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每一種殺菌複合物都使用一個套環來連接一個中空管,該中空管具有由基板支架以亞穩態加載的可收縮鞘。這種用於精密醫學的無核酸蛋白質機器的微調,需要對整個複合物和收縮機制進行原子性描述,但是這在T4噬菌體(含DNA)的基板結構中是無法得到的。

4月15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和Jeff F. Miller課題組在《自然》發表論文,報告了完整的R2膿菌素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狀態的原子模型,每個包含10個基因產物的11個獨特原子模型的384個亞單位。

以可收縮納米管為基礎的機器廣泛應用於細菌領域,其功能是穿透細胞膜,傳遞有效的蛋白質或DNA,或創建離子轉移的通道。收縮型分泌系統將蛋白質分別注入真核細胞或細菌細胞中,以促進發病或殺死競爭對手。以銅綠假單胞菌產生的R型膿毒桿菌為例的噬菌體尾巴樣細菌素,利用同樣的收縮力通過耗散其膜電位來殺死競爭細菌。病毒噬菌體(如P2和T4)就是利用類似的收縮機制將DNA轉移到細菌細胞中。

研究人員之前對R2膿毒素鞘和管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的螺旋重建,揭示了收縮的能量是如何通過形狀和電荷互補來儲存和釋放的。然而,由於在基板和項圈上缺乏原子細節,因此無法了解引發鞘收縮的分子觸發機制,也無法了解由此產生的結構是如何穩定下來以促進殺菌的。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晶體學報告了膿毒素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的原子模型,推導並測試了殺菌納米機器的作用模型。這些結構的比較表明,膿菌素收縮期間發生了以下一系列事件:尾纖維觸發了基板三聯體的側向分離;分離後引發一系列導致鞘收縮的事件;這種收縮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力,推動鐵頭管穿過細菌細胞表面,殺死細菌。

研究人員表示,該模型將目標細胞的特定識別與殺傷機制的通用部署結合起來,為利用這些結構作為精確抗菌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在原子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最小的收縮機,這個收縮納米機器包括12個鞘層,可以呈現R2膿菌素兩種狀態之間的變形。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收縮鞘的存在,管在動力衝程中發生的旋轉運動,可能有助於刺突穿透目標細胞表面。

R型膿毒桿菌素和相關的R型細菌素正在作為一類新的抗菌素被開發。它們的結構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受體結合蛋白賦予的高度特異性的目標識別直接與作用機制相結合。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精細的特異性使我們能夠選擇性地殺滅病原體,而不會產生諸如菌群失調等脫靶效應的意外後果,也不會在脫靶的細菌物種或菌株中選擇可傳播的抗生素耐藥性。

工程受體結合蛋白改變R型膿菌素結合的特異性已經被證明。研究人員表示,對於那些需要從複雜的細菌生態系統中精確地消融病原體的應用,一個較不敏感的觸發將會最小化脫靶效應,並且只有在與正確的細菌細胞緊密結合時才會觸發殺死機制。相反,在完全感染的情況下(如敗血症),單個病原體已經生長到高密度,一個更敏感的觸發將允許更有效地殺死與目標的碰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86-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 9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摺紙」。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
  • 納米材料為什麼能殺菌
    幾年來, 納米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納米抗菌材料不僅具有納米材料的基本性能, 如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和宏觀隧道效應, 而且也具有抗菌材料的功能, 如安全、高效、廣譜、釋性好、不易產生抗藥性和耐熱性等 納米(nm)和米、釐米一樣,是長度計量單位。一納米為一毫米的百萬分之一(10-9 米)。「納米」並沒有象某些媒體宣傳的那樣神奇,我國古代早有應用,如徽墨,其主體成分的炭黑就是納米顆粒。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氨(NH3)既是地球氮循環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化學品。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新聞—科學網
    「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張輝團隊研究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他指出,鐵蛋白納米新冠疫苗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有潛力的新冠疫苗。 「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在丁寶全看來,困難正在於如何把小幹擾RNA和反義核酸準確遞送進腫瘤細胞內。「一直以來,許多研究者採用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完成遞送,安全性、穩定性及其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長期從事DNA分子機器研究的丁寶全帶領課題組「腦洞大開」:「不如就用藥物本身來當載體!」正是這個最初的大膽想法,讓他們開啟了「基因沉默」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局面。
  • 納米二氧化鈦的殺菌自清潔能力
    納米二氧化鈦為白色,對人體安全無害,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的活性氧可以殺滅細菌,所以納米二氧化鈦是一種無機殺菌劑。用於農用土壤殺菌、衛生陶瓷、水處理、空氣淨化、抗菌纖維、無機成分。納米二氧化鈦的抗菌能力強,抗菌範圍廣,熱穩定性與耐熱性好,親水性好,即時性好,還有無臭味,怪味,氣味小的特點。由於納米二氧化鈦良好的超親水性,所以它也具有自潔塗層的功能。用於製備自潔玻璃、自潔陶瓷和自潔塗料等產品,已達到殺菌、防霧、除臭、自潔的效果。
  • 給你更安全的消毒殺菌體驗|FIVE智能消毒殺菌燈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一時間全國各地醫護資源短缺,全國人民都隔離在家,出門買菜取快遞迴來都會用酒精、或消毒液來噴灑消毒,電視新聞中也教大家要保持勤洗手的習慣,於是很多小夥伴去屯酒精消毒液,但是酒精多了,存放有一定的消防安全隱患,使用不當不科學不安全,而科學證明紫外線波段可以有效破壞各類病毒、細菌,也包括新冠肺炎病毒,消毒殺菌燈於是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一款居家消毒殺菌神器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過去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產業沿摩爾定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集成電路可容納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為了避免矽基平面場效應電晶體因為尺寸減小帶來的短溝道效應等缺陷,鰭式電晶體(FinFET,將溝道和柵極製備成類似於魚鰭Fin的豎直形態)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誕生,成功延續摩爾定律至今。受制於微納加工精度,FinFET的溝道寬度目前最小約5納米。
  • 一種新型元DNA結構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藉助DNA摺紙(DNA origami)技術,長的單鏈DNA(ssDNA)可在數百條短DNA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形狀,但是這些結構的尺寸主要集中在幾納米到一兩百納米之間。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一直很難組裝出更大(微米至毫米級)的DNA結構,這嚴重限制了DNA摺紙技術的廣泛使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元DNA結構。
  •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新聞—科學網
    AlphaGo的核心技術是強化學習,強化學習強調智能體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通過讓智能體尋求期望獎勵的最大化來習得從狀態空間到行動空間的策略函數。 強化學習的本質是實現「自動決策」。機器會在沒有任何指導、標籤的情況下,嘗試行為,得到一個結果,再判斷是對還是錯,由此調整之前的行為,通過不斷地調整,算法持續優化。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越過「牛頓稜鏡」 的納米級光譜儀問世—新聞—科學網
    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 「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該光譜儀的發明者之一,論文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博士後楊宗銀將一根纖細的帶隙漸變的硫硒化鎘納米線放置顯微鏡下。在藍光的激發下,散發著彩虹色的螢光。 該成果於日前在《科學》上發表。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新聞—科學網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都有為、琚宜文、王焰新、陳天虎、孫巖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科學網 潘鋒報導】以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通常情況下,晶粒越小,其強度越高。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