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北極臭氧在減少但未出現「臭氧空洞」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今年春季,北極地區出現臭氧低值區,臭氧損耗創下歷史新高,一時間「首個臭氧空洞已經形成」、「北極上空疑現臭氧洞,面積大如美國大陸」、「皮膚癌風險或將提升」等報導鋪天蓋地,眾說紛紜。

  北極真的出現臭氧空洞了嗎?北極地區出現臭氧低值區的原因有哪些?會不會給我們北半球的居民帶來不良影響?我們請多年從事極地氣象研究、曾5次赴南北極科學考察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陸龍驊研究員為我們解讀。

  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遼寧日報:全球臭氧減少,與全球變暖一樣,是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什麼人們那麼關心臭氧的變化呢?

  陸龍驊:要了解這個問題,就應該先從臭氧說起。和氧氣不同,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一種痕量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在標準情況下,如果把大氣中的臭氧收集起來,全球平均累積厚度僅為3毫米左右,即只相當於兩個5分硬幣的厚度。臭氧總量通常用多布森單位(DU)來度量,1個多布森單位指的是,標準狀況下臭氧累積厚度為0.01毫米,3毫米就是300DU。臭氧能大量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遼寧日報:這區區的3毫米就能夠保護我們人類了嗎?

  陸龍驊:可別小看這3毫米,極端地講,若沒有臭氧層,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會在對生物有致命殺傷的太陽紫外線面前毫無遮攔,其結果將是地球生靈的滅絕。

  遼寧日報:大氣中臭氧的減少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陸龍驊: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層中,全球臭氧層減薄的危害,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臭氧每減少1%,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2%-4%,白內障患者將增加0.3%-0.6%。二是破壞地球生態平衡,臭氧層的減薄也會使動物產生白內障,野生動物沒有自我保護能力且又常在野外,視力不僅易於喪失,而且喪失的結果意味著喪失生存能力;強烈的紫外線還會使農作物和植物受到損害,使浮遊生物,魚苗、蝦、蟹幼體和貝類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生物滅絕,進而影響全球生態平衡。三是通過光化學煙霧惡化近地面大氣環境。高層大氣中臭氧層減薄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強,增強的紫外線使城市中汽車尾氣的氮氧化物分解,形成以臭氧為主要成分的光化學煙霧。美國環保局估計,如高空臭氧層耗減25%,城市光化學煙霧頻率將增加30%。

  在接近地面的對流層中,臭氧的含量不多,尤其是在近地面,臭氧是一種對生態系統有害的汙染物。這就是說,在高空的平流層中,臭氧是「好」的;而在近地面的對流層中,臭氧是「壞」的。

  遼寧日報:最近,中國「風雲三號」衛星傳來了最新的監測結果,它所攜帶的臭氧總量監測儀在北極上空監測到了一個明顯的臭氧低值區,在該低值區內臭氧總量是正常情況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說到臭氧減少,一般提到的都是南極,今年北極的臭氧減少情況如何?

  陸龍驊: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是下降的,尤其是在南極地區下降最明顯。

  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臭氧也是減少的,但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像南極那樣的「臭氧洞」。

  今年3月份,北極大氣臭氧總量接近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值。往年春季,北極地區經常是臭氧總量為400—500DU的高值區,而今年由於平流層極地渦旋溫度偏低,在北極出現了虧損40%的異常低值中心,北極地區的地基大氣臭氧觀測站,美國、歐洲和我國的氣象衛星都觀測到了這一現象。 3月15日—19日北極大氣臭氧虧損範圍最大,北極80°N以北地區的大氣臭氧總量都在300DU以下;3月20日後臭氧低值區向格陵蘭和東西伯利亞伸展;從3月初以來,北極臭氧低值區中的大氣臭氧總量大多在 250DU以上,只有3月7日、3月20日、3月21日、3月25日,短暫出現過225—250DU的區域。

  今春北極的臭氧低值區還不能稱為「北極臭氧洞」

  遼寧日報:我看到一些報導認為北極此次觀測到的臭氧低值區就是臭氧洞,我們一般以什麼標準來判斷大氣中是否出現臭氧空洞?

  陸龍驊:雖然此前國內外都有媒體報導「北極首現臭氧洞」,但我認為媒體的這種報導並不確切,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臭氧低值區都能稱為臭氧洞。以南極春季出現的臭氧洞為例,「南極臭氧洞」至少有三個特點:數值低(220DU以下)、範圍大(低值區的面積以百萬平方公裡來度量)、持續時間長(能持續2-4個月)。

  雖然今年3月份北極大氣臭氧總量接近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值,北極地區的大氣臭氧只有當地多年平均值的40%,但從3月6日到3月30日,北極臭氧低值區的大氣臭氧總量大多在250DU以上,並未低於220DU,尚不符合「臭氧洞」數值低的特點,更沒有出現大範圍和持續時間長的低於220DU的低值區。目前北極平流層的溫度已經升高,極渦減弱,北極地區大氣臭氧的減少過程已終止。

  因此,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來講,不能說「北極首個臭氧洞已經形成」,迄今為止,在北極還並未出現過臭氧洞。

  遼寧日報:北半球汙染更為嚴重,為什麼北極沒有形成臭氧空洞,而南極就出現了?

  陸龍驊:春季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有一個充分條件,還有一個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充分條件;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低溫(低於-78℃),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平流層低溫(溫度低於-78℃)條件下形成的冰晶雲或液態硫酸氣溶膠表面吸附了大氣汙染物質,才能在太陽光照耀下,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在南極春季形成臭氧洞。

  北極更加接近人類活動的地區,北極大氣中汙染物的濃度也比較高,但是它不滿足形成臭氧洞的必要條件。南極地區是一塊由海洋包圍的冰雪大陸,而北極卻是一片由大陸包圍的冰雪海洋。海陸分布的差異,對氣候和大氣環流產生了很大影響。例如,全球最低氣溫出現在南極地區,南極的最低氣溫至少比北極低20℃;在平流層極地渦旋中,南極的溫度也低於北極。雖然北極冬季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溫度也能低於-78℃,但在極夜過後的春季,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溫度大多在-78℃以上,在春季北極平流層中,很難滿足形成冰晶雲的低溫條件。這就是說,北極春季沒有臭氧洞,與北極春季平流層溫度高於南極春季、平流層冰晶雲等很少出現有關。

  氟利昂等對臭氧層的破壞影響可維持幾十年至百年

  遼寧日報:早些年,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造成大氣中臭氧的減少。

  陸龍驊: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是臭氧層減少的直接原因。大氣中存有人類活動,諸如製造電冰箱和空調器等排放的氟利昂、溴化烴等含氯和溴的消耗臭氧層物質,這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充分條件。

  遼寧日報:經過這麼多年的治理,為什麼北極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陸龍驊:此次北極驚現臭氧低值區,雖未達到「洞」的標準,但還是有些讓人揪心:北極臭氧耗損嚴重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人類的努力收效甚微。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臭氧洞的出現,有一個充分條件,還有一個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根據研究發現,大氣中汙染物質的濃度,包括氟利昂的濃度,在南極地區也好,在北極地區也好,增長的速度在減慢,目前基本上處於平穩狀態,並慢慢開始下降。但我們必須還要考慮到一點:環境破壞後,恢復起來總是很難。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排放到大氣中後,在大氣中壽命都很長。即使目前人們不再向大氣排放這類汙染物,其對臭氧的破壞影響仍可以維持幾十年至100年。在目前大氣環境被破壞的情況下,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大量消耗臭氧的充分條件總是滿足的,關鍵在於能否出現形成平流層冰晶雲的低溫條件。南極春季,能滿足出現臭氧洞的必要條件,因此春季南極臭氧洞仍將出現;在北極很難滿足出現臭氧洞的必要條件,只是當春季平流層溫度異常偏低時,仍有可能在春季出現臭氧低值區。南北極大氣臭氧虧損的程度將隨大氣環流,特別是極地渦旋的狀況而發生變化。

  遼寧日報:人類多數居住在北半球,北極臭氧的減少對於人類的影響應該超過南極吧?

  陸龍驊:南極地區除考察隊員外,沒有常住居民;人類多數居住在北半球,人們對北極臭氧減少的擔憂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此關注是應該的,而恐懼則沒有必要。即使是今年3月份,北極大氣臭氧總量接近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值、北極地區的大氣臭氧只有當地多年平均值的40%。但在低值區內,並沒有出現低於220DU的區域,低值區的大部分地區,臭氧總量大多在300DU左右,也就是說,與大氣臭氧的全球平均值相當。 2011年3月北京地區上空的大氣臭氧總量大致為375DU,我國大部分地區也大多在350DU以上,到達地面的紫外輻射也是正常的,不必驚慌。

  專家檔案

  陸龍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南北極考察、極地氣象與全球變化、數學在天氣氣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研究。

  本報記者/張曉麗

相關焦點

  • 北極上空首次出現臭氧空洞 與南極相似(圖)
    根據美國宇航局出示的圖片顯示,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已經達到史上最少。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於10月2日發表的報告說,他們對今年春天觀測到的北極上空臭氧減少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最終確認這次北極臭氧減少幅度打破了觀測記錄,首次出現了類似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
  • 別擔心,北極出現臭氧空洞只是因為太冷了
    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它將被載入史冊。
  •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就像它第一次形成一樣突然,打破了紀錄。臭氧孔已經痊癒了。自今年春天初首次開放以來,北極上空最大的臭氧空洞現已關閉。科學家們在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Copernicus)觀測「前所未有」的空洞。宣布上周的結束。儘管冠狀病毒封鎖導致大幅度減少由於空氣汙染研究人員說,這次大流行很可能不是臭氧層空洞關閉的原因。「實際上,COVID 19和相關的鎖定可能與此無關,「這是由一個異常強大且持續時間長的極渦驅動的,與空氣品質的變化無關。」
  • 北極出現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時間:2020-04-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每次說到臭氧層的空洞,說得都是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而且不引人關注,但是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
  • 北極出現臭氧含量創歷史新低形成的罕見空洞,專家:罕見,但並非地球...
    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 50% 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 3 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它將被載入史冊。為什麼南極的臭氧空洞每年都會出現,但是北極很少出現臭氧空洞?
  • 載入史冊:北極首現大面積臭氧空洞
    臭氧層是大氣層中比較特殊的存在,它主要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減少陽光直射對生物的侵害。有證據表明,紫外線過量輻射是人類皮膚癌的主要誘因。據外媒報導,《自然》日前刊文指出,北極上空日前出現了該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甚至與南極空洞相當。德國大氣科學家Martin Dameris的觀點是,「這是首次出現真正的北極臭氧層空洞」,可載入史冊。
  • 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已經閉合
    據外媒CNET報導,今年早些時候在北極上空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出現了一個臭氧空洞。 歐盟委員會的哥白尼衛星計劃追蹤到了這一不尋常的現象。現在有證據表明,這個臭氧空洞可以「自行癒合」。最著名的臭氧洞是每年在南極地區發生的臭氧洞。北極地區的臭氧洞並不是完全沒有聽說過。2011年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雖然沒有那麼大。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將今年的北半球臭氧空洞描述為打破記錄的不尋常事件。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研究機構上周宣布了這一「癒合」事件,稱 「2020年北半球前所未有的臭氧空洞已經結束」。
  • 北極出現25年來最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 北極「淪陷」?北極出現648萬km罕見臭氧空洞層,原因非氟利昂
    根據《自然》雜誌2020年3月27日的報導,北極上方罕見地出現了一個臭氧空洞,該空洞面積高達648萬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兩個印度的面積大小。而不同於我們以往的認知,該空洞並非由我們熟知的「氟利昂」造成,而是另有原因。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是一種有腥味的淡藍色氣體。
  •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南極每年都會形成空洞 北極卻很罕見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南極每年都會形成空洞 北極卻很罕見 2020-04-15 09:53:51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美媒稱,科學家日前發現,北極上空出現面積相當於三個格陵蘭島的臭氧層空洞,可能是有記錄以來北極上空最大的一個。
  • 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它是如何形成的?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生活特別閱讀: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空洞是怎麼形成的?近日,氣象學家們發現,地球的北極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空洞,這可能是北極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個。
  • 北極突然出現臭氧層空洞
    2020年真是個多事之秋,我們正欣喜於南極的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減小,聯合國報告說,我們甚至能在有生之年內看到這個空洞的消失,但突然間,我們在北極發現了一個新的臭氧層空洞。北極臭氧空洞最近這些年,人類為了臭氧層空洞的修復做了很多的工作,南極那邊的氣候也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是天氣
  • 好消息,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空洞終於消失了!
    據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北極上空隱約出現近一個月後,北極上空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臭氧空洞終於消失。臭氧層是地球大氣層中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的一部分。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氣體,處於平流層中,一層薄薄的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發出的一部分紫外線。 紫外線會通過使DNA突變來破壞活細胞,並且還會導致賦予細胞結構的蛋白質分解和行為異常。
  • 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空洞關閉了!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嗎?
    據消息稱,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洞終於關閉了!這一消息來得有點突然,這個持續了一個月的臭氧空洞,仿佛曇花一現,剎那間消失,仿佛未曾來過。一個月前,北極突然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空洞,這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說到臭氧空洞,就不得不聊到臭氧。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
  • 美媒:史上最大北極臭氧空洞終於閉合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新媒體專電 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在北極地區上空停留了近一個月的臭氧空洞終於閉合了,這是有史以來人類在北極上方探測到的最大臭氧空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27日報導,CAMS的研究人員4月23日在社交媒體上說:「史無前例的2020年北半球臭氧空洞已閉合。」臭氧層——即地球大氣層中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的部分——中的這個空洞最早於3月底在北極地區上空出現,當時異常的氣流狀況使寒冷的空氣連續數周聚集在北極點上空。
  • 北極上空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別慌!只因天太冷!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今年以來,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這可能是北極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空洞。南極臭氧層空洞或許已經司空見慣,但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就比較罕見了。為什麼相較北極來說,南極更易出現臭氧空洞?南極臭氧空洞每年都會形成,因為冬季該地區的溫度通常會驟降,從而形成高空雲層。「這些條件在北極地區很罕見,那裡溫度變化更大,通常不會導致臭氧層的損耗。」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大氣科學家Jens-Uwe Groo說。
  • 北極上空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別慌!只因天太冷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今年以來,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這可能是北極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空洞。南極臭氧層空洞或許已經司空見慣,但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就比較罕見了。為什麼相較北極來說,南極更易出現臭氧空洞?南極臭氧空洞每年都會形成,因為冬季該地區的溫度通常會驟降,從而形成高空雲層。「這些條件在北極地區很罕見,那裡溫度變化更大,通常不會導致臭氧層的損耗。」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