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報訊(商豔凱/文)在去往上海航天八院的路上,我在頭腦中反覆過著採訪要問的問題。汽車快要行駛到元江路時,我透過車窗看到一個大型廣告牌矗立在路邊,上面寫著「閔行航天城」和「以國為重、以人為本、以質取信、以新圖強」的字樣,顯得格外醒目。我意識到,航天八院馬上就到了。
負責迎接我的是航天八院辦公室的一位年輕人。在他的帶領下,我進入航天八院的辦公大樓。每到一個門禁,都要刷胸卡才能通過。這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航天單位的那種神秘的氣息和嚴格的規定,同時一種對航天工作和全體航天人的深深敬意也油然而生。
在這位年輕人的介紹下,我對上海航天八院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上海航天八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又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局。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三大總體院之一,航天八院是目前我國唯一具備運載火箭、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深空探測等多領域抓總研製能力的綜合性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而我在門口廣告牌看到的16個字其實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核心價值觀。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航天八院完成了航天領域裡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技術突破。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在此誕生,1981年研製的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為我國首次成功進行了一箭三星發射,至今保持了運載火箭發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序列;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主要研製單位之一,承擔了神舟系列飛船、貨運飛船、空間試驗室關鍵系統、空間站對接機構的研製;同時積極開展以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為代表的深空探測研究,為和平利用空間、造福人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對接,其中極為關鍵的「對接機構」分系統就是由該院研製完成的。
「掌舵人」朱芝松:引領上海航天不斷前行
眾所周知,充滿挑戰的航天事業追求「百分之百成功」,而在航天重大工程、項目的研製發射第一線錘鍊和選拔年輕幹部是上海航天八院的最大特色。他們敢於讓優秀的青年技術骨幹挑起航天新型號研製的大梁。朱芝松校友就是從一線成長起來的年輕航天幹部,曾經參與長徵三號火箭、神舟號飛船的研製。2008年,39歲的他開始擔任上海航天局局長,帶領著這個優秀的團隊取得了航天科技領域一個又一個新突破。
在航天八院的辦公室,我見到了朱芝松校友。他剛剛開完一個重要的會議,看見我進門,臉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與我握手,讓人頓時有一種親切感。我表明來意,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採訪。
採訪中,他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娓娓道來,而我充當了一名忠實的聽眾。1969年2月,朱芝松出生於江蘇一個軍人家庭,1983年隨父母到甘肅張掖後就讀於張掖中學。高中階段,他十分喜歡理科,數理化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曾多次代表中學參加全國數理化競賽並獲獎。
1985年,年僅16歲的朱芝松考入哈工大,他選擇的專業是機械製造工程。他清楚地記得,看到哈工大的招生簡章上面寫著「工程師的搖籃」,而他從小就夢想做一名工程師,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哈工大。
大學4年,他深刻體會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這一校訓的含義。在他的印象中,學生每學期要學習的課程很多,每天的課排得滿滿的,學起來也相當有難度。學生要從最基礎的做起,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用丁字尺畫圖。老師講課非常細緻,要求也很嚴格,對待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他記得有一次老師布置作業,自己因為「偷懶」有兩道難題沒有完成,老師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在詢問原因後對他進行了一番教導。此後無論習題多難,他都能按時完成。他還記得「材料力學」課很多人不及格,大家去找老師求情,老師卻堅持自己的標準。「工作之後才明白,老師當時的嚴格是對學生負責,因為工程實踐就是要求一絲不苟。」朱芝松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深有感觸地說道。
那時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呢?他調侃自己上大學時很「土」,一手拿飯盒,一手拎黃挎包。「哈工大的學生看起來都像是從農村來的,衣著非常樸實。」他笑著說道。他記憶最深的是「搶座」。從主樓到電機樓再到機械樓,後來食堂也用來上自習,仍然一座難求。用他的話說,「如果不帶坐墊,就找不到座位。」大學期間,他還擔任副班長,經常組織班級春遊和秋遊。記得有一次,大家騎車到呼蘭,在一片空地上野餐。雖然吃得很簡單甚至有些「寒酸」,但大家卻玩得很開心。
讓他印象更深刻的是,學校很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從大一開始,學生就要到校辦工廠進行金工實習。雖然天氣很熱,老師卻一絲不苟地手把手教。到了專業實習,學生要走出校門,跟工人一起吃住生活。大四那年,他就和同學到長春一汽實習了一個月。到了最後的畢業設計,老師手把手和學生一起制訂方案,用精細線和虛線標註出來,改了一遍又一遍。談到母校對自己的影響,朱芝松說,做事要講究規格,功夫要紮實,這是哈工大人一種做事的文化,也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1989年,朱芝松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新江機器廠(亦稱800所)工作。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工程師,實現了自己的工程師夢。從那時起,他就確立了新的目標,就是用紮實的專業知識,攻克火箭推進等技術難關。剛滿20歲的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為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他和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吃住在車間,幾個月難得回家一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多次謝絕了外資企業的高薪聘請,只為了堅守心中的那個理想和信念。
「天道酬勤」是他經常講的一句話,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正是這種勤奮,讓他在航天科技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第12發的研製中,他成功解決了級間杆系叉子焊接裂縫等難題和困擾多年的長徵型號火箭二級燃料箱後底低壓破裂等問題。在參與神舟號飛船研製過程中,他主持完成了神舟飛船大型金屬膜片的工藝攻關,在國內首次解決了大型鈑金金屬膜片在加工中的技術難題,為確保中國航天一系列重點型號的研製和重大發射任務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2002年,第九屆「上海十大傑出青年」揭曉,時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長的朱芝松成功當選。「不管怎樣,我們不會像火箭一樣就此升天,腳還是要落在地上。」在朱芝松眼裡,偉大的航天事業始於細緻和繁瑣:飛彈飛行要演算上萬次;上萬個元器件要保證個個匹配;為一次性的質量問題,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尋找故障……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如今,身為掌舵人的朱芝松承擔著更多的重任,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上海航天局將會承擔40發火箭和20顆衛星任務。在未來空間站建設上,航天八院除了承擔電源、測控通信、對接機構等熟悉的分系統任務外,還將獨立抓1個實驗艙的任務。
「可以說,這些任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強力抓手,而這要靠持續不斷地創新。創新不是空話,要靠強大的人才支撐。除了解決優秀人才的後顧之憂,還要讓人才有事可幹,能幹成事。為此,我們梳理出未來70項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核心技術攀登工程』等平臺牽引,讓年輕人加入到科研攻關中來。」談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朱芝松校友躊躇滿志。
朱芝松校友
張崇峰:16年只為太空那「一吻」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坐在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前,親眼目睹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那一刻,他緊繃的神經終於得到了放鬆。16年,所有的付出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報。那一晚,張崇峰睡得特別香。
從事航天事業,要耐得住寂寞、遠離浮躁,還要善於鑽研、果斷決策、敢於擔當。從1996年開始,張崇峰帶領研製隊伍,經歷方案、初樣、正樣階段的研製,完成對接機構的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產品的研製、試驗和正樣產品的生產,建立了一套先進的地面模擬試驗系統,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8年出生的張崇峰,現在擔任上海航天八院科技委常委。我與張崇峰面對面交談,從在哈工大學習的時光,到科研攻關中的故事,再到幸福的家庭,我們談得很投機,也讓我對張崇峰校友有了一個更立體化的認識。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因為母校培養了自己務實、踏實的工作作風。1993年,還在讀博士的他,成了我校自動飛行器專業的一名講師。那年,張崇峰獲得了去俄羅斯進修半年,系統學習太空飛行器總體設計的機會。
在伏爾加河畔的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的實驗室裡,他看到了俄羅斯的火箭、聯盟號飛船的返回艙,這些深深感染著他。那時,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剛剛起步,航天八院迅速捕捉到了其中的戰略信息,與哈工大合作開展了對接機構課題研究。也許是因為被交會對接任務的巨大挑戰所吸引,當805所的領導向張崇峰發出邀請,希望他加盟對接機構團隊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張崇峰清楚地記得在參觀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對接機構研製車間時,一位車間主任自豪地說:「世界上所有的對接機構都是我們這裡生產出來的。」俄方還直截了當地告訴張崇峰他們,對接機構的研製難度非常大,並極力慫恿中國航天人購買他們的產品。可是,俄羅斯方面僅對對接機構的設計專利費就開出了天文數字般的價錢,這讓中國航天人難以接受。而中國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必須突破和掌握的。於是,張崇峰帶領研製團隊,開始了對接機構工程階段的研製、試驗工作。
搞載人航天的從來不允許有「萬一」出現。2010年臨近除夕,對接機構捕獲緩衝試驗已接近尾聲。突然,捕獲傳感器信號異常,這對所有忙碌了多日正準備回家過年的張崇峰和他的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經過分析,這種故障出現的概率為千分之一,而且對首次交會對接沒有影響。千分之一也許微乎其微,但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不帶一個隱患上天,這是航天人的鐵律。張崇峰立即組織開會討論,拿出解決方案,直到除夕夜的6點多才離開單位。當天兒子發著高燒,家裡也沒有準備年夜飯,他們一家就在朋友家吃了頓年夜飯。大年初二,他就和團隊全身心撲在了技術攻關上。經過九天九夜的奮戰,他們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消除了這千分之一的隱患。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自從承擔任務以來,天天都如履薄冰,他坦言:「如果事情沒做『透』,自己就放心不下。」為了解決一項又一項的技術問題,他經常要在上海、北京和發射場之間來回奔波。
把理論轉化為設計方案難,要把方案變成符合工程應用需求的產品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對接過程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張崇峰帶領研製團隊提出了氣浮平臺的方案,這個方案的關鍵是建立兩個平整度高和穩定性好的平臺,整個平臺在任何情況下平面高低起伏不能超過千分之三毫米,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直徑的1/20。俄羅斯專家參觀後,不由讚嘆:「這是當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對接機構試驗臺。」
太空一「吻」,見證了16年的風雨兼程和執著堅守。回首這16年的攻關歲月,張崇峰深深地體會到成功的來之不易。16年來,對接機構的研製團隊不僅研製出了對接機構,擁有發明專利30餘項,器件國產化率達到了99%,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設計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
如今,交會對接成功圓了張崇峰最難割捨的夢。但他知道,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艱難的跋涉還在後頭。我國掌握這項關鍵技術後,能對後續任務起到支撐作用,未來我國要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要把中國航天員送上月球,航天人還任重道遠。
張崇峰校友
董瑤海:無悔的「風雲」人生
26年與衛星相伴,從最初的風雲一號到如今的風雲四號, 董瑤海將自己的人生與風雲系列衛星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1982年,董瑤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工大,就讀於一系光學工程與應用專業。漂亮的主樓、嚴謹的校風、夏天中午睡覺要蓋被子……對於當年的大學生活,董瑤海記憶猶新。在他的印象中,那時的生活很苦,平時吃的是不好消化的高粱米飯,偶爾能吃上一頓4毛錢一份的熘肉片就算是改善夥食了。對於酷愛體育的董瑤海來說,讓他感到興奮的是,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偶爾可以看到中國女排的比賽。一有比賽,不大的階梯教室就擠滿了人,那種熱鬧場面就像過年一樣。
4年後,大學畢業的董瑤海服從國家分配,到航天八院所屬的一個研究所工作。那時,才20出頭的他對衛星可說是只知皮毛。在研究所的前幾年,他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基礎的,如硬體、軟體、設備電路等。
幸運的是,董瑤海趕上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大發展的好時光,見證了風雲一號系列4顆衛星的研製、升空。從A星到D星,衛星在不斷地完善、更新,董瑤海也在不斷地積累、成長。尤其是1991年B星上天半年後的搶險經歷,為董瑤海進入總體設計角色拉開了序幕。那次,董瑤海與侯建文,這兩位先後畢業於哈工大的師兄弟,得以並肩戰鬥。也正是在這場驚險的搶救中,董瑤海的工作能力和處理緊急事件的沉穩果斷,受到了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的賞識,一步步成長為衛星的總設計師。
2003年,董瑤海被任命為風雲一號替代衛星風雲三號的副總設計師。如果說參與風雲一號系列4顆衛星的工作是在學習和積累,那麼擔任風雲三號副總設計師就是董瑤海厚積薄發的時候了。他說,衛星的設計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國大協作,就像報紙版面上不能留白一樣,衛星的各個部件環節都要按時推進,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
風雲三號是我國第三代極軌氣象衛星,作為國家「十五」計劃重大項目,它的主要探測性能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風雲一號,風雲三號增加了微波遙感器,可實現全球三維、全天候、多光譜、定量氣象探測。這樣一個重大項目,帶給董瑤海神聖感的同時也帶來了沉甸甸的責任感。總設計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掌握全局的能力和氣度。為此,董瑤海更加用心地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衛星軌道、太陽運動、結構動力學、姿態動力學等,董瑤海看了多少書自己也記不清了。
2010年11月5日,風雲三號B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丙遙七運載火箭發射入軌。這顆星與2008年發射的風雲三號A星一起,首次實現了中國極軌氣象衛星上午星和下午星的雙星組網觀測,使得全球觀測頻次由12小時提高到6小時。風雲三號B星作為中國第一顆下午軌道氣象衛星,填補了我國在下午時間窗口內極軌氣象衛星觀測的空白,這對於經常在下午發生的中國南方暴雨的監測和數值預報精度的提高非常有用。
董瑤海說,作為航天人,感覺「最緊張的莫過於親手研製的衛星隨火箭發射升空的那一刻」。他將自己的工作與自己喜歡看的NBA作了一個形象的對比——NBA比賽最後的倒計時就像火箭發射的倒計時,比賽勝負往往在最後一秒才見分曉,衛星成功與否也要到最後一刻才能下定論。
然而,對董瑤海而言,衛星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為了保證衛星的運行質量,董瑤海和他的同事們還要在全國各地對衛星進行實地測試比對。風雲一號B星上天后,他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待了整整一年;C星、D星測試時,他更是跑遍了敦煌、烏魯木齊、喀什等地,長期的野外作業使他對西北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
董瑤海這樣描述老一代航天人身上的特點:「他們很樸實,像農民一樣,同時也很務實,功夫過硬。」這種特質在一代代航天人身上傳承著,同時這種特質也和哈工大人身上的特質驚人地相似,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工大與中國航天之間長期形成的那種緊密聯繫。他希望,未來一段時期,哈工大可以延續這種聯繫,向中國航天事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董瑤海目前擔任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談到個人的夢想,他說:「氣象衛星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有了衛星,颱風預報的時間和路徑比原來更精確了。風雲四號衛星的研製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有高精尖的技術,並且是我國首創的。希望有一天它成功上天了,讓歐美國家都使用我們國家的衛星,並且誇讚中國的衛星真『牛』,這就是我最大的夢想。」
董瑤海校友
後記
為期3天的採訪結束了。雖然只有短短的3天,我看到的也只是航天八院很小的一部分,但卻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無不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內心,也讓我對航天事業多了一份敬重。
這3天時間,我先後與4位哈工大走出的傑出校友面對面交談,正如朱芝松校友所說的,在上海航天八院,優秀的哈工大校友還有很多。雖然這4位校友只是其中的代表,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航天人對事業的熱愛和堅守,看到了中國航天人不斷追求卓越和創新的勇氣和魄力,也看到了我們國家早日實現航天強國夢的希望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