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北極氣候變暖速度一直是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甚至更多,其海冰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縮減。一項1月2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顯示,臭氧層的消耗可能是導致北極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
據《自然》雜誌報導,先前研究表明,與二氧化碳相比,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更易導致氣候變暖。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這類物質如何影響南半球的氣候變化——它們在那裡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氣候科學家馬克·英格蘭及合作者梳理了1944年至2005年的觀測數據,模擬對比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和沒有大量氯氟烴存在的大氣變化。
他們發現,在沒有氯氟烴等物質的情況下,北極平均升溫了0.82攝氏度。而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化合物被納入模型時,平均升溫幅度變成了1.59攝氏度。
有無氯氟烴對海冰面積的影響也很大。通過設定固定的氯氟烴濃度,同時改變臭氧層厚度並進行模擬計算,研究者可將氣候變暖直接歸因為此類化學物質。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科學家馬裡卡·霍蘭德評價此項研究時稱,該研究團隊已對單一氣候模型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其成果很有意義。
「消耗臭氧的物質的確會導致氣候變暖,但氣候模型的複雜性很難確定該類化學物質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北極的氣候變暖。」霍蘭德表示。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氣候科學家蘇珊·斯特拉漢評價該研究「有趣且刺激」,但對其研究結論表示懷疑。她指出,如果研究人員能夠為模型放大提供一個合理的物理解釋,將會給出一個更有力的論據。。
不止一位氣候科學家表示,若該項研究結果可在多個氣候模型中複製,將對研究氯氟烴如何影響氣候變暖有重要意義。
1989年通過《蒙特婁議定書》以來,全球對氯氟烴等物質的關注度一直在下降,此類物質正逐漸淡出新的議定書。有研究者表示,儘管北極氣候變暖由多種因素導致,但這項研究的確提供了一個可能:若消耗臭氧的化合物濃度在大氣層中降低,北極的氣候變暖和海冰融化現象或能得到緩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9-0677-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