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經評選,「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8年是我國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一年。在這個中國航天的「超級大年」裡,中國航天成功實施了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組網等為代表的39次宇航發射任務,全年宇航發射次數創歷史新高,一系列重大事件引人矚目。
本次評選中,「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和「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2條中國航天新聞入選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有力地體現出中國在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
協辦此次活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是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飛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該院研製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2018年承擔了23次宇航發射任務,佔中國全部航天發射任務的近六成,全部獲得成功。
作為我國航天領域唯一公開發行的權威行業媒體,中國航天報社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6次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在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權威性。
附:
中國航天十大新聞:
1.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39次,超過美國的35次和俄羅斯的20次,首次獨佔世界第一。這標誌著我國進入空間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為我國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全年發射次數達37次,以100%的發射成功率將100餘顆(含搭載)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年發射次數首次進入「30+」時代,創下我國航天發射最高紀錄。其中,兩次發射最短間隔僅一天;年度最受關注的航天任務是執行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全年發射最多的衛星是「北鬥」,共發射了18顆。作為我國主力型號火箭,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年發射14次,達到全年發射總量的1/3以上,這也是該系列火箭自1994年首次發射成功以來第一次年發射超過10次。
此外,2018年我國還用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微釐空間一號試驗衛星。我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也實施了發射,但發射未能獲得成功。
據悉,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達22次,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一。
2.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8日,中國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這標誌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正式開啟。按照計劃,嫦娥四號進入軌道後將進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後軟著陸至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從而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壯舉。
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3.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2018年11月19日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三號乙/遠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將兩顆北鬥全球導航衛星(即北鬥三號衛星)發射升空。隨後,火箭上面級順利與雙星分離,將其送入預定軌道。
此次任務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邁出中國北鬥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2018年長徵三號系列運載火箭10次點火起飛,共將18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成功率達100%,最短髮射僅間隔17天。
12月27日,北鬥三號基本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這標誌著北鬥系統服務範圍由區域擴展為全球,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
4.中國首個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星座建成
2018年1月9日11時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高景商業遙感衛星系統首批4顆0.5米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完成組網,標誌著我國首個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正式建成。
此次任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發展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的第二次發射,目的是探索實現我國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商業化運營。高景一號03、04星具有0.5米級高解析度,可實現連續條帶成像、多條帶拼接成像、立體成像、多目標成像,具有寬覆蓋、多目標、多模式、快應用等特點。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後,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遙感數據服務和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以及針對國土資源調查、測繪、環境監測、金融保險和網際網路行業的增值服務。
5.我國啟動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星座建設
2018年,我國正式啟動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建設,包括多個具體計劃。11月30日,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項目啟動大會在重慶舉行,「空中5G」「鴻雁星座」全球總部正式落戶重慶兩江新區。該項目的前身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提出的「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計劃。12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火箭成功發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
此外,2018年12月2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研製的覆蓋全球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該系統將以天基網際網路接入能力為基礎,融合低軌導航增強、多樣化遙感,實現通、導、遙的信息一體化。
6.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2018年4月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稱,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這意味著,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完成使命後回歸地球。
作為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
7.民營火箭升空開啟「中國民營航天發射元年」
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公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但火箭三級出現異常,導致搭載衛星未能入軌。9月7日,「重慶兩江之星」(OS-X1)商用亞軌道火箭成功發射。該火箭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生產。兩天前的9 月 5 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組織發射了雙曲線一號(SQX-1Z)商業亞軌道火箭。雙曲線一號商業亞軌道火箭由北京星際榮耀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生產,這次發射的是其先期驗證型號。
近年來,軍民融合等國家戰略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助推了我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多家民營航天公司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加入,同時積極運用社會資本開展融資活動。2018年,堪稱「中國民營航天發射元年」。
8.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2018年10月29日8時43分,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
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是兩國航天合作最新成果,將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中法海洋衛星主要用於海洋動力環境監測,可以實現對海洋表面風和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衛星還能觀測陸地表面,獲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極地冰蓋相關數據。中法海洋衛星獲得的探測數據將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拓展了兩國在航天技術、海洋科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
9.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首顆海洋業務衛星發射成功
2018年9月7日11時1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將海洋一號C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技術水平,對我國研究海氣相互作用、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期,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海洋一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顆海洋業務衛星。該星將與計劃明年發射的海洋一號D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進行上、下午組網觀測,大幅提高水色衛星全球覆蓋能力。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後,將為全球大洋水色水溫業務化監測,為我國近海海域與海島、海岸帶資源環境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預警與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服務,也可為氣象、農業、水利等行業應用提供支持。
10.「月宮365」計劃圓滿成功
2018年5月15日,中國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空間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綜合試驗裝置「月宮一號」挑戰世界紀錄的多人次、高閉合度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綜合實驗——「月宮365」計劃圓滿成功。
實驗於2017年5月10日開啟,歷時370天,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平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保持系統穩定。
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1.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
2月7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並將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發射到火星軌道。該火箭高70米,寬12.2米,中間一級的直徑3.66米,起飛重量1420噸,由芯一級與兩枚基於獵鷹9號火箭一級的捆綁式助推器組成,起飛時多達27臺「梅林-1D」發動機同時工作,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3.8噸,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為26.7噸,火星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6.8噸。「重型獵鷹」首飛成功,標誌其成為現役最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從歷史上看,其運載能力僅次於美國的「土星五號」火箭和蘇聯的「能源號」火箭。
2.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39次,超過美國的35次和俄羅斯的20次,首次獨佔世界第一。這標誌著我國進入空間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為我國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3.俄聯盟飛船發射遇險,航天員首次實現無塔逃逸
10月11日,一名美國航天員和一名俄羅斯航天員搭乘俄羅斯聯盟MS-10飛船,由一枚「聯盟FG」型火箭發射升空前往空間站。但在發射後不久,火箭助推器出現故障,航天員及時啟動緊急逃逸系統並安全返回地面,這次成功逃逸也是人類首次無塔逃逸。經調查,導致此次發射失敗的原因是由於火箭一二級分離的一臺傳感器有部件在發射場組裝過程中受損變形,造成第一級一臺捆綁助推器分離異常,並與二級燃料貯箱相撞導致減壓和姿態失控。此後,12月3日,聯盟MS-11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國際空間站實現對接。
4.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著陸火星
5月5日,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經過205天的飛行,於11月27日凌晨著陸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並傳回了火星表面圖。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首個針對火星地質情況進行勘探的探測器,它將開展為期一個火星年即728個地球日的探測任務,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巖石類行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情況。
5.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8日,中國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這標誌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正式開啟。按照計劃,嫦娥四號進入軌道後將進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後軟著陸至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從而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壯舉。
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6.美國發射史上功能最強的GPS導航衛星
12月25日,美國使用獵鷹9號火箭將最新研發的首顆GPSⅢ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該衛星被稱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GPS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相較於第二代GPS定位導航衛星,GPSⅢ衛星有著3倍的精度、8倍的抗幹擾能力,以及更強的數據上行能力,另外使用壽命也大大增強,是一款綜合性能強大的衛星。除了民用導航領域,該衛星還可以運用到軍事領域,為飛彈的精準定位等提供保障。
7.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
8月12日,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開始「帕克追日」之旅。預計該探測器2024年將飛抵最近一次近日點,只有616萬公裡,僅為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與太陽距離的十分之一,將成為最接近太陽的空間探測器。現年91歲的美國天文學家帕克是太陽風研究的先驅,早在1958年他就預測了太陽風的存在。這也是美國宇航局首次以在世者的名字命名探測器。
8.歐空局成功發射貝皮•科倫布水星探測器
10月20日,歐空局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利用阿里安5運載火箭,成功將貝皮•科倫布水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此次發射的探測器是歐空局歷經近20年研製而成的,12個歐空局成員國的30多家公司參與了該項目。該探測器重4噸,研製費用16.5億歐元,原計劃於2012年4月發射,但計劃一再推遲,直到今年10月才發射升空。「貝皮•科倫布」將耗時7年時間飛向水星,預計2025年12月5日抵達水星,開展為期1~2年的水星探測任務。
9.日本發射全球最小運載火箭
2月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從鹿兒島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成功發射全球最小型火箭SS-520。據報導,該火箭全長約10米,直徑約50釐米。日本有關方面表示,研製該型火箭是為了滿足全球對超小型衛星低成本發射的需求而開展的。此次發射費用共計約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60萬元),是日本H-2A火箭的二十分之一左右。為了降低發射成本,除了為適應嚴酷的太空環境而專門設計的零件外,該型火箭還採用了家電上的集成電路及線纜等民用級產品。
10.美國奧斯裡斯•雷克斯探測器抵達近地小行星「貝努」
12月4日,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奧斯裡斯•雷克斯探測器歷時27個月,飛行20.3億公裡,終於抵達一顆名為貝努、距離地球1.22億公裡的近地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外形貌似鑽石,常被暱稱為「鑽石小行星」,其直徑大約500米,其軌道屬於未來有可能撞擊地球的類型,在目前的撞擊風險排行榜上位列第三,在2175-2199年期間,撞擊地球機率為1/2700。目前奧斯裡斯-雷克斯探測器正在開展一系列實地探測,利用機械臂進行非著陸式的樣本採集,預計將於2023年攜帶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