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活動
活動現場
嘉賓上臺發言
杭州網訊 12月24日,「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活動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
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公眾評選、專家審評和新聞發布4個環節。其中21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網站和微信公眾投票同時開啟,短短7天時間得到5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
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10名院士進行專家函審,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不記名投票;最終確定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1.單倍體骨髓移植技術體系成為白血病治療的「北京方案」
我國原創的單倍體骨髓移植技術體系,很好地提高了白血病骨髓移植術後的成功率,該技術為白血病骨髓移植供體不足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目前已在多個國家常規應用。2016年被世界骨髓移植協會正式命名為白血病治療的「北京方案」,並推薦作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體的移植可靠方案。
2.長效幹擾素獲批上市
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病毒性肝炎的I類新藥長效幹擾素上市。該藥受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長期支持。該製劑抗病毒效果較好,半衰期較長,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方便。其治療C肝療效與進口產品相當,但價格低。該藥成功上市,打破了國際同類藥物的壟斷,大幅度降低醫療成本,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直接進入美國FDA三期臨床研究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2013年上市以後,以良好的療效、安全性和較低的成本得到市場廣泛認可,打破了國際壟斷。目前又獲得FDA準許直接進入美國III期臨床,該項目受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長期支持,打開了中國創新生物藥國際化的新局面。
4.廣譜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獲準用於臨床
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用於臨床肝癌患者的檢測,取得了突破。是繼甲胎蛋白標誌物檢測肝癌患者後又一標誌物。這對肝癌患者的病情監測、療效評估、指導治療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5.呼吸道病原菌碟式晶片系統已研發成功
呼吸道病原菌碟式晶片系統已研發成功。晶片檢測試劑盒於2016年2月獲得醫療器械證書。該試劑盒具有檢測快速、準確靈敏等特點,為感染性疾病快速診斷與治療,應對重大突發疾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前景廣泛。
6.我國微生物組大數據搜尋引擎上線
我國微生物組大數據搜尋引擎MSE上線,使微生物組為智能搜索和大數據挖掘成為現實。MSE可為海量的樣本列出菌群結構或功能相似性的「目錄」。同期還發布了分析軟體Parallel-META 3,可將未知微生物組樣本進行結構與功能分析,並與資料庫搜索結果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
7.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我國科研人員歷經10年攻關,建立了幹細胞程序性高效擴增與血液定向誘導分化關鍵技術體系,提高了幹細胞定向誘導分化和擴增的效率,在規模化製備紅細胞環節取得新的突破,擴增率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8.藥品生產新政:試點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
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即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相分離。藥品上市許可的申請人可自行生產,也可委託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代工」以獲得藥品上市許可。這是我國藥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該制度減少了重複建設、提高了生產設備利用率、促進了專業化分工。
9.深圳國家基因庫開業
深圳國家基因庫定位為「三庫兩平臺」,即基因信息資料庫、生物樣本資源庫和生物活體庫和數位化平臺、合成與基因編輯平臺。該基因庫聚焦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領域,縮短了基礎科研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周期。深圳國家基因庫的綜合能力達到了世界前列。
10.細胞製劑製備質量管理自律規範發布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行業骨幹企業及專家參照GMP、《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和《幹細胞製劑質量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等相關規定和指導原則,以及國外相關組織的相關指南,反覆斟酌修改形成了《免疫細胞製劑製備質量管理自律規範》和《幹細胞製劑製備質量管理自律規範》。該規範提出了製備機構開展免疫細胞和幹細胞製劑製備的基本原則,為政府和部門監管決策提供了參考,為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新產品提供了依據。
據了解,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生物醫藥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一大批新政出臺並施行,不斷推動行業健康、透明、有序地發展。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通過開展「年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活動來梳理和記錄行業的發展歷程,洞悉發展趨勢,推動整個行業縱深發展。本次活動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和《中國醫藥生物技術》雜誌共同主辦,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