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將擇機發射 天地往返工具成就太空傳奇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今年6—8月,神舟十號飛船將擇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次進行有人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工作、生活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也是神舟飛船開展首次應用飛行。

  神舟飛船的首次應用飛行,其重大意義在於: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的狀態基本是一致的,本次任務取得成功後,這種狀態的神舟飛船和長徵2F運載火箭將構成我國標準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這一系統不但能夠用於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往返運輸,未來也將作為我國空間站的運輸工具,承擔航天員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空間站救生船的職能。

  在人類奔向太空的50餘年歷史中,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始終支撐和書寫著太空之旅的傳奇故事。我們特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博士撰文,為讀者介紹人類天地往返工具的發展歷程。

  回顧人類載人航天曆程,太空時代的到來,就是從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研製與試驗開始的。在太空競賽時期,前蘇聯和美國分別研製了三個系列的載人飛船,即東方號、上升號、聯盟號和水星號、雙子星號、阿波羅號。聯盟號飛船經過不斷改進,直到今天仍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在使用。美國研製並使用了太空梭,未來各航天大國還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

  研究這些載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歷史,可以更清楚地讓我們了解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進程,並且更好地把握未來,讓航天技術更加有效地為人類造福。

  早期的天地往返運輸工具

  回答了「人能否進入太空」的問題,最大意義在於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從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飛上太空,宣告了人類載人航天時代的到來。雖然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僅環繞地球飛行一周,卻完整地驗證了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發射入軌、在軌運行、生命保障、測控通信、安全返回所需要的關鍵技術,證明了人類有能力實現可靠的天地往返。

  東方號飛船是由前蘇聯航天技術的先驅謝爾蓋·科羅廖夫領導的團隊研製成功的,它由載人艙和設備艙構成,東方一號的重量大約4.7噸。載人艙是一個直徑約2.3米的球體,也是在天地往返過程中唯一回收的艙段,因此在表面塗有燒蝕材料,確保返回過程中的高溫不會傳到飛船內部。而設備艙承載了飛船在軌姿態控制和返回所需的火箭、電源、測控設備和為航天員提供類似地面大氣環境的氣瓶等。實踐證明,東方號飛船的這種分艙設計理念是比較合理的技術途徑,除了美國最早的水星號飛船外,後來的載人飛船都採用了分艙設計。

  東方號的發展歷程並不順利,前蘇聯在加加林進入太空前進行了多次飛船發射試驗,有時還攜帶試驗用的狗進入太空。從1960年開始,在經歷了多次飛行試驗失敗後,終於取得了連續兩次無人飛行試驗成功,才決定由加加林進行首次載人飛行。東方號飛船一共執行了6次載人飛行任務。其中包括人類首次編隊飛行的東方三號和東方四號,以及乘坐東方六號的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的飛行任務。

  美國的第一代載人飛船是在前蘇聯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奮起直追的產物。當時美國運載火箭的能力還遠不如蘇聯,所以第一艘和第二艘載人的水星號飛船只能用經過改造的紅石彈道飛彈送到亞軌道,不能環繞地球,只能在上升到最高點後像彈道飛彈一樣返回地球。1961年5月5日,艾倫B·謝潑德乘坐水星3號,成為美國第一位乘坐飛船升空的人,到達186公裡的高空。之後乘坐水星4號的格裡索姆也採用了亞軌道飛行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航天員在返回過程中要承受類似彈道飛彈彈頭的巨大過載,達到身體重量的11倍,其驚險程度可想而知。

  在水星4號任務之後,因為有了更大的宇宙神運載火箭,美國才得以將水星號飛船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1962年2月20日,約翰·格倫乘坐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此後的3次水星號飛行任務均取得了成功。

  在載人航天的最初階段,因為運載能力問題,美國的水星號飛船非常小,其發射質量只有大約2噸,在軌質量約1.3噸,內部容積只有大約1.7立方米,且採用了單艙結構。不過,由於水星號飛船返回大氣層時底部朝下,可以產生一定的升力,使航天員能夠通過手動控制調整飛行路線,這種受控再入的方式有利於提高落點精度,被後來所有的載人飛船採納。

  東方號飛船和水星號飛船的飛行,是人類初次進入太空的嘗試,回答了「人能否進入太空」的問題,其最大意義在於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相關焦點

  • 神舟十號飛船有四大任務
    -sse>  昨日上午,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號飛船和長二F火箭神舟十號船箭組合體從垂直測試廠房轉運至發射塔架。!-sse>!-sse>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3日宣布,我國將於6月中旬擇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3名航天員將再次訪問天宮一號。  當天,神舟十號飛船、長徵二F遙十火箭組合體,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技術區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這標誌著神舟十號飛船發射進入最後準備階段。
  • 中國明年將發射神舟十號、嫦娥三號和近20顆衛星
    中國明年將發射神舟十號、嫦娥三號和近20顆衛星 Shenzhou-10 and Chang'e-3 to be launched in 2013
  • 神舟十號飛船運至發射區 6月中旬擇機發射
    神舟十號飛船運至發射區6月中旬擇機發射 2013-06-04 00:20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6月11日傍晚,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
  • 聚焦中國航天 計劃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
    2015年計劃完成20次宇航發射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獲悉,2015年中國計劃完成20次宇航發射,將超過40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無論是從發射次數,還是發射太空飛行器的數量,都將創下中國航天歷史新高。  中國航天在近年來持續高密度發射,從2013年的16次,到今年的20次。
  • 中國擇機發射天宮二號 2020年前初步完成空間站建設
    圖片來源:東方IC中國網新聞9月14日訊(記者 張豔玲)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預計於9月15日到20日擇機發射,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首個真正空間實驗室。經過24年的努力,中國實現發射真正空間實驗室的目標,即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2020年前,完成第三步,即初步完成空間站建設。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老報新說:歷史上的今天 神舟十號成功發射譜寫中國航天夢想
    今天是2020年6月11日,鞍山集報(雷鋒)文化收藏館館長、鞍山孫凱家庭藏報館館長孫凱,為大家講述報紙藏品中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的故事。今天,孫凱與大家共同回顧下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的精彩瞬間。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右)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向著發射場出徵。
  • 歷史上的今天|6月11日 7年前的今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七年前的今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2013年6月11日下午17時38分,搭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這也是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最後一次對接任務。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也是中國第五艘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後,將與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先後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將訪問天宮一號。
  • 神七發射時間【神舟七號】神七什麼時候發射
    神七發射時間:9月25日至9月30日擇機實施——首選神七發射時間是9月25日晚9時10分左右最新消息:神舟七號飛船將於9月25日21:07時至22:27時擇機發射! 神7行程預測:「神7」9月25日發射升空,航天員9月26日或27日出艙活動, 9月28日返回地球,全程持續68小時。
  • 習近平與神舟十號航天員天地通話
    [新華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新華網在北京飛控中心為您現場直播天地通話。6月24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飛行進入第13天。此前,23日10時07分,在航天員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
  • 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簡介
    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號飛船將搭載首位女航天員擇機發射升空,王亞平就是候選人之一。2013年3月31日,神州十號飛船搭乘伊爾-76運輸機出徵,到達酒泉發射場,王亞平為唯一候選女航天員。  人物生平  王亞平老家在山東煙臺福山區張格莊鎮張格莊村,是地地道道的煙臺人,父母都是種地為生的農民,福山家中還有一些櫻桃樹,是主要經濟來源。
  • 神舟八號飛船簡介(圖)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將首次進行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飛行試驗據新華網3月1日報導,中國將在2011年下半年進行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飛行試驗。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1年下半年,中國將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發射神舟八號飛船與之進行第一次無人交會對接。
  • 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在廈展出
    19日在廈門開展,曾於2013年6月承載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往返於天地之間的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等珍貴航天實物「空降」廈門,將展出一個多月。  今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凱旋,順利完成在太空中長達33天的工作任務。這既標誌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完成,也在中國大地掀起了關注航天的熱潮。
  • 第54集 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這個飛船標誌著我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一座裡程碑。  時至今日,神州載人飛船在新時期也被賦予了新任務。「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標誌著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對後續的天宮二號,也就是第二代空間實驗室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大核心任務
    10月17日7時30分,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與天宮二號在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2名男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中國神舟宇宙飛船:先後把11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太空雖然有豐富的資源,但環境十分惡劣,所以要進行載人航天就必須研製出能仿造地球生活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至今,人類研製出了宇宙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三種載人太空飛行器。按用途和飛行軌道它們又可分為兩類,其中的宇宙飛船和太空梭屬於一類,用作天地往返運輸器,主要用於接送航天員和貨物;空間站屬於另一類,是長期在太空運行的空間科技大廈,不返回地面,主要用於科研、生產和在軌服務等。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建造並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它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搭乘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性航天員,將與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 實驗更多,是因為這次飛行要進一步考核神舟飛船作為人員物資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性能。任務期間神舟十一號要進行4項在軌試驗項目:寬波束中繼在軌驗證試驗、變軌控制驗證試驗、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蹤太陽功能驗證試驗和微生物控制試驗。
  • 神舟十號飛船火箭組合體已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新聞—科學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我國將於6月中旬擇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
  • 神舟飛船家族「肖像照」 靜待神舟11號入列(組圖)(1/12)
    上一張下一張天宮二號發射在即,神舟十一號飛船將在天宮二號發射後擇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對接。提到神舟系列飛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給大家秀一下神舟一號飛船至神舟十號飛船的「肖像照」,讓我們一起期待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正式拍攝「肖像照」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