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臭氧層是什麼又有什麼用?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10至50千米的大氣層中,位於平流層中靠下層部分,是地球的保護層之一,它能有效阻擋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的,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稱之為「臭氧空洞」。為何南極臭氧空洞頻發而北極則罕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頻發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冬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一個深厚的極地渦旋。受大氣波動影響,南極的極地渦旋比北極更強,持續時間更長;其次,南極通常擁有比北極更低的環境溫度。
楊洋表示:「這種情況在北極很少見,北極的溫度沒有南極那麼低,不易形成極地平流層雲,通常情況下不會導致大面積的臭氧損耗。」楊洋說,北極地區除2011年經歷過臭氧消耗,近些年比較正常,然而今年出現了較強冷空氣,加上強勁的西風環繞,將冷空氣困在極地渦旋當中,才誘發了類似南極的臭氧空洞事件。
臭氧減少對人類和其它生物有何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線就增加2%,人類會面臨皮膚癌、白內障、免疫系統缺陷和發育停滯等疾病的威脅。同時,紫外線輻射的增強還會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殺死某些魚類和海洋生物。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的時候,人類曾一度以為,地球生物可能將因此而毀滅。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類活動產生的含氯化合物,也是南極臭氧空洞出現的重要原因。為此,1987年9月,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持,各國籤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約定必須分階段削減含氟氯烴的產量和消耗,最大限度減小人類社會活動對臭氧層的破壞。在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南極臭氧空洞已經呈逐漸縮小的趨勢。
北極臭氧空洞會不會影響地球生態?
「目前還不會對自然界造成太大影響。」楊洋表示,「這個空洞接下來偏移到較低緯度地區的概率很小,即便有所偏移,人們也可以通過塗抹防曬霜達到防護效果。正常情況下,隨著太陽慢慢升高,極地渦旋破裂,臭氧層很快就可以恢復到往常狀態。」《自然》雜誌也指出,這個臭氧層空洞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內自然恢復,不會威脅人類健康。
雖然此次北極臭氧空洞值得關注,但科學家更相信這是一種罕見的自然現象,並非地球生態危機。
(編輯: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