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牛頓稜鏡」 的納米級光譜儀問世—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買了青菜,擔心有農藥?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做個CT。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這些看似「科幻」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根由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

「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該光譜儀的發明者之一,論文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博士後楊宗銀將一根纖細的帶隙漸變的硫硒化鎘納米線放置顯微鏡下。在藍光的激發下,散發著彩虹色的螢光。

該成果於日前在《科學》上發表。

光譜儀微型化的門檻:牛頓的稜鏡

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為光譜儀的誕生播下了種子。通過對光譜的測量,人們可獲知大到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系活動,小到納米尺度的分子結構,還可以用來分析物體中的化學成分。

比如我們日常飲用的牛奶,肉眼直接觀察很難區別個中差異。但是通過對牛奶進行光譜分析,牛奶裡的成分便一目了然。

「每個物質都會有相應的光譜信號,如水,乙醇,糖的吸收光譜,螢光、拉曼光譜都不一樣。據此可以確定牛奶的成分,看看哪杯的糖分高低,含水量多少,及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等。」 論文作者之一、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谷付星告訴《中國科學報》,藉助光譜儀,人們可以快速地進行食物成分的分析。

儘管目前光譜儀技術已經成熟,但光譜儀的微型化,遇到了門檻。

「普通光譜儀包含色散元件,這是個很核心的器件。」谷付星介紹,科研人員一般用稜鏡或者光柵對入射光進行分光色散,然後在後方放置一個光探測器陣列用於測量不同譜線的強度信息。但是,由於使用了稜鏡光柵等分光元件,導致光譜儀體積龐大。而減小分光和探測元件的尺寸又將導致光譜儀的光譜解析度、靈敏度及動態檢測範圍顯著下降。

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兼顧儀器的尺寸和精度?多年來,各國科研人員展開了諸多研究。包括且不局限於利用高度集成的微電子晶片處理信號,使用精密加工技術使器件空間體積更小等手段,但均未突破色散如稜鏡和光柵等這個核心器件的限制。

誰能想到,在牛頓實驗四百多年後的今天,來自中國、英國和芬蘭的科研團隊另闢蹊徑,僅僅採用了一根半導體納米線,就成功克服了這個技術難題。

納米線牽起兄弟情

說起這神奇的納米線,還得從8年前說起。

早在2011年,同在浙江大學求學的谷付星和楊宗銀共同發明了在單根納米線上調控帶隙的技術。用谷付星的話形容:「得到的納米線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起來就像一道彩虹。」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牛頓三稜鏡實驗中的七彩色。」楊宗銀告訴《中國科學報》,沿著這一思路,這對師兄弟開始探索用納米線替代三稜鏡,將傳統光學器件的尺寸縮小到納米尺度。

然而,想要實現光譜信號的收集和分析並非易事。儘管理論上可以在這種納米線周邊做電極陣列來實現光譜檢測,但是這需要精密的微納加工。

2012年,谷付星從浙江大學畢業,前赴上海理工大學成為「青椒」。由於實驗室剛起步,無法滿足光譜實驗的條件,於是他一邊研究氫氣傳感,一邊將希望寄託於前往劍橋大學讀博的楊宗銀。

而在大洋彼岸,楊宗銀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心儀的納米線光譜儀課題和導師的研究方向並不匹配,想要完成實驗測試需要極其艱難的爭取。」

「從我2014年來劍橋讀博,直至2017年一共做了大概150個光譜儀器件,結果仍然不理想,這段時間幸虧有妻子的支持。隨著對器件和算法的一次次優化,直到2018年8月,在一個周六晚上,我在實驗室測量到了信號,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驗證了多次都和商用光譜儀測量結果相符,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回首這段經歷,楊宗銀至今記憶猶新。

楊宗銀介紹,實驗人員用一種帶隙漸變的特殊納米線替代了傳統光譜儀中的分光和探測元件,採用和製作電腦晶片類似的工藝在這種納米線上加工出了光探測器陣列。他們利用各個探測器對不同顏色光具有不同響應的特性,通過逆問題的求解,從響應函數方程組中重構出所需要測量的光譜信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樣製造出的微型光譜儀具有便攜、易推廣的特性,非常適合應用在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光譜檢測走進大眾生活

可是這僅有頭髮絲千分之一大小的微型光譜儀,甚至肉眼都無法看清楚,老百姓又該怎樣使用呢?

面對疑惑,楊宗銀解釋說,納米線光譜儀可以做成光譜晶片,與廣泛使用的手機攝像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繼而設計成緊湊式光譜儀模塊使手機具備光譜探測能力,把強大的光譜分析技術從實驗室搬到手掌上。今後,只需要掏出手機給物體拍個照,就能獲得該物體的光譜信息。

獲取的這些信息數據,通過手機APP軟體,將需要檢測的信息和對應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人們就能直觀地看出相關成分的含量在一個怎樣的範圍之內。

「這跟我們在醫院得到的驗血報告類似。不過,要做到這一步,還需要時間來進行後續的研發。」楊宗銀說。

谷付星介紹,除了應用在電子設備上面,通過後續開發,等納米機器人技術成熟,供電和信號傳輸的問題解決之後,這種微型光譜儀還有望通過注射植入到人體,用於實時監測人體健康狀況,為癌症等疾病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檢測治療方法。

對於檢測人體健康狀況這個功能,比如血糖指標等,谷付星表示非常慎重:「涉及人體的健康實驗,會比較麻煩,我們的產品要確保檢測結果的正確性,也要符合國家醫療衛生保健的相關標準,這個實現的過程會比較漫長。」

他們希望等到技術成熟時,這樣的微型光譜儀只需要幾百塊錢就能讓老百姓輕鬆擁有。那時,光譜檢測技術將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x881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越過「牛頓的稜鏡」 納米級光譜儀問世
    「該光譜儀的發明者之一、論文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博士後楊宗銀將一根纖細的帶隙漸變的硫硒化鎘納米線放置顯微鏡下。在藍光的激發下,散發著彩虹色的螢光。  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牛頓的稜鏡  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為光譜儀的誕生播下了種子。
  • 「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品鮮度藥品成分
    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近日,一款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千分之一的微型光譜儀問世。據介紹,微型光譜儀未來可集成到手機,通過手機掃一掃可檢測食物新鮮度、食品藥品成分,甚至還可以進行藝術品鑑定。該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 浙江大學科研工作者參與研製
    傳統光譜儀使用演示 快速發展的科技,已經能夠實現手機一掃,食物、藥物「基因檢測」結果便揭曉。美國《科學》雜誌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物新鮮度、藥品成分
    據介紹,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推動了光譜儀的誕生。光譜儀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比如可以測出陽光的七彩色中每種顏色光的亮度。通過對光譜的測量,可以幫助人們獲知大到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系活動,小到納米尺度的分子結構。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 手機掃一掃便知食物新鮮否 上海科技人參與研製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微型光譜儀能有多迷你?由我國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科研成果給出了答案——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據介紹,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推動了光譜儀的誕生。光譜儀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比如可以測出陽光的七彩色中每種顏色光的亮度。通過對光譜的測量,可以幫助人們獲知大到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系活動,小到納米尺度的分子結構。
  • 帶您走進國產直讀光譜儀的發展歷程
    國產光譜分析技術近年發展快速,國產直讀光譜儀慢慢已經能夠滿足國內大部分市場,光譜技術在多年來漸漸發展成熟,很多廠家開始考慮使用國產直讀光譜儀,學校科研也開始陸續採購國產直讀光譜儀。這幾年國家對環保把控嚴格,這項檢測技術沒有汙染,並且可以幫助檢測汙染和廢棄物,一些回收公司中直讀光譜儀漸漸流行起來。光譜起源於17世紀,1666年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進行了光的色散實驗。他在暗室中引入一束太陽光,讓它通過稜鏡,在稜鏡後面的白屏上,看到了紅、橙、黃、綠、蘭、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即形成一道彩虹。這種現象叫作光譜。
  • 科學網—牛頓的三稜鏡實驗
    總體來看,在牛頓之前,人們對太陽光的顏色及彩虹的成因爭論不休。與此同時,大量新的分歧及新的光學現象陸續產生。直到牛頓做出了著名的色散實驗——牛頓的三稜鏡分解太陽光實驗——謎底才得以解開。 1666年,牛頓利用在家休假期間,找來了一塊三稜鏡,用來進行分解太陽光的色散實驗。
  • 浙大參與研發最微型光譜儀只有火柴盒千分之一那麼大
    對物質進行光譜分析現實中有很大用處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推動了光譜儀的誕生。光譜儀是對物質發出的光譜信號進行分析的儀器,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幫助人們分析物體中的成分。「每個物質都會有相應的光譜信號。」
  • 鮑捷:量子點能給光柵光譜儀帶來什麼期望?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7月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的論文《量子點光譜儀》(AColloidalQuantumDotSpectrometer),報導了一種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的微型光譜儀,這種光譜儀將比手機照相機鏡頭的圖像傳感器還要微型。這種可能取代傳統光柵的量子點器件究竟有多神奇,它的性能如何,是否有可能改變現有傳統光柵光譜儀的結構?
  • 德國Elementar移動式火花直讀光譜儀為中國鋼結構保駕護航
    光譜起源於17 世紀,1666 年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進行了光的色散實驗。他在暗室中引入一束太陽光,讓它通過稜鏡,在稜鏡後面的白屏上,看到了紅、橙、黃、綠、蘭、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即形成一道彩虹。這種現象叫作光譜。這個實驗就是就是光譜的起源,然而自牛頓以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受制於微納加工精度,FinFET的溝道寬度目前最小約5納米。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研究人員提出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傳統矽基Fin,設計了高約300納米的矽晶體臺階模板,通過Bottom-up的溼法噴塗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實現了與臺階側壁共形生長的過渡族金屬硫化物單原子層晶體;通過採用多重刻蝕等微納加工工藝,製備出以單層極限二維材料作為半導體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同時成功製備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陣列。
  • 牛頓的三稜鏡實驗
    總體來看,在牛頓之前,人們對太陽光的顏色及彩虹的成因爭論不休。與此同時,大量新的分歧及新的光學現象陸續產生。直到牛頓做出了著名的色散實驗—牛頓的三稜鏡分解太陽光實驗—謎底才得以解開。  1666年,牛頓利用在家休假期間,找來了一塊三稜鏡,用來進行分解太陽光的色散實驗。
  • 紅外成像光譜儀為嫦娥四號探測與研究保駕護航—新聞—科學網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嫦娥四號探測器擬著陸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臺科學有效載荷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唯一一臺服務於月球礦物組成探測與研究的科學儀器,將獲取毫米級空間解析度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
  • 從「彩虹」到光譜儀,我們聊聊檢測新「利器」
    1666年,23歲的牛頓在幽暗房間的護窗板上開了一個小孔,一束太陽光進入並從放置好的玻璃稜鏡上傳過,誕生了科學史上有名的「人造彩虹」——那束折射到牆上的光不僅是變寬的光點,更是紅、橙、黃、綠、藍、紫排列的彩色光帶。他又將這條「人造彩虹」通過反向放置的第二個稜鏡重新結合,又變成了白色的光。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牛頓如果在世也會被驚醒 分析光譜不再需要三稜鏡
    太陽光光譜最早發現太陽光光譜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牛頓爵士,1666年牛頓用一個三角形稜鏡,第一次發現了太陽光中包含的光譜隨後牛頓用「光譜」這個詞來描述他所觀察到的現象,自此誕生了一門全新的學科,那就是專門研究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學科,後被稱為光譜學。分析光譜,就需要用到光譜儀,現在光譜儀已經成為各個科學研究領域重要的儀器設備之一。光譜儀通常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射狹縫、色散系統、成像系統和出射狹縫組成。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 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問世—新聞—科學網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新聞—科學網
    「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張輝團隊研究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他指出,鐵蛋白納米新冠疫苗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有潛力的新冠疫苗。 「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