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
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剛剛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成功入選。這也是湖北唯一獲獎項目。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舉辦14屆,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1999年得到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錄用。2009年,該團隊又測量出相對精度達26ppm的G值。2018年8月,羅俊團隊測量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相對不確定度優於12ppm,吻合程度接近10-5的水平,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這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作為評選現場解讀人評價華科大這一項目:「對材料、扭擺的技術的把握,長期的埋頭苦幹,保證了後期的研究的突破。他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已經走到了世界前沿。」
此前,這一項目也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2.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3.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
4.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5.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6.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7.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8.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9.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10.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