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可在天宮一號內上網發微博 有密室供私聊

2020-12-01 搜狐網

  在距離地球約300多公裡的近圓軌道,我國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孤獨」地飛行了200多天,等待與神舟九號飛船「相吻」,迎來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此前,「天宮一號」的兩次出場亮相,已經被載入中國乃至世界的航天史。未來幾天,「天宮一號」還將再次出場,在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為航天員營造溫馨家園。

  睡眠

  睡袋鑲在艙壁 像站著睡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高10.4米、重8.5噸,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艙體的最大直徑達3.35米。與之前的載人太空飛行器相比,「天宮一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宮一號」的設計非常人性化。據介紹,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艙內噪音、燈光等對航天員睡眠的影響,在目標飛行器的艙內,專門設計了航天員獨立的睡眠區。在這個睡眠區裡,設計了兩個「房間」,以保證航天員在太空裡也能睡上單間。為何是兩個而不是三個「房間」?因為睡覺時是不能大家都去睡的,總要留下一個人來值班,因此兩個「房間」已經足夠。

  睡袋是航天員在軌道上睡覺的「被子」。在「天宮一號」組合體裡,為使航天員睡得舒服,技術人員專門設置了三個睡袋,也就是說,航天員在睡覺的時候不是大家混著蓋「被子」,而是各人用各人的「被子」。每個「臥室」也都裝有電話,便於航天員們互相聯繫,宜居性很強。航天員的睡袋固定在艙壁上,因此航天員看起來是站著入睡的。

  考慮到每個航天員的生活習慣不同,比如對光線的感覺就不同,技術人員在「臥室」燈光的設計中,就採用了可調節式的照明方案,航天員喜歡何種亮度,完全由他們自己隨意進行調節。

  除了睡眠區外,「天宮一號」還包括一個儀表顯示區、一個空間科學實驗區、一個在軌鍛鍊區。

  生活

  發微博看大片 還能私聊

  在組合體裡,除了為女航天員預備了單獨的床鋪和被子以外,還早已針對女航天員生理特點和生活需要進行了特殊關照。

  長期太空飛行,娛樂活動對於保證航天員穩定的情緒和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為保證航天員的娛樂,「天宮一號」組合體裡還專門給航天員提供了用來娛樂的筆記本電腦,航天員在工作之餘、在睡覺之前,可以用筆記本電腦來上上網、發發微博、看看CD大片,播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和音樂,或者進行其他的娛樂活動。

  在組合體裡,由於活動部件、電子部件等各種設備日夜不停地在工作,必然會發出各種聲音。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噪聲對航天員的影響,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點,科技人員在噪聲的控制方面也動了不少心思。

  為保證航天員與愛人、孩子說說悄悄話的私密性,在「天宮一號」裡,技術人員設置了專門的「密室」,在這個「密室」裡,航天員與愛人說什麼悄悄話別人是沒法「偷聽」的。還有,為保證航天員與控制中心和家人通話的親切感,「天宮一號」首次實現了與地面雙向的可視通話,航天員對著屏幕與領導、與家人進行視頻和音頻交流,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通過屏幕一目了然,極大地增加了親切感。

  天宮科技

  防毒面具包一拉即開

  10餘個用金屬搭扣包紮整齊的軟包被固定在實驗艙的艙壁上,這種金屬搭扣的奇妙之處在於其固定性強,且拆卸簡易,一拉即開。每個大小不一的軟包都有著各自的使命,它們各司其職地為航天員的空居生活保駕護航,比如負責安全的有防毒面具包、滅火器包等,負責生活的有清潔用品包、食品包、內衣包等,負責實驗的有乘員設備包、工具包等。

  自動化預警減工作量

  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組合體飛行期間,要藉助艙內設置的各種儀表,來觀察掌握「天宮一號」和飛船當前的飛行狀態。在進行目標飛行器儀表設計的過程中,科技人員獨具匠心,不僅充分考慮到儀表的功能,甚至連儀表安裝的位置、形狀、大小,儀錶盤的顏色等諸多細節都考慮進去了,努力達到感覺舒適。

  為了減輕航天員的工作量、節省更多的精力,科技人員還設計了各種自動化預警裝置,因此,「天宮一號」上的儀表不用每時每刻盯著。如果組合發生異常情況,哪個系統工作不正常、哪個數據指標發生很大的變化,在航天員還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就提前自動進行報警。報警的方式也有聲音的、光線變化的等多種。連報警的時候用什麼聲調、聲音的高低,燈光報警情況下光線的大小強弱,都經過了反覆對比和試驗。

  暴露設備圓角化設計

  在「天宮一號」裡,航天員生活的實驗艙也是飛行器運行的核心艙,裡面有很多電子設備。對此,設計師採取了「藏」的策略,把航天員用不著的東西都裝修在裡面。暴露在外面的設備都採用了圓角的設計,可避免航天員與設備之間的碰撞,保證了安全。

  藉助顏色營造方向感

  由於色彩變換的巧妙運用能夠為航天員營造出天地之間的氛圍,「天宮一號」內部採取了考究的顏色設計,為航天員營造方向感,柔和的顏色也讓航天員有了家的感覺。艙內正對著地球的方向呈土黃色,有「地」的穩重感,艙頂運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純白色對視線的刺激,有「天」的輕盈感。另外,實驗艙內有3個部位採用最接近自然的米黃為主打色,以使航天員在視覺上不容易產生疲勞。

  手腳限位器艙內最多

  在「天宮一號」內,每個區域旁邊都設有數量不等的手腳限位器,總數達到30餘個長約200釐米、採用錦絲帶材質的手腳限位器被巧妙地安放在艙壁四周。這種「小身材」裝置卻有著大功效,它是保證航天員在失重飄移狀態下,便於手腳著力的唯一「法寶」,也是艙內數量最多的一種設備。

  晨報記者 韓娜 通訊員 孫宏金

相關焦點

  • 「天宮一號」中的太空自行車誕生於長治 航天員健身用得是咱澳瑞特...
    6月24日中午,在中國航天員的「手動」模式下,「天宮一號(微博)」與「神舟九號」在太空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幾天前的6月18日,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神舟九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按照計劃,對接成功後,三名中國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工作生活約13天,這也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 天宮一號空間比飛船大一倍 可在裡面看電影
    「天宮一號」空間比以往的飛船大一倍可看電影休閒、與地面發E-mail和進行可視對話15立方米艙內可鍛鍊體能隨著「天宮一號」發射時間的臨近,國內已經掀起了「天宮」熱,「天宮一號」內部的各種設置也成為公眾感興趣的話題。
  • 總設計師: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載一名航天員
    為什麼相比天宮一號時的任務,天宮二號上的航天員從3名變成了2名?這次在太空中待的時間長了,天宮二號的重量是不是也會增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來揭開謎底。  本次天宮二號任務最受人關注的一點,還是因為「人」,本次任務中,天宮二號不僅帶去了人們對宇宙的無限嚮往,更用航天員的形式將這種「嚮往」一步步變為「現實」。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
  • 揭秘: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接待一名航天員
    為什麼相比天宮一號時的任務,天宮二號上的航天員從3名變成了2名?這次在太空中待的時間長了,天宮二號的重量是不是也會增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來揭開謎底。   本次天宮二號任務最受人關注的一點,還是因為「人」,本次任務中,天宮二號不僅帶去了人們對宇宙的無限嚮往,更用航天員的形式將這種「嚮往」一步步變為「現實」。
  • "走進"天宮二號:既是太空實驗室 又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圖為天宮二號發射全過程示意圖。  新華社發  成功發射入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在離地球近4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繞地球飛行。這個長10米、最大直徑3米多,重約8噸的人造太空飛行器,雖然在浩瀚太空只是一個難以分辨的「小不點」,但卻是一個真正的太空實驗室,是能供航天員居住的「太空之家」。  升級版的「太空之家」,高智能是突出特點  天宮二號堪稱天宮一號這個「太空之家」的升級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算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第一個家。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視覺中國供圖  是時候向天宮一號道別了。  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預測的時間範圍內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作為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此後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3艘飛船6次交會對接,成為中國首個「太空之家」。
  • 天宮一號接待兩撥航天員:劉洋踩單車 王亞平做水球實驗
    2018年4月2日,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將返回地球,墜入大氣層燒毀。作為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6次交會對接,接待兩撥航天員。圖為2010年11月16日,中國「天宮一號」1:1模型在珠海航展上精彩亮相。
  • 高清組圖:神十航天員漂浮進入天宮一號
    高清組圖:神十航天員漂浮進入天宮一號16時17分,神舟十號航天員成功開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門,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圖為聶海勝進入天宮一號 秦憲安 攝(來源:新華網)  點擊進入中新網軍事頻道 發布時間:2013-06-14 09:00:45 【編輯:王朋飛】 高清組圖:
  • 「天宮一號」完成任務告別太空
    天宮一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高10.4米,重8.5噸。結構上可分為資源艙和實驗艙兩部分,為航天員提供了15立方米的活動空間。資源艙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一號的飛行提供能源保障,並控制飛行姿態。
  • 天宮一號,難說再見!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第一個家」。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不息飛天夢的天宮一號到底有多厲害?一起了解一下!資料圖: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 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航天員起什麼作用?
    「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跨越發展歷程的朱樅鵬說。 為航天員提供更宜居的環境 記者:天宮二號是在天宮一號(微博)備份目標飛行器的基礎上研製的,它有什麼改進嗎?
  • 天宮神十手控交會對接 航天員再次進駐天宮一號
    (記者趙薇、宗兆盾)23日10時07分,在航天員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  8時26分,航天員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實施分離,神十飛船撤離至與天宮一號相對一定距離處。
  •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神舟十一號為何沒有女航天員?
    朱樅鵬說,天宮二號在我國空間實驗方面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天宮一號(微博)突破對接技術,天宮二號突破推進劑補加技術、人員中期駐留技術,如果天宮二號成功,那麼就可以繼續推進空間站任務,如果不能成功,那麼空間站任務就要推後好多年。」作為天宮二號的總設計師,朱樅鵬透露,天宮二號在設計時,上級下達的任務是要求飛行兩年,但實際上會飛更長的時間。
  • 「天宮一號」答小記者問
    「天宮一號」:對呀,就是類似於「神舟七號」的飛船。 小記者:你還能和飛船對接呢!那是不是可以把你看作是空間站? 「天宮一號」:這可不行哦,我只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而不是空間站。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題: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的實時監測和全程跟蹤下,在預測的時間和範圍內準確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輝煌永駐
    當時,它是中國最大最重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全長10.4米,重達8.5噸,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擁有15立方米的實驗艙,可供3名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20天。用航天員楊利偉的話說,「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一室一廳的話,那天宮一號就是別墅。」  天宮一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個階段。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確立「三步走」發展戰略。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邊紀紅製圖(新華社發)   當地時間4月1日晚,在位於南美洲西南部的智利,人們抬頭看到天空中驚豔的一幕:一個個閃爍的藍色光點急速划過天空,其後緊隨著一簇簇金黃色的光線。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 神九航天員天宮生活:騎自行車抗失重
    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在天宮的生活到底怎樣,人們充滿了好奇。記者從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獲悉,天上的生活既充實又有規律,還很特別。從2005年起,學院科研團隊與北京衛星製造廠合作,開始進行天宮一號主體結構焊接工藝的技術攻克,「2007年進入實際焊接,2010年『天宮一號』主結構焊接完成交付。」  作為我國首個進入太空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體積龐大,加上太空環境複雜,晝夜溫差極大,對焊接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
  • 「天宮」全信息:「天宮一號」上天幹啥去?
    「天宮一號」試驗目的很明確,突破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這是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