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本次評選邀請了戚發軔、葉培建、範本堯、周志成等院士及其他數十位著名航天專家投票。綜合參考院士、專家的投票結果,最終確定了入選的十大新聞。
2020年,中國航天探索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圓滿收官,它們同時入選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按事件發生時間排序)
1、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
東方紅一號衛星示意圖
2020年4月24日是我國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太空時代。值此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曾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在廣大航天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習總書記在回信中深情回顧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往事,充滿了深厚的航天情懷,也體現了黨中央對航天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2、長徵五號B成功首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開啟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
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及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的組合體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我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飛行任務告捷。長徵五號B主要承擔著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2噸。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研製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可乘坐6~7名航天員,能重複使用,具有多種用途。此次任務的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3、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北鬥三號組網示意圖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向全球提供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於1994年啟動,2000年完成北鬥一號國內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12年完成北鬥二號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20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開通服務,標誌著工程「三步走」全部完成,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4、我國首顆Ku頻段高通量寬帶商業通信衛星成功發射
亞太6D通信衛星
7月9日,亞太6D通信衛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它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寬帶通信衛星,採用新一代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公用平臺(DFH-4E平臺)建造。亞太6D通信衛星是中國首個Ku頻段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同時也是中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大、設計程度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亞太6D通信衛星主要面向亞太區域用戶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衛星寬帶通信服務。
5、天問一號開啟我國火星探測之旅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模擬圖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並逐漸遠離地球,飛向火星。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11月初,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的多個分系統完成首次在軌自檢,結果正常。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5月擇機實施降軌,軟著陸火星表面。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6、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成功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
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9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km的太陽同步軌道。此次任務是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也是我國首次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意味著海上發射的軌道適應性更強。此次發射任務進一步優化了海上發射技術流程,提升了海上發射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未來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高頻次奠定了基礎。
7、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
11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經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等階段,於12月17日再入返回、安全著陸。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迄今為止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實現了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五個「首次」。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完善了我國探月工程體系,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8、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圓滿收官
高分十四號衛星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12月6日,高分十四號衛星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是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於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啟動實施。自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號衛星發射開始,到高分十四號衛星發射成功,目前在軌運行的高分衛星構成了一個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能力的對地觀測系統,全面提升了我國自主獲取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的能力,對確保我國空間信息資源的自主權有重要意義。
9、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成功發射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示意圖
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GECAM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2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10、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綠色環保液體推進劑,集繼承性、先進性、經濟性、適應性於一身。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主要聚焦於未來太陽同步軌道的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4.5噸,同時還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需求,並肩負著驗證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技術的重要使命。
編輯/楊璐茜
責編/張曼倩
微信號:taikongmedia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