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光譜分析技術近年發展快速,國產直讀光譜儀慢慢已經能夠滿足國內大部分市場,光譜技術在多年來漸漸發展成熟,很多廠家開始考慮使用國產直讀光譜儀,學校科研也開始陸續採購國產直讀光譜儀。這幾年國家對環保把控嚴格,這項檢測技術沒有汙染,並且可以幫助檢測汙染和廢棄物,一些回收公司中直讀光譜儀漸漸流行起來。
光譜起源於17世紀,1666年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進行了光的色散實驗。他在暗室中引入一束太陽光,讓它通過稜鏡,在稜鏡後面的白屏上,看到了紅、橙、黃、綠、蘭、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即形成一道彩虹。這種現象叫作光譜。這個實驗就是光譜的起源,自牛頓以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談起直讀光譜儀,不得不講光譜儀的原理中最重要的光譜是怎麼被發現的,在牛頓前其實已經有所發現
到1859年克希霍夫和本生為了研究金屬的光譜,自已設計和製造了一種完善的分光裝置,這個裝置就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光譜儀器,研究火焰、電火花中各種金屬的譜線,從而建立了光譜分析的初步基礎。
1882年,羅蘭發明了凹面光柵,即是把劃痕直接刻在凹球面上。凹面光柵實際上是光學儀器成象系統元件的合為一體的高效元件,它解決了當時稜鏡光譜儀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難。凹面光柵的問世不僅簡化了光譜儀器的結構,而且還提高了它的性能。

波耳的理論在光譜分析中起了作用,其對光譜的激發過程、光譜線強度等提出比較滿意的解釋。
從測定光譜線的絕對強度轉到測量譜線的相對強度的應用,使光譜分析方法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量分析創造基礎。從而使光譜分析方法逐漸走出實驗室,在工業部門中得到廣泛應用。

1928年以後,由於光譜分析成了工業的分析方法,光譜儀器得到迅速的發展,一方面改善激發光源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提高光譜儀器本身性能。六十年代光電直讀光譜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始迅速發展,1964年ARL公司展示一套數字計算和控制讀出系統。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小型化及微處理機的出現和普及,成本降低等原因、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光譜儀器幾乎100%地採用計算機控制,這不僅提高了分析精度和速度,而且對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實現自動化控制。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鑄造行業開始引進光電直讀光譜儀作為熔煉過程中化學成分控制的分析手段,並逐步取代了我國傳統的溼法化學分析法,至今已發展到中小企業也逐步採用光譜法配合作爐前分析,這是鑄造行業對質量控制要求越來越嚴的發展的必分析精度和速度,而且對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實現自動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