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納米晶穩定性再添新發現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

 

日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研究員李秀豔等人研究發現,利用快速升溫可以在納米晶銅中引入退火孿晶,從而實現納米晶晶界的「熱弛豫」,可以提高納米晶的熱穩定性。該項工作4月24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目前,常用的嚴重塑性變形方法(如等通道擠壓、疊軋等)製備的純金屬,其晶粒尺寸通常在亞微米尺度,很難在加工過程中啟動晶界弛豫機制。例如,嚴重塑性變形製備的純銅晶粒尺寸多處於100~200納米,穩定性較差,其晶粒長大溫度遠低於粗晶。

為此,研究人員採取快速升溫的方法,既避免了晶粒長大,又可產生生長孿晶。具體做法是,將晶粒尺寸80納米左右的純銅,以160開爾文(K)/分鐘(min)的速率快速升溫至523K保溫15min再冷卻,材料晶粒尺寸沒有明顯變化,而孿晶數量明顯增加。與變形孿晶一樣,這些生長孿晶也可以弛豫晶界,增強納米晶的熱穩定性。熱處理後,納米晶的明顯長大溫度從原來的低於393 K升高至773 K以上。

李秀豔告訴《中國科學報》:「快速升溫提高納米晶穩定性的熱弛豫方法,可以用於提高一般嚴重塑性變形所獲得的亞微米和納米晶的穩定性,對於發展高穩定納米材料和推動納米金屬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在納米金屬的穩定性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2018年,工作室研究人員在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純銅和純鋁中發現了納米晶熱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即小於臨界尺寸,隨著晶粒尺寸減小,材料的變形機制由全位錯主導轉變為不全位錯主導,晶界弛豫機制啟動,納米晶的穩定性不降反升。

隨後,他們發現,儘管與加熱條件下的晶界遷移的內在機制不同,納米晶的在受力條件下的機械穩定性也存在這種反常晶粒尺寸效應。該項研究在2019年被《科學》推選為亮點工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z800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納米晶穩定性再添新發現:快速升溫可大幅度提高Cu納米晶的熱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等人研究發現,利用快速升溫可以在納米晶銅中引入退火孿晶,從而實現納米晶晶界的「熱弛豫」,提高納米晶的熱穩定性。該項工作4月24日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科學家發現晶界穩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而當晶粒尺寸低於某臨界晶粒尺寸(通常為10-30納米)時,金屬的強度會偏離Hall-Petch關係,有些金屬的強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這種納米尺度下的軟化現象通常歸因於納米金屬中大量晶界的遷移。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
  • 【光明日報】中科院金屬所:納米金屬強度或可大幅度調控
    通過適當溫度的退火處理,利用晶界弛豫以及Mo原子在晶界上的偏聚,使材料硬度明顯提高,最高可達11.35GPa。這一結果表明,晶粒尺寸相同的納米材料,其硬度可以通過調控晶界穩定性而大幅度變化。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同時表明在納米金屬中硬度不僅依賴於晶粒尺寸,也受控於晶界穩定性。晶界穩定性可成為納米材料中除晶粒尺寸之外的另一個性能調控維度。
  • 北大張錦院士團隊發現低對稱性二維晶體的晶界結構
    研究者結合納米顆粒在晶粒邊界的選擇性吸附和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術,實現了在微米尺度大範圍、快速顯像晶界和在亞納米尺度精確表徵晶界原子結構的兼得;精確解析了具有不同取向、寬度、原子層間堆垛方式的多種重疊晶界,並結合密度泛函理論計算預測了低對稱性硫化錸晶體中重疊晶界的電子能帶結構將與晶界的取向密切相關。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你不了解的晶界特性:晶界內耗(科普級)
    晶界是界面的一種類型。關於晶界的結構和性能的研究是一個古老的但是迄今未得到滿意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無論在學術方面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幾乎所有在實際應用中的金屬和合金都具有晶界。 一般的金屬是由許多晶粒組成的,各個單個晶粒之間的界面叫做晶界。在一般情形下,含有晶界的多晶金屬在低溫時較強於不含晶界的單晶金屬,而在高溫時則較弱。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納米複合晶界能量調控制備高強韌金屬銅: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多重應力弛豫實驗研究形變過程中位錯動力學行為>界面能的實驗測定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碳納米相的晶界能量調控行為強度是衡量材料技術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高強金屬的應用對實現結構輕量化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展望以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新聞—科學網
    應《科學》雜誌邀請,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柯院士和李秀豔研究員撰寫了關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的展望性論文,於當地時間5月
  • 雷射的參數(三)熱弛豫時間
    熱弛豫時間(thermal relaxation time,TRT)是指靶組織將傳導進來的能量1/2以上散發出去(由吸收的熱量衡量)所需要的時間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
  • 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相關結果可以推動晶界結構與行為、晶界-位錯交互作用的研究。一個多世紀以來,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一個研究焦點。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經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還極其有限。因此,從實驗上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對深入認識晶界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網—弛豫鐵電單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大李飛與中國、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近日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晶界調控提高釹鐵硼熱變形磁體磁性能研究方面...
    釹鐵硼熱變形磁體由於具有磁能密度高、稀土用量少、製備流程短、易於實現近終成型等優點,在變頻家電、綠色交通、智能製造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巨大的應用需求也反向推動了提高熱變形磁體磁性能的研究。然而,熱變形磁體內顆粒界面處存在的無取向粗晶區對剩磁和矯頑力都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此次研究人員發現,在約3納米的金、鉑和鈀納米顆粒的聚集生長過程中,納米顆粒可以通過顆粒間的取向粘附形成起始的兩個孿晶界面,然後經原子表面擴散和高能晶界形成及分解(機理1)或不全位錯的滑移(機理2)形成五重孿晶結構。兩種形成機理主要取決於顆粒取向粘附後所形成表面結構。
  • 臭氧消耗物質讓北極迅速升溫—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在沒有氯氟烴等物質的情況下,北極平均升溫了0.82攝氏度。而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化合物被納入模型時,平均升溫幅度變成了1.59攝氏度。  有無氯氟烴對海冰面積的影響也很大。通過設定固定的氯氟烴濃度,同時改變臭氧層厚度並進行模擬計算,研究者可將氣候變暖直接歸因為此類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