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測得最精確引力常量G的中國科研團隊,今年編入了高中教科書

2020-12-0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王瀟瀟 高翔

近日,剛剛開學的高中生收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最新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課本中出現了「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引力常量的測量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於2018年得到了當時最精確的引力常量G的值。」

最新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截圖

科技日報於2018年8月30日一版頭條刊發此消息。

以下為報導原文

科技日報武漢8月30日電 (記者劉志偉 通訊員王瀟瀟 高翔)北京時間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30年艱辛測出了截至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了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而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這就是萬有引力。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羅俊團隊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歷經10多年的努力於1999年得到了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的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科學探索的腳步沒有就此止步,該團隊對實驗方案進行了一系列優化以及對各項誤差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於2009年發表了新的結果,相對精度達到26ppm。該結果是當時採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也被隨後的歷屆CODATA所收錄命名為HUST-09。如今,羅俊團隊再次一鳴驚人,採用兩種不同方法測G,給出了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相對不確定度優於12ppm,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

據專家介紹,G值的測量原理早已十分明確,但測量過程卻異常繁瑣、複雜。在一種測量方法中,往往包含近百項的誤差需要評估。本次實驗中,為了增加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實驗團隊同時使用了兩種獨立的方法,分別是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這兩種實驗方法雖已不再新奇,但與兩種方法相關的裝置設計及諸多技術細節均需團隊成員自己摸索、自主研製完成。在此過程中一批高精尖的儀器設備被研發出來,其中很多儀器已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地質勘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團隊開發的精密扭秤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衛星微推進器的微推力標定、空間慣性傳感器的地面標定等方面,這些儀器將為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團隊核心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楊山清教授感慨:「從上世紀80年代羅俊院士開始進行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實驗研究至今,他已將其看作是畢生的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華中科技大學山洞實驗室工作。羅院士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同時以身作則,對實驗過程中的每個重要階段他都主動帶領團隊成員一起分析、討論並指導大家做實驗。一批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在此過程中得以成長。」

2018年我國科研人員取得的成果,為何如此快的進入了2019年的新編教材?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張凱說,這源於今年3月,以全國人大代表、黃岡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何蘭田為代表的兩會代表們的4156號建議。該建議提出將我國科學家測得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成果編入中學物理教材。

對於為何要提出這樣的建議,何蘭田談道:「我們中學教材中近代以來科學概念定義常數全是西方的,中國以前存在基礎研究的短板,但基礎研究需要時間積澱,現在這個短板在慢慢補齊,也有了一些成果。引力常數的成果是一件鼓舞信心的事情。這一成果寫入教材,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原來科學領域離他們也不那麼遠,有的同學也許從此就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張凱認為我國科學家研究成果入選高中教科書正體現了中央對教材思政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羅俊教授團隊堅持30多年的科學家精神正是對當代青少年精神品格塑造的一個好的示例,寫入教材並不要求學生掌握繁複的測量方法,而是在書本中切入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教育,讓學生領略「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

圖為教育部答覆截圖

教育部在今年8月的回覆顯示,教育部已經正式對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岡中學何蘭田校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的第4156號建議給出答覆:經商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已將「關於將我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成果編入中學物理教材的建議」轉高中物理教材相關編寫出版單位,請他們認真研究,並按照教材編審工作有關規定和程序完善教材內容。

而就在答覆的當月印刷的課本上,內容就已經被添加。

去年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刊發了羅俊院士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35年艱辛測出了截至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幾個小時之後《科技日報》即在當天的一版頭條位置刊發了「我國科學家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的消息。今年該事件還獲得了科技部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萬有引力是什麼?

這個公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而其中的G值確是眾多物理常量中測量最早發現但卻是最難測得的值之一。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了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而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這就是「萬有引力」。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止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萬有引力常數G是一個與理論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計量學等均密切相關的基本物理學常數。

因此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華科大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引力常量的測量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於2018年得到了當時最精確的引力常量G的值。該建議提出將我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成果編入中學物理教材。對於為何要提出這樣的建議,何蘭田談道:「我們中學教材中近代以來科學概念定義常數全是西方的,中國以前存在基礎研究的短板,但基礎研究需要時間積澱,現在這個短板在慢慢補齊,也有了一些成果。引力常數的成果是一件鼓舞信心的事情。
  • 華科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近日,有高中生向記者反映,剛剛收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最新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裡,出現了這樣的文字:「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引力常量的測量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於2018年得到了當時最精確的引力常量G的值。」
  • 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高中物理教材
    《答覆》稱,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2中要求學生「通過史實,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認識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義」。普通高中物理教科書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並參考當前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統籌安排相關學習內容。
  •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答覆》稱,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2中要求學生「通過史實,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認識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義」。普通高中物理教科書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並參考當前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統籌安排相關學習內容。
  • 華中科技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編入中學課本,激發學生熱愛科學
    最近,有高中生反應,2019年最新版的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裡,出現了這樣一句話:「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引力常量的測量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於2018年得到了當時最精確的引力常量G的值。」這讓很多學生非常興奮,因為高中物理課本中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西方國家的研究發現,如今中國人也在物理上做出突出貢獻,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是一種鼓舞。之所以有這個發現,那是因為這是由全國人大代表、黃岡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何蘭田為代表的兩會代表們的4156號建議,該建議提出,將我國科學家測數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成功編入中學物理教材。
  • 申遺成功後,「良渚遺址」被編入多種全國中學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本文圖片均來自良渚文化微信公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日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了解到,今年新修訂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對良渚遺址有一頁的介紹,並附錄良渚古城遺址區劃圖。
  • 華中科技大學萬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寫入中學教材
    這一新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在山洞中歷經30多年艱辛測得,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今年兩會期間被人大代表建議編入中學教材。  提議代表之一、黃岡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何蘭田得知教材的變化,非常高興。「我們中學教材中近代以來科學概念定義常數全是西方的,中國以前存在基礎研究的短板,但基礎研究需要時間積澱,現在這個短板在慢慢補齊,也有了一些成果。
  • 華中科技大學萬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寫入中學教材
    這一新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在山洞中歷經30多年艱辛測得,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今年兩會期間被人大代表建議編入中學教材。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張凱認為,我國科學家研究成果入選高中教科書正體現了中央對教材思政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羅俊教授團隊堅持30多年的科學家精神正是對當代青少年精神品格塑造的一個好的示例,寫入教材並不要求學生掌握繁複的測量方法,而是在書本中切入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教育,讓學生領略「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
  • 華科羅俊團隊萬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寫入中學物理教材
    高中物理教材截圖「這是我第一次在全國教材上看到我國科學家研究萬有引力的成果!」9月10日,武鋼三中物理年級組長索春難掩心中的自豪。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山洞實驗室安培是電流的單位,伏特是電壓的單位,瓦特是功率的單位……物理學中這些表示物理量的單位,都是以外國科學家命名的。
  • 堅守喻家山30年,數代「山頂洞人」接力測出世界最精確G值
    2015年1月,羅俊調任中山大學擔任校長,但其團隊依然為了更精確的G值而努力。今年8月30日,世界最頂尖學術雜誌之一的《Nature》(《自然》)刊發了他們給出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國際最高精度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此次對話人物中的黎卿、劉建平、鄔俊飛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楊山清教授與羅俊院士一起為共同通訊作者。
  • 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問題,萬有引力什麼時候等於重力
    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被稱為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萬有引力定律第一次解釋了自然界中有關基本相互作用的規律,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樹立了一座高高的裡程碑。萬有引力是我們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獨立的一個章節,在高考物理試卷中幾乎每年必考。兩個可看作質點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即萬有引力等於引力常量乘以兩物體質量的乘積除以它們距離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為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亨利·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得。
  • 中大校長羅俊院士團隊測得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鍾哲)8月30日,《Nature》刊發了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最新測量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結果。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常數: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介紹了2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定律,引入了萬有引力常數G,但由於引力太弱,人們一直無法給出G的精確結果。111年後,世界上第一個G值在卡文迪許設計的扭秤實驗中被測出,其相對精度僅為1%。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G值的測量精度是目前所有基本常數中最差的。
  • 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激勵新青年!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 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
    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值」位列第五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19-03-01 文/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官方微信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
  • 19歲高中肄業生領導基因科研團隊 讀書堅辭學位
    領導基因科研團隊  經過近兩個多月的約訪,記者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華大「神童」趙柏聞,這個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媲美為中國比爾·蓋茨的19歲少年一臉稚氣,連連解釋他並不是耍大牌,著實是因為太忙了。
  • 美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結果
    美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結果 質量基本單位「千克」將重新定義 2017-07-03 科技日報 聶翠蓉 語音播報   美國標準技術局(NIST)官網6月30日發布消息稱,該院研究人員史蒂芬·史蘭明格團隊公布了其測得的普朗克常數迄今為止最精確數值
  • 牛頓都沒有算出的引力常數,中國科學家在山洞耗費30年,終於得到!
    後人也依據他的實驗結果整理出了G=3*g/4πRp,並確定了萬有引力常數6.754×10^ -11N 然而這並不是最為精確的萬有引力數值,因為萬有引力常數(G)是一個與理論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計量學等均密切相關的基本物理學常數。 它的精確測量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研究引力相互作用性質等基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羅俊院士團隊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最精確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柳潔 通訊員 王瀟瀟)引力是自然界4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因此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定的物理常數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直在追逐該常數的精確測量。
  • 民國生物教科書中「基因」概念的演變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終獲批准(課題批號:10&ZD095),數百名編輯人員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共預其事。廓清百年教科書發展之軌跡,探尋近代以來吾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演變之規律,功在當下,利澤久遠。    今天,「基因」是中學生物教科書中的核心名詞,也是大眾媒體上的科技熱詞,甚至已經有進入日常用語的趨勢。
  • 人民日報:測出最精確G值 在人類想像力邊緣更進一步
    據媒體報導,最近,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的研究團隊,歷經近30年艱辛測出了引力常數G迄今為止的最精確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都受到萬有引力的約束。對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而且對於物理學各個領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幾百年前牛頓提出的引力常數概念,如今在中國一所高校的防空洞裡找到了它的最精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