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

2020-11-25 荊楚網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

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剛剛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成功入選。這也是湖北唯一獲獎項目。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舉辦14屆,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1999年得到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錄用。2009年,該團隊又測量出相對精度達26ppm的G值。2018年8月,羅俊團隊測量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相對不確定度優於12ppm,吻合程度接近10-5的水平,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這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作為評選現場解讀人評價華科大這一項目:「對材料、扭擺的技術的把握,長期的埋頭苦幹,保證了後期的研究的突破。他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已經走到了世界前沿。」

此前,這一項目也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2.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3.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

4.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5.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6.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7.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8.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9.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10.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華科大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引力常數G值 【糾錯】編輯:周嬋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羅俊院士團隊的項目「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得票數位列第五。目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從本屆評選結果看,研究成果主要由各大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期間組織的研究組因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華中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入選2018中國科學...
    長江商報訊(記者 張衡 通訊員 高翔 王瀟瀟)27日上午,記者從華中科大獲悉,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成功入選。
  • 華中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1999年得到第一個G值,隨後被歷屆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錄用。2009年,該團隊又測量出相對精度達26ppm的G值。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十大進展遴選結果,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解讀。  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劉敏主任宣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
  •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27日 10:23 A-A+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現場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克隆猴等入選(圖)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它們分別是: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 5.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兩個世紀以來,實驗物理學家們圍繞引力常數G值的精確測量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但其測量精度目前仍然是所有物理學常數中最低的。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G應該是一個固定的常數,不因測量地點和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變化。
  • 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獼猴等入選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誰是大贏家?
    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8年中國科學家做出的這十大進展是: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 最高精度G值測出:科研方向要滿足國家需求
    世間萬物,有能量就有引力。從牛頓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到卡文迪許第一次用扭秤實驗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值,西方科學家主導這一領域的研究達300多年。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隊伍,開始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
  • 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獼猴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中中」「華華」 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該項活動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在科技界深具影響。知社特此刊出入選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與進入終選的其餘二十項研究工作,以饗讀者。
  • 去年測得最精確引力常量G的中國科研團隊,今年編入了高中教科書
    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 歷時30年,中國學者測出迄今最高精度萬有引力常數
    北京時間8月30日凌晨,Nature刊發了中科院院士羅俊團隊歷經30年最新測定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的結果,是迄今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實驗使用了兩種單獨的G值測量方法,相關裝置和細節均由團隊自主研製完成,Nature刊文評論稱,這項實驗可謂「精確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
  • 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昨日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等成果入選。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2018年,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研究組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抑鬱症的神經環路研究中,該研究組發現大腦中反獎賞中心——外側韁核中的神經元活動是抑鬱情緒的來源。這一區域的神經元細胞通過其特殊的高頻密集的「簇狀放電」, 抑制大腦中產生愉悅感的「獎賞中心」的活動。通過光遺傳的技術手段,他們直接證明韁核區的簇狀放電是誘發動物產生絕望和快感缺失等行為表現的充分條件。
  • 201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日前,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教育部科技委於2018年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經過地方和高校遴選及公示、部門形式審查、學部初評和專家綜合評議4個階段,最終推選出10項2018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  都有哪些優秀科技成果入選?入選的項目厲害在哪裡呢?
  • 何蘭田代表:萬有引力常數最新成果應寫入課本
    全國人大代表、黃岡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何蘭田建議,修訂中學(初中、高中)物理教材中關於萬有引力常數章節的內容,增強其科學性、準確性和規範性。同時增加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成果,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對此,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楊山清表示認同。
  • 牛頓都沒有算出的引力常數,中國科學家在山洞耗費30年,終於得到!
    後人也依據他的實驗結果整理出了G=3*g/4πRp,並確定了萬有引力常數6.754×10^ -11N 而作為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常數,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精度是目前所有基本常數中最差的,以往國際上不同實驗小組的G值測量的精度在10-5,相互之間的吻合程度僅達到10-4的水平,因為精度問題很多與之相關的基礎科學難題至今無法解決 G值精度的提高有助於鑑別理論模型的正確與否和推進引力理論的發展,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引力的本質。
  • 華科大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華中大計算機學院大二學生鄭樸看到課本中出現了自己學校的研究成果感觸頗深。羅俊院士帶領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經過35年的山洞蟄伏,於2018年成功測出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該事件還獲得了中國科技部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