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2020-12-07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其中,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原型機首次亮相、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取得新進展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科研人員發現新型光合作用、首架離子驅動飛機研製成功等入選201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5次。

  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運營。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長55公裡,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開工。

  如今,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讓珠江口天塹變通途,改變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將獲得更廣闊的珠江西岸腹地。

  2. 我國新一代「E級超算」 「天河三號」原型機首次亮相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於5月17日對外展示了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原型機,這也是該原型機首次正式對外亮相。

  據了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也稱「E級超算」,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它將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汙染和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3. 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取得新進展

  9月18日,國審稻新品種「中科804」現場會上,「中科804」從3000畝示範片中脫穎而出,其在產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農藝性狀方面均表現突出。

  「中科804」和「中科發」系列水稻新品種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成功利用「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理論基礎與品種設計理念所育成的標誌性品種,實現了高產優質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研究成果於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4. 兩隻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登上《細胞》雜誌封面,這意味著我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攻克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5. 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歷經30年艱辛工作,測出目前國際上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8月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羅俊團隊這一最新測G成果。

  以往G值測量的相對精度雖然接近10-5,相互之間的吻合程度僅達到10-4水平。因為精度問題,很多與之相關的基礎科學難題至今無法解決。

  此次羅俊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測G,精度均達到國際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

  6.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與丁洪研究員領導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

  這種馬約拉納任意子純淨度較高,能夠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

  該發現或對穩定的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有極大幫助,於8月16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7. 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8月2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歷經4年,通過15輪染色體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採用工程化精準設計方法,成功將天然釀酒酵母單倍體細胞的16條染色體融合為1條,染色體「16合1」後的釀酒酵母菌株被命名為SY14。

  經鑑定,染色體三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除通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後代減少外,SY14酵母表現出與野生型幾乎相同的轉錄組和表型譜。

  8.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水上首飛

  10月20日,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起降。

  AG600飛機是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要求自主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飛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

  AG600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國家應急救援重大航空裝備,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裡程碑意義。

  9.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有重要應用前景。

  該成果5月14日於《自然》雜誌在線發表。

  10. 我國首個P4實驗室正式運行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1月通過原國家衛計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現場評估,成為中國首個正式投入運行的P4實驗室,標誌著我國具有開展高級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能力和條件。

  據介紹,P4實驗室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伊波拉等危險病毒只有在P4實驗室裡才能研究。

  專家表示,該實驗室對增強我國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礎性、技術性的支撐作用。

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

  美國航天局「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14時54分許在火星成功著陸,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的任務。

  美國航天局的直播畫面顯示,「洞察」號進入火星大氣層後,約7分鐘完成了進入、下降和著陸,此後順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隨後,「洞察」號通過與其同行的迷你衛星於15時許傳回了火星的照片。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首席工程師羅伯·曼寧表示,這張照片意義重大,標誌著「洞察」號已經正式開始工作。

  2. 科研人員發現新型光合作用

  美國《科學》雜誌6月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說,藍藻可利用近紅外光進行光合作用,其機制與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這一發現有望為尋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帶來新思路。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以用來搜尋外星生命,在一些存在近紅外光的地方也可能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生命;該發現還可用來指導設計新作物,讓作物能利用更廣譜的光。

  3. 首架離子驅動飛機研製成功

  11月21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他們創造並試飛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動部件的飛機。

  這架2.45千克的實驗飛機不依靠任何旋轉渦輪葉片的推動,在直接使用電動力推進的情況下自主飛行了60米。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種技術實現在大尺寸上的運用,那麼未來將能夠生產出更安全、更安靜、更易於維護的飛機。

  最重要的是,這種技術可以完全不釋放燃燒後的排放物,因為整個飛行過程完全由電池作為能源。

  4. 美科學家在原子層面「無縫縫製」兩種晶體

  美國科學家3月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介紹了一種能在原子層面「無縫縫製」兩種超薄晶體的新技術。這將為製造高質量新型電子產品提供可能。

  在電子學領域,兩種不同的半導體接觸形成的界面區域「異質結」是太陽能電池、LED(發光二極體)或計算機晶片的重要構件。兩種材料的接觸界面越平坦,電子流動越容易,產品性能越優越。

  這種材料將有助於開發出柔性LED、幾個原子厚度的二維電路以及拉伸後可以變色的纖維等。

  5. 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復明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復明,為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致盲疾病帶來了新希望。這項研究成果8月15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在小鼠實驗中利用基因轉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膠質細胞」分裂並發育為可感光的視杆細胞。

  新發育的視杆細胞在結構上與天然視杆細胞沒有差別,且形成了突觸結構,使其能與視網膜內其他神經細胞交流。

  6. 宇宙高能「幽靈粒子」來源首度現蹤

  多國科學家7月12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來源。這項突破性進展將為認識宇宙提供一種新方法,推動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由於中微子能自由穿過人體、行星和宇宙空間,難以捕捉和探測,科學家也將它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主要利用X射線、可見光、無線電波等電磁波來研究天文現象。

  2016年,科學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開啟了觀測宇宙的一個新窗口。

  7. 歷經13年小麥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經過13年努力,來自20個國家73個研究機構的200多名科學家終於繪製完成完整的小麥基因組圖譜。

  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協會8月16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以一種叫做「中國春」的小麥遺傳研究模式品種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條小麥染色體參考序列,獲得107891個基因的精確位置、超過400萬個分子標記以及影響基因表達的序列信息。

  科學家相信,小麥基因組圖譜的繪製完成,可幫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協會指出,全球人口到2050年預計將達到96億,小麥產量需每年增長1.6%才能滿足未來需求。

  8. 科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跡象

  美國科學家2月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跡象。這批行星數量約有2000顆,遠在38億光年之外,質量介於月球和木星之間。

  他們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表報告說,該天體是一個星系的核心區域,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行星不隸屬於任何恆星,很久以前脫離了母星的引力束縛,成為星際流浪兒。

  光譜中的這些微小偏移也可能來自類星體自身活動或其他小星系。

  9. 研究人員用基因剪刀技術開發「基因試紙」

  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華裔專家張鋒帶領團隊開發出「基因試紙」,在實驗室中成功檢測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腫瘤標記物。

  2月1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論文顯示,只需將「基因試紙」浸入處理過的樣品,一條線就會顯示出是否檢測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之一張鋒說,這種工具可用於檢測病毒、腫瘤DNA(脫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質。

  基因試紙最多可一次檢測4個標靶,從而節約了樣品用量。

  10. 月球存在水冰獲確切證實

  月球黑暗、寒冷的極地地區,一直被推測含有水冰。

  美國夏威夷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8月21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月球兩極表面存在水冰的確切證據,這有可能為未來人類月球探測甚至定居提供便利。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印度「月船1號」探測器攜帶的月球礦物質繪圖儀所得到的數據,發現了固態水——冰的近紅外吸收光譜的特徵,直接證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

  而此前觀察結果僅間接發現了月球南極存在水冰的跡象。

  (本版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介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科學網—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推薦候選新聞的啟事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同時誠請廣大科技人員、新聞工作者積極推薦。
  •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2008年1月20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是時候了,該回顧一下真正改變世界的大事了。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剛剛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黃琨 • 2020-01-11 16:44:31 來源:前瞻網 E3644G1
  •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12-29 來源:教育部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今日揭曉。北京大學視頻編碼國家標準AVS2支撐中央電視臺播出超高畫質電視、北京協和醫學院炎症性免疫反應的新型分子與細胞機制等項目上榜。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