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評選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 「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6月29日10時03分,在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神舟九號飛船於6月16日18時37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先後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按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取得了豐富成果。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

2. 「蛟龍」號下潛突破7000米

6月3日,「蛟龍」號再次出徵,向7000米發起衝擊。6月24日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作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方案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以及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蛟龍」號7000米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具備載 人 到 達 全 球 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

3. 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速鐵路突破三大技術難題

12月1日,哈(爾濱)大(連)客運專線正式開通運營。據參與設計的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專家介紹,哈大高鐵是我國目前在高緯度嚴寒地區設計的標準最高的一條高速鐵路,也是世界上首條高寒地區建成運營的高速鐵路。突破了防凍脹路基、接觸網融冰、道岔融雪等國際公認的三大技術難題。基礎設施按時速350公裡建設,採用冬季運營時速200公裡、夏季300公裡運行圖運營。哈大高鐵縱貫東北三省、營業裡程達921公裡。

4. 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全月影像圖發布

國防科技工業局2月6日發布探月工程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目前除中國外,還沒有其他國家獲得和發布過優於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這表明我國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項重大成果。此次製作完成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同時,科研人員還製作完成了50米解析度標準分幅影像圖產品和全月球數據鑲嵌影像圖產品。

5. 首臺國產CPU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驗收

9月11日,「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夠採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神威藍光計算機系統」共8704個CPU, 全部採用自主設計生產的申威1600處理器, 整個系統的峰值運算速度為 1.07千萬億次,其存儲容量為2000萬億字節。基於「神威藍光」系統成立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已為30多家單位、40多項國家及省部科技課題提供計算服務,計算資源利用率峰值在60%以上,並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6. 戊肝疫苗研製成功

由廈門大學、養生堂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這是全世界戊肝預防與控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廈門大學的戊肝疫苗項目課題組,取得了保護性抗原識別及結構表徵、病毒顆粒組裝機制等多項核心原創發現,並逐步構建起了獨特的原核表達類病毒顆粒疫苗的核心技術體系。其團隊先後在《柳葉刀》等學術刊物發表了26篇學術論文,並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及疫苗產業會議上報告進展。課題組與企業合作,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了三期臨床試驗。其中,第三期試驗在10萬健康人群中接種。

7. 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

由國防科工局協調組織,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研製成功120噸級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將作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動力系統,為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專項任務提供有力保障。這是我國首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具有高性能、高可靠、無毒無汙染等特點。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掌握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核心技術的國家。據介紹,該型發動機工程在研製過程中,突破了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設計、製造、試驗關鍵技術70餘項,獲得了近20項國防科技成果及相關專利授權。

8.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

中國科大潘建偉小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糾纏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八光子薛丁格貓態。隨後,他們利用八光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取得了可擴展容錯性量子計算的重大突破,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該小組還與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光電技術所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百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糾纏分發,成果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9. 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

中微子混合角θ13是物理學中28個基本參數之一,它的大小關係到中微子物理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和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相關,是國際上中微子研究的熱點。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來自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38個科研單位組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3月8日宣布,發現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並測得其振蕩振幅,精度世界最高。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科學》雜誌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10. 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建成

10月28日,總體性能名列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松江佘山基地落成。該射電望遠鏡高70米、重2700噸,是我國目前口徑最大、波段最全的一臺全方位可動的高性能的射電望遠鏡。其工作波長從最長21釐米到最短7毫米共8個頻段,涵蓋了開展射電天文觀測的釐米波波段和長毫米波波段。該射電望遠鏡採用修正型卡塞格倫天線,能在方位和俯仰兩個方向轉動,以高精度指向需要觀測的天體和太空飛行器,最高指向精度要求優於3角秒。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 「好奇」號在火星成功著陸

美國東部時間8月6日凌晨,遠徵5.67億公裡的美國「好奇」號火星車歷經8個月飛行,在位於火星蓋爾隕坑中心山脈的山腳下成功著陸,開始其探索火星生命痕跡的旅程。登陸火星數分鐘後,「好奇」號首次向地球傳回火星圖像,隨後,解析度更高的圖像也將陸續傳回地球。「好奇」號長約2.8米,重900多千克,它共有6個輪子,每個均擁有獨立的驅動馬達,兩個前輪和兩個後輪還配有獨立的轉向馬達。「好奇」號的動力由一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提供,其本質上是一塊核電池,設計使用壽命為14年。「好奇」號被譽為人類在其他星球登陸的最精密移動科學實驗室,是美國太空探索歷史上又一重要裡程碑。

2. 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人造大腦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一個科學家小組稱,他們已經開發出迄今為止最接近真實大腦的機能大腦模型。這個利用超級電腦運行的模擬大腦擁有的一個數碼眼睛,可以用來進行視覺輸入,它的機械臂能繪製出它對視覺輸入做出的反應。這個模擬大腦非常先進,它甚至能通過IQ測試的基本測試。這個名叫Spaun的大腦由250萬個模擬神經元組成,它能執行8種不同類型的任務。這些任務的範圍從描摹到計算,再到問題回答和流體推理,可謂五花八門。隨後機械臂會描繪出任務輸出。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3. 科學家設計出世界上最細的納米導線

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1月6日在《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成功設計出迄今世界上最細的納米導線,厚度僅為人類頭髮的萬分之一,但導電能力可與傳統銅導線相媲美。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機研製領域。科學家利用精心設計的原子精度掃描隧道顯微鏡,在矽表面以1納米間隔只安放1個磷原子的方式製備了納米導線,其寬度相當於4個矽原子,高度相當於1個矽原子。通過這種方式設計的納米導線可以使電子自由流動,有效解決了電阻問題。這一新技術表明,計算機元件可以降低到原子尺度,這是個巨大突破。

4. 癌症幹細胞研究獲新證據

很多時候,那些似乎已經被治療消滅的癌症又會捲土重來。一些科學家將此歸罪於所謂的癌症幹細胞,它們是癌細胞的一個子集,能夠保持休眠狀態,從而逃避化療或放療,並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形成新的腫瘤。這種想法一直存在爭論,然而,8月1日,《自然》、《科學》雜誌網絡版發表的3篇論文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在某些腦、皮膚和腸道腫瘤中,癌症幹細胞確實是腫瘤生長的源頭。3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利用遺傳細胞標記技術追蹤了特定細胞在生長的腫瘤內部的增殖情況。這種細胞追蹤技術被認為是檢驗癌症幹細胞模式的正確方法。研究人員相信,搞清哪些癌症可能源於癌症幹細胞是今後更有效治療的關鍵。

5. 科學家發現「疑似」上帝粒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均發現一種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學家們多年以來一直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ATLAS和CMS研究小組,分別確認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取得的數據發現了在125-126吉電子伏特質量區間存在一種新的粒子,數據的確定性為5西格瑪,即理論物理界可以確認「發現」的水平。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也是最後一種未被證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於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也被稱為「上帝粒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成就,將開拓實驗和理論物理的新領域。

6. 日本科學家首次用「人造」卵子產下小鼠

在利用源自幹細胞的精子產下了正常幼鼠後,日本京都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通過同樣的方式利用卵子完成了這一壯舉。這項研究最終有望為幫助那些不育夫婦懷孕帶來新的方法。研究人員從ES和iPS細胞入手,培育形成了與原生殖細胞類似的細胞。隨後將這些原始細胞與小鼠胎兒的卵巢細胞相混合,從而形成了再造的卵巢,並最終將其移植到活體小鼠的正常卵巢中。4周零4天後,那些與原生殖細胞類似的細胞發育成為卵母細胞。進行體外授精後再將得到的胚胎移植進代孕母親體內。大約3周後,正常的小鼠崽誕生了。《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7. 英國研究發現一種高速磁存儲原理

英國約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可用於開發高速磁存儲設備的原理,由此帶來的存儲速度可高出現有硬碟的數百倍。據介紹,現在的硬碟等存儲器多使用磁性物質,如果要記錄信息,就需要把磁性物質的磁極顛倒,這個過程中常用的方式是使用外加磁場。研究人員發現,不使用外加磁場,單純使用熱量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其具體方式是向磁性物質發射含有熱量的雷射脈衝,它在吸收熱量後磁極也會顛倒。參與研究的託馬斯·奧斯特勒說,這是一項革命性的發現,可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存儲速度高出現有硬碟數百倍的存儲器,每秒鐘存儲的信息可以高達上萬億字節。

8. 天文學家發現質量是太陽170億倍的黑洞

霍比·埃伯利望遠鏡大質量星系調查項目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可能是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這一罕見黑洞質量達170億個太陽,位於NGC 1277星系,其質量佔了該星系質量的14%,而通常黑洞只佔其所在星系的1%。這一發現可能改寫黑洞與星系的形成演化理論。相關論文發表在11月29日的《自然》雜誌上。NGC 1277位於距地球2.5億光年之外的英仙座星團,大小只有銀河系的1/10。此前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給NGC 1277拍過照。本次研究又結合了霍比·埃伯利望遠鏡數據,並在超級計算機上運行了多種模型計算,結果發現其中存在一個質量達太陽170億倍的黑洞。

9. 德國首次從皮膚細胞中培養出成體幹細胞

德國馬普協會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研究人員成功從已分化體細胞——皮膚細胞中培養出成體幹細胞,為全球首創。成體幹細胞是一種存在於已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可自我更新並形成特定組織。在實驗中,馬普協會的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皮膚細胞放在特定培養環境中,皮膚細胞在特殊生長因子的誘導下,成功「變身」成體神經幹細胞。幹細胞研究專家漢斯·舍勒解釋說,通過成體幹細胞的培養可更有針對性、更安全地實現特定組織再生。這種方法具有巨大的醫學應用前景。

10. 首個「超電子」電路問世

美國科學家們用光子取代電子,製造出首個由光子電路元件組成的「超電子」電路。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雜誌上。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和系統工程學院納德·恩西塔團隊在實驗中利用亞硝酸矽製造出梳狀的長方形納米棒陣列。這種新型納米棒的橫截面和其間的孔隙形成的圖案能複製電阻器、感應器和電容器這三個最基本電路元件的功能,只不過其操縱的是光波。在實驗中,他們用一個光子信號(其波長位於中紅外線範圍內)照射該納米棒,並在波通過時用光譜設備進行測量。他們使用不同寬度和高度組合的納米棒重複該實驗後證明,不同大小的光電阻器、感應器和電容器都可以改變光「電流」和光「電壓」。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科學網—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推薦候選新聞的啟事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同時誠請廣大科技人員、新聞工作者積極推薦。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2008年1月20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是時候了,該回顧一下真正改變世界的大事了。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黃琨 • 2020-01-11 16:44:31 來源:前瞻網 E3644G1
  •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12-29 來源:教育部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2016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嘉賓上臺發言    杭州網訊 12月24日,「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    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10名院士進行專家函審,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不記名投票;最終確定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這項由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項目一經發布,便博得了陣陣掌聲。   1月11日,「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在我縣舉行。經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等環節,共有20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24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項成果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訊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於2020年12月27日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秀雄教授團隊的 「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與潘建偉院士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同時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