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起源於17 世紀,1666 年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進行了光的色散實驗。他在暗室中引入一束太陽光,讓它通過稜鏡,在稜鏡後面的白屏上,看到了紅、橙、黃、綠、蘭、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即形成一道彩虹。這種現象叫作光譜。這個實驗就是就是光譜的起源,然而自牛頓以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直到1859年克希霍夫和本生為了研究金屬的光譜,自己設計和製造了一種完善的分光裝置,這個裝置就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光譜儀器,研究火焰、電火花中各種金屬的譜線,從而建立了光譜定性分析的初步基礎。
1882 年,羅蘭發明了凹面光柵,即是把劃痕直接刻在凹球面上。凹面光柵實際上是光學儀器成象系統元件的合為一體的高效元件,它解決了當時稜鏡光譜儀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難。凹面光柵的問世不僅簡化了光譜儀器的結構,而且還提高了它的性能。
在積累了30多年光譜定性分析的經驗後,光譜理論迅速發展,在1930年以後,羅馬金和賽伯提出定量的經驗公式,建立了光譜定量分析方法,從此光譜分析法進入定性、定量分析的新紀元,在工業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發射光譜的基本原理是處於基態的原子在受到光、電或熱激發時,由基態躍遷到激發態,激發態為不穩定態,再返回到基態時,發射出特徵光譜。
所以發射光譜分析的基本過程即為:
因此,發射光譜儀的基本結構由激發系統、真空系統、分光系統、檢測系統以及計算機系統組成。在光譜應用和儀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激發光源,根據激發光源類型的不同,發射光譜儀也可分為以下不同的類型,而目前火花、電感耦合等離子體、X射線為應用最廣泛的激發光源。
現代社會的基礎建設少不了鋼鐵等金屬材料的大量使用,金屬材料的質量如何決定著工程的最後質量,所以鋼鐵基礎建材的質量把控也由此成了工程整體質量管理的核心;與此同時,不合格的基材、使用後的殘料如何處理也是一個關乎環境保護以及經濟循環的重要問題。
Elementar(德國元素)公司基於自身一百多年的材料分析經驗,結合了目前金屬材料檢測和金屬回收的分析場景,經過多年的精心研發,於2020這一非凡之年,推出了目前市場上最輕便的移動式火花直讀光譜儀—ferro.lyte.
△傳統火花光譜儀結構示意圖
ferro.lyte採用傳統火花激發光源,結合經典的凹面光柵羅蘭圓結構,並創新的採用了新型CMOS檢測器代替了CCD檢測器,CMOS檢測器紫外靈敏度更高,實現非金屬元素(N、C、S、P)更精準的分析。CMOS具備防光暈技術,提高光學系統解析度,提升儀器檢測限。更強的抗幹擾能力,保證數據穩定性。
ferro.lyte移動式直讀光譜儀能夠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既不需要繁瑣的樣品前處理,也不需要對樣品進行切割移動,同時還可完美地檢測C、P、S的輕原子序數的元素。ferro.lyte採用了Elementar專利的CONLYTE®技術,可以實現雙相不鏽鋼中N元素的檢測,同時也擁有媲美臺式直讀光譜的精度和穩定性,為任何使用場景都可提供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All-in-one的設計理念賦予了ferro.lyte無與倫比的移動性,16Kg的重量(不含鋼瓶)刷新了您對移動式直讀光譜儀的重量認知,集成的鋼瓶託架讓您的分析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同時,配套的移動小車能夠讓您隨心所欲駕控您的檢測環境。
目前,移動式直讀光譜儀已被廣泛的用於各個行業,如鋼鐵、大型閥門、特種管道(石油管道)、壓力容器等,以及用於一些特殊的難以觸及檢測的橋梁管道等,為大基建的鋼筋鐵骨保駕護航!
△為大基建的鋼筋鐵骨保駕護航—ferro.lyte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