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消耗物質讓北極迅速升溫—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長期以來,北極氣候變暖速度一直是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甚至更多,其海冰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縮減。一項1月2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顯示,臭氧層的消耗可能是導致北極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 

據《自然》雜誌報導,先前研究表明,與二氧化碳相比,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更易導致氣候變暖。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這類物質如何影響南半球的氣候變化——它們在那裡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氣候科學家馬克·英格蘭及合作者梳理了1944年至2005年的觀測數據,模擬對比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和沒有大量氯氟烴存在的大氣變化。 

他們發現,在沒有氯氟烴等物質的情況下,北極平均升溫了0.82攝氏度。而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化合物被納入模型時,平均升溫幅度變成了1.59攝氏度。 

有無氯氟烴對海冰面積的影響也很大。通過設定固定的氯氟烴濃度,同時改變臭氧層厚度並進行模擬計算,研究者可將氣候變暖直接歸因為此類化學物質。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科學家馬裡卡·霍蘭德評價此項研究時稱,該研究團隊已對單一氣候模型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其成果很有意義。 

「消耗臭氧的物質的確會導致氣候變暖,但氣候模型的複雜性很難確定該類化學物質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北極的氣候變暖。」霍蘭德表示。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氣候科學家蘇珊·斯特拉漢評價該研究「有趣且刺激」,但對其研究結論表示懷疑。她指出,如果研究人員能夠為模型放大提供一個合理的物理解釋,將會給出一個更有力的論據。。 

不止一位氣候科學家表示,若該項研究結果可在多個氣候模型中複製,將對研究氯氟烴如何影響氣候變暖有重要意義。 

1989年通過《蒙特婁議定書》以來,全球對氯氟烴等物質的關注度一直在下降,此類物質正逐漸淡出新的議定書。有研究者表示,儘管北極氣候變暖由多種因素導致,但這項研究的確提供了一個可能:若消耗臭氧的化合物濃度在大氣層中降低,北極的氣候變暖和海冰融化現象或能得到緩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9-0677-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專家:北極臭氧在減少但未出現「臭氧空洞」
    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充分條件;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低溫(低於-78℃),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平流層低溫(溫度低於-78℃)條件下形成的冰晶雲或液態硫酸氣溶膠表面吸附了大氣汙染物質,才能在太陽光照耀下,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在南極春季形成臭氧洞。
  • 北極突然出現臭氧層空洞
    2020年真是個多事之秋,我們正欣喜於南極的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減小,聯合國報告說,我們甚至能在有生之年內看到這個空洞的消失,但突然間,我們在北極發現了一個新的臭氧層空洞。(尤其是極地渦旋)在北極驅動生成了一個新的臭氧層空洞。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ODS)的消費,提前兩年半履行《蒙特婁議定書》。」國家環保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說。    《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對全球環保有重大意義的協定。自從這個呼籲保護臭氧層、淘汰ODS的議定書問世以來,20年裡已有188個國家先後籤署。
  • 什麼是消耗臭氧層物質(ODS)
    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工業上大量生產和使用的全氯氟烴、全溴氟烴等物質被釋放並上升到平流層時,收到強烈的太陽紫外線UV-C的照射,分解出C1.自由基和Br.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對臭氧分子有幾大的破壞力,人們把這些破壞大氣臭氧層的物質稱為:「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簡稱
  • 北極上空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別慌!只因天太冷!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今年以來,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這可能是北極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空洞。關於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全世界各國科學家普遍接受的解釋是,臭氧洞是由臭氧消耗物質在南極特殊的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在每年南半球形成寒冷的渦旋,氣象學家稱之為極渦。極渦的形成將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與外界空氣隔絕,使得赤道地區的臭氧無法與南極上空的空氣混合。同時,由於極渦內空氣的溫度可降至-80℃以下,在平流層中形成了特殊的雲,即極地平流層雲。
  • 國務院公布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消耗臭氧層物質,是指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並列入《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的化學品。  《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調整和公布。  第三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銷售、使用和進出口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前款所稱生產,是指製造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活動。
  • 北極上空驚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是格陵蘭島的3倍
    原文作者:Alexandra Witze 在低溫和強烈極地渦旋的作用下,化學物質正在破壞北極上空具有保護性的臭氧層。 南極臭氧層空洞每年都會形成,因為南極冬天氣溫常會發生驟降,使高空形成雲層。這些條件在北極較為罕見,北極的氣溫更為多變,通常不易引起臭氧消耗,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大氣科學家Jens-Uwe Groo 說。 但是今年,強大的西風在北極周圍將冷空氣困在一個「極地渦旋」內。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1985年3月22日,28個國家通過並籤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正式開始了關於臭氧層的保護。在此基礎上,為了儘可能消減消耗臭氧物質,1987年9月16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蒙特婁議定書》)通過。
  • 北極上空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別慌!只因天太冷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今年以來,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這可能是北極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空洞。關於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全世界各國科學家普遍接受的解釋是,臭氧洞是由臭氧消耗物質在南極特殊的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在每年南半球形成寒冷的渦旋,氣象學家稱之為極渦。極渦的形成將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與外界空氣隔絕,使得赤道地區的臭氧無法與南極上空的空氣混合。
  • 2020年春季超強北極臭氧洞
    今年春季北極上空的臭氧洞規模達到100多萬平方公裡,成為史上最大的北極臭氧洞。這次臭氧洞的產生和新冠疫情無關,主要是源自平流層極區異常強大的極渦,極渦隔絕了南北熱量和空氣交換,在極區低溫環境裡形成臭氧洞,隨著春末極渦的分裂,臭氧洞也隨之消失。
  • 人類透支地球:北極上空出現巨大臭氧層空洞
    人類透支 地球:北極上空出現巨大臭氧層空洞 北極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可能是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洞——大小與更加為人熟知的每年都會形成的南極臭氧層空洞相當。 南極臭氧層空洞每年都會形成,因為南極冬天氣溫常會發生驟降,使高空形成雲層。這些條件在北極較為罕見,北極的氣溫更為多變,通常不易引起臭氧消耗,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大氣科學家Jens-Uwe Grooß說。 但是今年,強大的西風在北極周圍將冷空氣困在一個「極地渦旋」內。
  • 消耗臭氧層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
    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稱氟裡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s)。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 北極出現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 低溫和極地渦旋破壞北極臭氧層
    破壞臭氧物質的釋放和觸發  自上世紀80 年代南極臭氧洞發現以來,每年春季南極地區都會出現臭氧洞,而北極極少出現。這是因為北半球地形變化尺度大,且風場是經向的(沿著經度線移動),因此,赤道與極地的空氣混合較好,這導致北極冬季氣溫總體上比南極高10℃左右。
  • 北極臭氧驚現巨大空洞,美國大使館緊急警告!網友:到底誰搞的?
    就連美國駐華大使館近日都發布警告稱,今年北極的臭氧消耗達到創紀錄水平:臭氧層是保護地球上生命免受紫外線輻射有害影響的屏障。今年春季,北極大部分地區臭氧層消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這是誰幹的」「2020地球全面危機?」
  • 消耗臭氧層物質執法監管難在哪?
    聯合國於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向全球各國開放籤署《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其中主要被用於製冷和泡沫生產的三氯氟甲烷(CFC-11,俗稱「氟利昂」)被列為全球禁用化學品。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執法專項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CFC-11等禁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其中有三方面問題需引起重視。一是市場需求量大,禁用難。
  • 北極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面積達格林蘭島三倍
    臭氧層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氣體層次,能夠吸收大部分由太陽釋放的有害紫外線;因雲量的季節性變化,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中每年都會形成空洞。但是,北極地區的臭氧層空洞較為罕見。研究人員說道,上次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層空洞的時候還是2011年,比本次出現的空洞小得多。
  • 對消耗臭氧層物質說「不」 重慶環保宣傳活動進企業進社區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華龍網發消耗臭氧層物質有哪些?如何參與到保護臭氧層行動中來?在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針對園區內涉及ODS排放和重點化工企業,開展了臭氧層保護知識和ODS管理知識講座。「什麼是臭氧層?」「臭氧層到底臭不臭?」「臭氧層為什麼被稱為『地球的保護傘』?」
  • 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它是如何形成的?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它可以與每年在南極南半球形成的臭氧空洞相媲美。專家表示:這可能與寒冷的氣溫和強烈的極地渦流使得北方的臭氧層受到化學物質的侵蝕有關。目前,破紀錄的低臭氧水平覆蓋了整個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面積的三倍。不過好消息是,目前這個洞還不會威脅到人們的健康,但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有可能會再次破裂。 而這種非同尋常的大氣現象,註定會將被載入史冊。
  •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就像它第一次形成一樣突然,打破了紀錄。臭氧孔已經痊癒了。自今年春天初首次開放以來,北極上空最大的臭氧空洞現已關閉。儘管冠狀病毒封鎖導致大幅度減少由於空氣汙染研究人員說,這次大流行很可能不是臭氧層空洞關閉的原因。「實際上,COVID 19和相關的鎖定可能與此無關,「這是由一個異常強大且持續時間長的極渦驅動的,與空氣品質的變化無關。」現在強烈的極地渦旋已經結束,臭氧空洞已經關閉。預計明年不會出現同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