出發,巡視九天,作答《天問》。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烈焰雷鳴、地動山搖,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再次沖天而起,將神十飛船送入茫茫太空。

    神州神舟競渡,艾香粽香傳情。3名航天員在太空向華夏兒女送上端午節的真摯問候:「我們神舟十號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全球華人致以節日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6月20日上午10時,300多公裡高空巡遊的最高講臺,6000多萬學生互動的最大課堂,把天宮一號和華夏大地緊密相連。

    10時11分,執掌教鞭的「太空教師」王亞平閃亮登場,幽默地請自願當助教的指令長、也是二次出徵太空的將軍航天員聶海勝做「懸空打坐」。

    74公斤重的聶海勝,身輕如燕地盤起雙腿,立即懸浮在王亞平面前;王亞平俏皮地伸出一根手指,運用「大力神功」輕輕一點,聶海勝便飛了出去。

    剎那間,天地之間掌聲雷動,學生們笑成一團。

    「太空課堂」每持續一秒,天宮一號就在太空移動7800米;王亞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可能橫跨了好幾百公裡。要保證45分鐘空中課堂不間斷天地傳輸、每一幀畫面都清晰穩定,對中國航天測控網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5年前,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太空行走,限於陸基、海基測控網弧段覆蓋能力,只能在特定的測控區域和規定的時限內實施。而今天,神舟十號要在「神舟」兄弟中第一個享受全弧段、高品質測控通信服務。

    這一任務,光榮地落在了「天鏈」衛星兄弟們的肩上。2012年7月,「天鏈一號03星」發射成功,「天鏈」兄弟組成的天基測控網正式組網完畢。今天就是對他們兄弟並肩作戰能力的全面檢驗。

    天宮一號內,王亞平執教的神奇單擺、高速陀螺、魔幻水球等失重條件下的物理現象,通過張曉光手持的攝像機拍攝傳輸,一個比一個精彩神奇,一個比一個引人入勝,學生們看得如痴如醉,絲毫沒有感到老師人在太空,課堂遠在300公裡外。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2300年前的《天問》,牽衍出中華民族多少美麗動人的飛天神話,多少激情探索的飛天壯舉。

    1970年4月24日,太空中的一曲「東方紅」,點燃了多少中華兒女徵戰寰宇的豪邁鬥志,支撐了今天的中國太空夢圓。

    在舉國上下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這堂生動「太空課」播下的科學種子,對中華兒女走向深空、探索未知產生的歷史影響,註定是一座無字豐碑。

    神十乘組圓滿完成了所有科研試驗任務,就要永遠離別天宮一號了。

    6月25日,王亞平以東方女性特有的細膩,逐一整理好天宮一號裡的設備器材,把劉洋精心編織的火紅中國結進行了細緻打理。

    2013年6月26日清晨5時,神十乘組面向天宮一號裡的國旗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戀戀不捨地回到神十返回艙,踏上了回家的路。

    送別神舟十號,天宮一號開始了「退休」生涯。1年9個月太空飛行的豐富實踐,數十項空間科學實驗的反覆歷練,攜帶有效載荷的良好狀態,它不甘寂寞、主動請戰,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專家們對天宮一號進行全方位審檢評估後,爽快地籤訂了多項「返聘合同」。

    天宮一號搭載的高光譜成像儀繼續在遙遠的太空深情地守望著祖國大地,並不時傳回高質量圖像數據。相關數據應用到礦產和油氣資源調查、海洋應用、林業應用、土地利用檢測、城市環境監測等領域,產生了一大批有價值的應用研究成果。

    高光譜成像儀還參加了澳大利亞火災、浙江餘姚水災以及雲南魯甸地震等應急監測,為相關部門應急救災和災後評估提供了數據支撐。特別是在馳援澳大利亞森林火災撲救工作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災情監測,憑藉其「火眼金睛」準確判斷火災區域範圍1次,確認重大隱患點2個,其優異的表現,獲得了澳方的稱讚。

    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一號上部署的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哨兵」,時時監測著太空飛行器艙外各個方向電子、質子等粒子的強度和能譜,監測著軌道大氣密度、成分、微質量及其時空分布變化,始終盡心盡力地守護著天宮一號的安全。

    2016年的春天,天宮一號功成身退,中止服務;2018年的春天,天宮一號作別太空,再入地球大氣層。在這兩個春天之間,天宮一號默默迎送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頻繁招手老朋友北鬥的新成員,驚奇打量新親人墨子、悟空……

    沉舟側畔千帆過。廣袤南太平洋上撰刻的全球知名功勳太空飛行器的銘文,深深刻上了中國的天宮一號與天舟一號,他們將永遠與世界航天同在,與中國航天同行!

相關焦點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如今,闊別6年多後,天宮一號再次感受到地球溫度,回到家園。3天後,中華民族迎來緬懷先人、追思故人的清明節,細雨溼草色,仰望星空眺望大海,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烈焰飛虹升漠北  「本不在實施之列的一次飛天」  漠北酒泉,黑水河畔, 2011年9月29日19時,中國載人航天的通天塔又一次聳立。
  •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被稱為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基礎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兩者外形完全相同,但卻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天宮一號主要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實驗任務,而天宮二號則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要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第一次試驗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等重要的科學實驗。
  • 【科普秀】天宮一號絢爛謝幕 關於天宮一號的精彩瞬間
    千龍網綜合報導 剛剛,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完成最後的「謝幕」再見,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天宮一號」設計壽命為兩年,實際在軌工作四年半,超期服役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及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取得豐碩成果,為我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名副其實的「大功臣」。圓滿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這幾天就將返回地球懷抱。在它「謝幕」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它所走過的輝煌。
  •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07毫秒,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乘著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首次自動點火。21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天宮一號,難說再見!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第一個家」。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不息飛天夢的天宮一號到底有多厲害?一起了解一下!資料圖: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 天宮一號,歡迎回家!
    小橘子們應該都知道,最近,很多西方媒體大呼小叫地出來狠狠帶了一波節奏,起因就是咱們中國的天宮一號要返回地球了,於是,「天宮一號要失控撞地球了」「攜帶有毒物質」等等各種聳人聽聞的惡意渲染搞得像世界末日要來臨一樣。
  • 「天宮一號」的太空之旅
    重達八噸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被長徵二號FT1火箭託舉升空。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也在浩瀚宇宙中安下了第一個「中國之家」。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承載著首次交會對接使命的「神舟八號」飛船按計劃準時起飛,追逐「天宮一號」。「天宮一號」在剛升空不到3個月,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挑戰。
  • 天宮一號失控了嗎?天宮一號會擊中城市嗎?
    發布日期:2018-01-09 11:12  來源:江西衛視  責任編輯:柯金定 視頻信息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 天宮一號墜落了,但具體在哪兒?
    天宮一號,終於永別了——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8:15再入大氣層,之後殘骸墜落南太平洋中部海域。
  • 天宮一號墜落!歡迎回家!
    天宮一號是做什麼的?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目標對接飛行器,主要目的是檢驗軌道交會對接和太空人在太空較長時間駐留的技術驗證,為計劃中在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的首個正式空間站奠定基礎。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重8.5噸,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設計壽命兩年。在預定壽命完成後,為進一步檢驗飛船長期在軌運行與測控能力,天宮一號繼續超期服役,一直到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 「天宮」全信息:「天宮一號」上天幹啥去?
    「天宮一號」試驗目的很明確,突破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這是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 天宮一號:控制中的「墜毀」
    近日,部分外媒稱天宮一號已經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境及安全造成威脅。天宮一號是我國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的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實驗性空間站),它在載人航天對接技術上的突破,打破了蘇美兩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近50年的壟斷。
  • 守護「天宮」:記北京飛控天宮一號長期管理團隊
    伴隨著航天員的離開,天宮一號也圓滿完成了歷史使命。 這是一個長管人永遠銘記的日子。 2014年9月29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長管人的精心呵護下,天宮一號安全穩定運行3周年,超期服役1年整。 天上一個家園,地上一個家園。從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壯美啟程到迎來第一批主人,從成功應對「中國龍」太陽風暴到圓滿完成使命。
  • 「天宮一號」踏上歸途,那些憂慮不值一提
    有意思的是,國外的一些航天機構和網站,以及大小媒體似乎對「天宮一號」投來格外的關注——機構頻頻給出墜落大氣時間的預測,而在一些外媒的報導中則多次出現out-of-control(失控)、danger(危險)、risk(風險)、crush(墜毀)等字眼,有的甚至如臨大敵。那麼,「天宮」一號到底什麼時候進入大氣?我們究竟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  「天宮一號」是否會失控?
  • 「天宮一號」完成任務告別太空
    任務  超期服役 完成多項突破性工作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的任務就是為空間站的研製積累經驗。
  • 天宮一號墜落前畫面(組圖)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網報導,天宮一號預計北京時間4月2日再入大氣層,屆時它「不會像科幻電影中描述的那樣,惡狠狠地砸向地球,而是在奔向地球的過程中,化成一身絢爛,划過美麗星空」。圖為德國弗勞恩霍夫高頻物理及雷達技術研究所拍攝到的天宮一號畫像。
  • 天宮二號相比天宮一號,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
    天宮二號的發射升空將是繼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之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的第二次飛行。   臨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天宮二號準備好了嗎?「目前天宮二號已扣上整流罩並與長徵二號2F T2運載火箭對接,整體狀況不錯,已從總裝廠房移至發射塔等待發射。」
  • 天宮一號究竟發生了什麼?
    你的名字傳誦千秋,你的功勳永垂不朽儘管天宮一號已化為傳奇逝去,但是此前圍繞於其的風波卻並未平息。伴隨著系統不斷經歷極端的過熱和過冷「折磨」,天宮一號上的供電系統徹底完了。問題四:這種狀況是否可以避免,天宮一號故障時的狀況如何?答:可以,理論上能夠從地面遙控強制開啟熱控系統,地面信號擁有全系統最高權限。
  • 「天宮一號」答小記者問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第8次發射。隨後,「天宮一號」接受了眾多小記者的視頻採訪。 以下,是文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