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在太空生病了怎麼辦?王亞平在上海科博會上與觀眾交流

2020-12-06 東方網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生病了怎麼辦?王亞平在上海科博會上與觀眾交流

  

  「任何時候都得讓能力去等待機遇,這樣才能把握機遇、實現夢想。」今天上午,在上海科博會「青少年對話中國航天員」活動現場,中國科普宣傳大使王亞平分享了自己成為女航天員的心路歷程,向青少年播種航天夢想。現場觀眾聚精會神、掌聲不斷。

  「王老師,在訓練過程中,您覺得什麼最辛苦?」一個孩子問道。王亞平說,為了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航天員需要進行8個大類的上百個訓練科目,許多項目挑戰人的生理極限,其中超重耐力訓練最為艱苦。由於在載人飛船加速上升和下降過程中,航天員的身體要承受不同程度的過載,他們必須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裡接受訓練以適應這種環境。過載是一種什麼感受?以過山車為例,急速上升或下降時,過山車帶來的過載是體重的2倍左右,而航天員需要適應的是自身體重的8倍。「每次訓練,我們的面部肌肉都會嚴重變形,呼吸困難,甚至喪失意識。」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生病了該怎麼辦?王亞平告訴觀眾,進入太空後的48小時內,航天員將度過一段「危險期」,很可能得「空間運動病」。因為當人體突然來到失重環境,血液就會倒流,航天員的前庭功能會出現紊亂,嚴重者會產生空間定向失常、頭暈、噁心、胃腸不適等症狀。這將嚴重影響空間任務的執行。為此,航天員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以適應這種環境,同時要接受醫療培訓,生病時能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如果出現難以自我診治的疾病,地面上隨時待命的醫生會通過天地通話,為航天員提供幫助。

  「除了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我怎樣才能成為像您一樣的女航天員呢?」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問。王亞平向她講述了自己的感悟:「2009年航天員面試選拔時,楊利偉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當時回答,成功是50%的個人能力加50%的機遇。」能力與機遇相輔相成,這恰是王亞平圓夢的原因。那時的她,在年齡、飛行能力、飛行時長等方面,均符合女航天員的入門資格。她鼓勵小觀眾,只有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讓個人能力等待機遇,才有可能把握住機遇,實現夢想。「希望你們勇於有夢,敢於追夢,勤於圓夢!」

  

  作為中國科普宣傳大使,王亞平近年來為幾十所學校的學生科普航天和太空知識,希望成為孩子們夢想的播種者。提及目前的工作任務,她表示,除了不間斷的科普工作,她還一直堅持訓練,為迎接新的飛行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做準備。「能夠再次飛上太空,是我最大的夢想。」

相關焦點

  • ...航天員,王亞平,表面張力,張海軍,失重,過載,上海,分會場,實驗...
    昨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科普大講壇特別活動《對話英雄航天員王亞平》上,我國首位「太空教師」、女航天員王亞平通過遠程連線,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悟,鼓勵青少年為了夢想積極奮鬥。館方還邀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海軍為觀眾普及物理學知識,展示空間實驗的奇妙。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科技日曆|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olivia chan • 2019-06-20
  • 女航天員王亞平勉勵香港青年向夢想進發
    新華社香港9月26日電(記者張雅詩)女航天員王亞平26日晚在香港勉勵有志成為航天員的香港年輕人,努力向夢想進發,將來一定有機會為祖國航天事業作貢獻。  「創科博覽2017」正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主辦方邀請了王亞平擔任當晚專家論壇的主講嘉賓。
  •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走進知乎與網友互動
    中新網4月24日電 今日,中國航天員走進知乎,與網友親密互動,掀起了關於太空的熱烈討論。「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航天員王亞平用知乎網友熟悉的幽默表達開場。她透露說目前正在緊張備戰空間站任務。「人在太空,剛下飛船」雖是調侃,倒也有很多真實成分。
  • 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簡介
    王亞平,空軍中尉軍銜,能飛四種機型。中國第七批女飛行員,武漢空軍運輸機飛行員,曾駕機參加過多次戰備演習、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雲減雨等重大任務,是70後女飛行員的傑出代表。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號飛船將搭載首位女航天員擇機發射升空,王亞平就是候選人之一。
  • 王亞平太空「玩」陀螺 揭示測量太空飛行器姿態原理
    王亞平演示陀螺定軸性實驗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魏豔)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今日上午10時開講。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擔任此次太空授課主講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實驗艙為全國觀眾演示了陀螺定軸性實驗。     王亞平介紹,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性,但這一特性在天上、地上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很多設備都是用陀螺組合來定向。
  • 八月,齊聚昆明科博會,共享科普盛宴,一起漲知識
    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雲南奧秘畫報社有限公司和雲南省科技館聯合承辦的第五屆昆明科普(教育)產品博覽會暨首屆中國科普研學產品展交會(以下簡稱「昆明科博會」)將於8月10日至13日在雲南省科技館舉行。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陸軍上校」王亞平: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現狀如何?
    「陸軍上校」王亞平:80後女航天員,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航天員是屬於男人的浪漫,貌似與女人無緣。實則不然,女航天員心細如髮,比男航天員更具有優勢。所以,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的培養女航天員,我國也不例外。自從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之後,中國女航天員的培養也被提上了日程。因而,當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的時候,女航天員的選拔也被列入其中。經過激烈角逐,王亞平光榮的成為了中國女航天員,更成為了中國首位80後女航天員,也成為了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王亞平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辛酸經歷?她的現狀又是如何?
  • ...備忘錄丨英雄航天員王亞平:小時候仰望星空,長大後和探索宇宙相連
    節目邀請到7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傑出代表和人物,以「主題演講」的形式,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給網友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王亞平,神舟十號航天員,獲得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及三級航天功勳獎章,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2013年6月11日到26日,王亞平和聶海勝、張曉光,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經歷了15天的太空之旅。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快訊:王亞平:太空星星不閃爍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馬麗 劉然)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今日上午10時開講。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在太空授課中,王亞平耐心解答了來自地面課堂的中小學生的提問。
  • 天宮一號接待兩撥航天員:劉洋踩單車 王亞平做水球實驗
    作為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6次交會對接,接待兩撥航天員。圖為2010年11月16日,中國「天宮一號」1:1模型在珠海航展上精彩亮相。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2011年9月20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圖為轉運途中。
  • 王亞平:我很期待新隊友的加入!
    從太空歸來後的第三年,我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又增添了一個身份:母親。如今,4歲的女兒已經會奶聲奶氣地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再去太空啊,可不可以幫我和小朋友們摘顆星星回來?」女兒的話,天真無邪,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 從農民走出的太空人王亞平:曾參加汶川救援,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
    人類也誕生了多位傑出女性太空人,他們用過硬的身體素質經受住了多種考驗,在眾多優秀人才中脫穎而出,代表人類走向太空。王亞平,我國一級航天員,就以女性的身份完成了進入太空的壯舉,同時,她還在太空給自己的學生授課,成為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另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航天服上的國旗,在創紀錄的33天太空飛行直播中多次與觀眾見面,這回是首次實物展出。惹人注目的,還有一面巨幅國旗,從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經搭載神舟五號,陪楊利偉繞地球14圈。它曾經是雪梨奧運會中國團的旗幟,上天之前還曾被帶到南極、北極和珠峰。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 今天上午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裡,學生們在屏幕前觀看航天員王亞平做太空實驗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今天上午,上海許多學校紛紛組織學生收看來自天宮一號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的授課。  太空一課中的內容大多涉及高中物理,起初,物理老師吳萍擔心初一的孩子們會聽不懂,但是,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很快打消了她的顧慮。聽到航天員們介紹有關測量物體質量的內容,看到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內,出現了王亞平縮小倒置的臉,吳老師告訴記者,有關物體質量測量和凸透鏡成像原理的內容,是本市中考的重要考點。在今年某區的中考二模考中,恰巧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以下哪些實驗是在太空中無法實現的?」
  • 國際空間站趣味太空課 王亞平將講液體表面張力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王亞平,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從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課起,全球已有近320萬學生從空間站下載並分享這些課件。此外,在美國有近百萬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提問」方式參與了空間站的實驗。航天員給學生們上過哪些有趣的課呢?著有《有趣的太空科學實驗》一書的沈羨雲和唐承革,在發表於《航天員》雜誌的《太空「課堂」》一文中有過生動介紹。
  • 王亞平在太空製作水膜和水球(組圖)
    第一個實驗「太空質量測量」從指令長聶海勝的「懸空打坐」表演講起,主講人王亞平輕輕一推,聶海勝就飄到了實驗艙的另一頭。在質量測量儀上,聶海勝的體重顯示為74千克,那質量測量儀用的是什麼物理原理呢?王亞平自然地引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我們設計了一個『彈簧—凸輪』機構,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就是剛才把指令長拉回到初始位置的力,我們還設計了一個光柵測速系統,能夠測出剛才身體運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