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值」位列第五
金羊網 2019-03-01
文/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官方微信
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羅俊院士團隊的項目「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得票數位列第五。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開展,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目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
從本屆評選結果看,研究成果主要由各大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期間組織的研究組因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據介紹,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兩個世紀以來,實驗物理學家們圍繞引力常數G值的精確測量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但其測量精度目前仍然是所有物理學常數中最低的。
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G應該是一個固定的常數,不因測量地點和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變化。但是,當前國際上不同研究小組用不同方法測得的G值卻不吻合。
為了深入研究這一問題,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楊山清和邵成剛研究組自2009年開始同時採用兩種相互獨立的方法——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來測量G值。
歷經多年的艱苦努力,2018年兩種方法均獲得了迄今為止國際最高的測量精度(G值分別為6.674184×10-11和6.674484×10-11m3/kg/s2,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百萬分之11.64和11.61),更為關鍵的是兩個結果在3倍標準差範圍內吻合。
Nature期刊發表評論認為,這項工作是迄今為止用兩種獨立的方法測定引力常數的不確定度最小的結果,為揭示造成萬有引力常數測量差異的原因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同時也為進一步測量獲得引力常數的真值提供了機遇;並評價這項工作是「精密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
【新聞加點料】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根據得票數排名)
◆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
◆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編輯: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