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中國航天再一次開啟「超級模式」,成功實施了以嫦娥五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並面向全球提供服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為代表的航天任務,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引發全球關注。
2020年,國際航天界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發展成績仍然可圈可點,「隼鳥2號」任務使人類首次獲得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正式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星鏈」低軌網際網路星座大規模部署等航天事件廣受關注。同時,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北鬥全球組網工程和火星探測器發射均入選年度世界航天十大新聞,顯示出中國航天在世界航天領域已佔據重要地位。
協辦此次活動的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立志打造全鏈條國防軍工人力資源服務能力,目前已經為包括政府、軍隊、高校、軍工集團、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700餘家用人單位提供專業服務,擁有約3萬餘名派遣、外包僱員,是軍工集團中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全國近4萬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中躋身前50名。
作為我國航天領域唯一公開發行的權威行業媒體,中國航天報社至今已經連續舉辦8次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在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權威性。
2020 中國航天十大新聞
01|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精準送入地月轉移軌道。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我國航天探測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個首次」。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致賀電,表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02|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完成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
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備向全球提供服務能力。北鬥三號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共30顆衛星組成。自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系統。
北鬥一號系統和北鬥二號系統分別於2000年、2012年建成並向中國和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03|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精準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重大標誌性工程,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探測就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
自發射以來,「天問一號」已完成3次軌道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現已飛行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預計在2021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後,實施「剎車」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火星著陸作準備。
04|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隨後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等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這是我國乃至亞洲運載火箭首次發射超過20噸的太空飛行器。
此次任務的成功進一步奠定了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標誌著我國正式打通25噸級「天地運輸走廊」,具備了建設載人空間站等大型空間基礎設施的能力,是我國在航天強國建設徵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
05|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長八火箭主要聚焦於未來太陽同步軌道的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火箭首飛成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提升了我國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順利開啟「十四五」期間各項航天發射任務奠定堅實基礎,為航天強國建設增添新動能。
06|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成功
1月5日,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進入工作軌道。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取得成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標誌著「東五」平臺驗證取得重大突破,更預示著我國正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俱樂部」。「東五」平臺具有高承載、大功率、高散熱、長壽命、可擴展、多適應等特點,可滿足未來近20年的通信、微波遙感和光學遙感等載荷對衛星平臺的需求。這個平臺投入使用,意味著我國通信應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07|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月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並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08|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返回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飛船試驗船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關鍵技術,獲取重要飛行參數,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進積累飛行數據。
試驗船飛行驗證的成功實施將為研製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實現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測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開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篇章。
09|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10|三型火箭成功發射,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喜人
2020年,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繼續保持喜人的發展勢頭。5月12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02星送入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五雲一車」系列商業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進展。
9月1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長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
11月7日,由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北京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將天啟星座十一星送入預定軌道。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是一款小型固體商業運載火箭,可滿足近地軌道微小型衛星發射需求。
此外,在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項目正式開工,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未來可期。
2020 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01|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
12月6日,經過6年的長途太空旅行後,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著陸,當地的日方小組對其進行了回收。樣本艙中不僅有小行星地表物質樣本,還包含人類首次獲得的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科學家將通過研究這些樣本了解小行星的形成歷史和太陽系的演化等問題。釋放返回艙後,「隼鳥2號」繼續進行它的太空之旅,預計在2031年抵達另一顆小行星並展開探測。
02|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精準送入地月轉移軌道。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創造了中國航天探測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個首次」。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03|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完成
6月23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備向全球提供服務能力。北鬥三號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共30顆衛星組成。北鬥一號和二號系統分別於2000年、2012年建成並向中國和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系統。
04|美國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商業載人航天正式開啟
5月31日,美國SpaceX公司用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運送兩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首次在美國本土開展的載人航天任務。11月16日,載人龍飛船載著4名航天員由獵鷹9號火箭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11月17日,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此次飛行標誌著美國恢復載人航天發射能力,也意味著商業載人航天的正式開啟。
05|阿、中、美分別成功實施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
202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最佳窗口期,阿聯、中國、美國3國先後實施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7月20日,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使用日本運載火箭在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7月30日,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宇宙神5運載火箭發射升空。3顆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起陸續抵達火星開展探測活動。
06|美國「星鏈」低軌網際網路星座大規模部署
1月7日,美國SpaceX公司「星鏈」低軌道網際網路星座第三批60顆衛星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拉開2020年度「星鏈」大規模部署序幕。截至11月25日第十六批「星鏈」衛星發射成功,SpaceX公司全年共發射14批次,將835顆衛星送入軌道,入軌衛星總數達到895顆。雖然「星鏈」星座部署遠未完成,但這已是人類有史以來發規模最大的星座,也是部署最快的星座。同時,航天界也有專家認為,SpaceX公司大規模部署「星鏈」對天文觀測和空間安全產生了負面影響。
07|美國任務擴展太空飛行器首次為衛星成功延壽
2月25日,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任務擴展太空飛行器」(MEV-1)經過數月的在軌測試後,順利捕獲停泊在「墓地軌道」的因推進劑耗盡退役的通信衛星Intelsat-901,成功完成了歷史性首次對接。之後MEV-1作為代替的推進系統,改變了Intelsat-901衛星的軌道,為其延長了3~5年的壽命,此次延壽成功標誌著一個全新太空服務領域的開始。
08|美歐太陽軌道探測器成功發射
2月10日,由美國宇航局與歐空局合資打造、造價數億美元的太陽軌道探測器,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搭乘宇宙神5運載火箭升空。該探測器共攜帶了10部儀器,其中包括6部望遠鏡和4部用於研究探測器周圍環境的儀器。探測器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為科學家提供太陽大氣層、風和磁場的最新信息,還計劃首次獲得太陽未知極地區域的圖像。
09|伊朗新火箭成功發射首顆軍用衛星
4月22日,伊朗新型國產三級固液混合運載火箭「信使號」在沙赫魯德飛彈靶場從一輛運輸起豎發射車上起飛,成功把伊朗自行研製的光明-1軍用衛星送入425公裡預定軌道。這是伊朗首次成功發射自己的軍用衛星。由於此次發射前伊朗從未公開過該型火箭的存在,從而使信使號火箭更加引人矚目。
10|俄羅斯聯盟MS-17飛船創造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最短時間紀錄
10月14日,俄羅斯用聯盟-2.1a運載火箭成功將聯盟MS-17載人飛船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該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發射後繞地運行兩圈即同國際空間站實施對接,耗時僅3小時3分,創造了聯盟MS-17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最短交會對接時間紀錄。超快速對接模式此前已在進步號貨運飛船上得到驗證,但還是首次在載人飛船上使用。俄羅斯希望藉此來減輕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人員的工作負荷。
來源 | 中國航天報
編輯 | 魏一凡、王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