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和極地渦旋破壞北極臭氧層

2020-11-27 中國氣象局

  事件:

  4 月初,歐洲空間局(ESA)稱,北極上空出現了 25 年來最大面積的臭氧層空洞。

  《自然》雜誌稱 2020 年北極上空臭氧含量創下歷史新低,將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載入史冊。隨著氣溫逐漸升高,4 月中下旬,北極臭氧空洞恢復。

  本期嘉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洋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陸龍驊

  採訪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本期觀點:

  今年北極的臭氧空洞由超強極地渦旋造成,其作用產生的極地平流層雲中的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氯原子等物質損壞臭氧層

  臭氧層破壞不能忽視人為因素的作用,需要全球行動減少人為破壞來保護臭氧層

  低溫是破壞臭氧層的催化劑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10 千米至50 千米的大氣層中,可有效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也被稱為地球保護層。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就稱之為臭氧洞。陸龍驊進一步解釋,臭氧洞是有嚴格科學定義的,至少應具備臭氧低值在220DU 以下、臭氧低值區範圍超過百萬平方千米、臭氧低值區持續時間長(2~4個月)等條件。

  以南極為例,冬季(8 月~10 月)由於沒有熱能或熱能很弱,氣溫穩定下降,上層大氣變冷。此時,被稱為極地渦旋的環極氣流將南極大陸上空的冷氣團圍住形成渦旋,這個渦旋就像一個「絕緣體」可隔絕內部空氣與外部大氣。

  楊洋解釋,當渦旋內氣溫下降到-80℃時,內部形成極地平流層雲,平時不算活躍的氯原子在極地平流層雲晶體表面發生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出活性形式的氯原子,加上可見光和紫外光的推波助瀾,分解出破壞臭氧的游離態氯原子,從而使該區域臭氧遭受到大幅度破壞而形成臭氧洞。同理,含溴化合物也在低溫的催化下破壞臭氧層。

  臭氧層破壞需要有極地平流雲的形成和非均相化學反應兩個條件。也就是說,大氣環流對臭氧洞的影響是動力性的,極地渦旋為南北極春季臭氧洞的形成提供了封閉的動力環境。首先極地渦旋要隔絕內外溫度,使其內部氣溫保持在-80℃以下;其次就是極地平流層雲上發生的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出活性氯原子從而破壞臭氧層。此外,人類活動釋放氟利昂、甲基溴等物質也是臭氧層破壞的一個因素,引起了國際範圍的關注和行動。

  破壞臭氧物質的釋放和觸發

  自上世紀80 年代南極臭氧洞發現以來,每年春季南極地區都會出現臭氧洞,而北極極少出現。這是因為北半球地形變化尺度大,且風場是經向的(沿著經度線移動),因此,赤道與極地的空氣混合較好,這導致北極冬季氣溫總體上比南極高10℃左右。

  實際上,在正常情況下,北極圈內溫度通常高於-80℃,不易形成極地平流層雲。另外,北極的「高溫」也容易破壞極地渦旋,較難催化出破壞臭氧層的活性氯原子。所以,北極的臭氧損耗雖然也比較嚴重,但還沒有達到「臭氧洞」的程度。

  觀測數據也可以佐證,春季北極臭氧總量多維持在400DU~500DU 的高值區,只有1997 年、2011 年和2020 年情況特殊,由於春季平流層極地渦旋中溫度異常偏低,出現了北極地區大氣臭氧總量的異常低值。北極臭氧損耗多發生在冬春季(12 月至次年2 月)溫度較低的時間,其他季節不會出現臭氧空洞。

  北極臭氧損耗持續時間也取決於溫度回暖的時間,一般冬季的中期北極就開始變暖,臭氧層逐漸恢復。但是2020年北極氣溫偏低,極地渦旋極強,導致這次北極臭氧空洞持續時間較往年偏長,直至4 月下旬才恢復。

  北極臭氧損耗的現象沒有南極嚴重,原因在於這兩個極地大氣環流型不同,平流層的氣候不同。北半球地形大尺度變化,陸地、海洋溫差大,經向風場使赤道與北極的空氣混合較好,富含臭氧的空氣從赤道向極地輸送。因此,北極的極地渦旋不像南極那樣與外部空氣隔絕。南極則正相反,溫度低,與赤道的空氣混合弱,很難得到赤道富含臭氧空氣的補給。

  雖然冷空氣是北極臭氧損耗形成的重要推手,但是,卻不是直接「元兇」,它只是一劑極地平流層雲形成的催化劑,而極地平流層雲上發生的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出的氯原子才是直接造成臭氧消耗的「殺手」。

  減少人為破壞仍有必要

  臭氧空洞形成需要氣象因素和化學反應,因此,衡量平流層臭氧的變化需要綜合考慮。另外,極地渦旋和冷空氣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地球內部震蕩過程,其冷暖切換隨著震蕩而隨機變化,這是人類很難把握的自然因素。

  但是,人為破壞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陸龍驊表示,人類活動排放含氯和溴汙染物也是極地臭氧損耗和臭氧洞形成的條件之一;在目前大氣環境情況下,南極臭氧洞的變化和北極臭氧洞是否出現,取決於南、北極春季平流層極渦及其氣溫變化。1989 年,蒙特婁議定書生效之後,在全球行動下,南極臭氧層逐漸恢復,2019年,南極臭氧洞為自蒙特婁議定書籤訂之後最小的一年。

  從化學物種上來說,當蒙特婁議定書中受控的氟利昂和哈龍相繼淘汰後,甲基溴就成為比較重要的消耗臭氧物質,這種物質一部分來自於人為排放,例如農業和生物質燃燒,一部分來自於自然源。目前,全球正在從觀測角度找到部分不確定排放源,同時也在積極淘汰臭氧層破壞物質。

  楊洋表示,儘管目前科學界尚無明確證據表明氣候變暖對其產生的影響,但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增多、強度更強,這或許也是導致極地臭氧層遭到破壞的因素之一。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5月13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極地渦旋減弱 北極有史以來最大臭氧層空洞自行閉合
    【環球網科技報導】據外媒報導,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洞已經自行閉合。據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北極上空隱約出現近一個月後,北極上空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臭氧空洞終於關閉。臭氧層是地球大氣層中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的一部分,今年3月下旬,當異常的風況連續幾周將北極上空的冷空氣困住時,臭氧層的空洞首次在北極上空打開。
  • 北極最大臭氧層空洞「癒合」 與極地渦旋氣候有關
    4月28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今年春天在北極上空形成並最終成長為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臭氧空洞已經閉合。  3月以來,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一直不平靜。
  • 春季平流層極渦的持續低溫是北極臭氧洞形成的關鍵因素
    從臭氧洞形成的機理來看是正常的,並不使氣象學界感到意外。大家知道,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和溴化物等含氯和含溴汙染物質是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元兇」,那麼,為什麼南極春季每年都出現臭氧洞,而北極直到今年才首次出現臭氧洞呢?實際上,今年北極出現臭氧洞的關鍵因素是春季平流層極渦及其低溫狀況。
  • 專家:北極臭氧在減少但未出現「臭氧空洞」
    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臭氧也是減少的,但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像南極那樣的「臭氧洞」。  今年3月份,北極大氣臭氧總量接近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值。往年春季,北極地區經常是臭氧總量為400—500DU的高值區,而今年由於平流層極地渦旋溫度偏低,在北極出現了虧損40%的異常低值中心,北極地區的地基大氣臭氧觀測站,美國、歐洲和我國的氣象衛星都觀測到了這一現象。
  • 北極突然出現臭氧層空洞
    (尤其是極地渦旋)在北極驅動生成了一個新的臭氧層空洞。,同時天氣也起一部分作用,這是因為這些化學試劑,低溫和陽光之間的反應減少了我們急需的臭氧層。臭氧層有助於防止危險的紫外線進入地球表面,從而增加患皮膚癌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 北極最大臭氧層空洞「癒合」
    【新華社微特稿】歐洲研究人員報告,北極上空一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閉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7日報導,歐盟資助的氣象研究機構「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研究人員上周報告這個好消息。研究人員解釋,臭氧層空洞形成與低溫和極地渦旋等氣候條件相關,與空氣品質無關。今年3月,受低溫天氣和強烈極地渦旋影響,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面積之大相當於3個格陵蘭島,是有記錄以來北極出現的最大臭氧層空洞。研究人員說,這股極地渦旋上周「裂開」,創造富含臭氧空氣重回極地的有利條件。
  • 別擔心,北極出現臭氧空洞只是因為太冷了
    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它將被載入史冊。
  • 北極最大臭氧層空洞神奇「癒合」!原因是……
    這次北極臭氧層空洞「癒合」,CMAS在推特是這麼說的:這主要是受到「異常強且壽命長」的極地渦旋驅動。CAMS推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消息,極地渦旋被描述為圍繞地球兩極的大面積低壓和冷空氣。它們通常在夏季減弱,在冬季增強。它是「一直存在的」。
  • 北極出現臭氧含量創歷史新低形成的罕見空洞,專家:罕見,但並非地球...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 10 — 50 千米的大氣層中,是地球的一個保護層,它能有效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對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進行保護。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
  • 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是工業汙染物導致的嗎?
    這主要是因為,南極有著更為強大的極地渦旋,南極的平均氣溫也比北極要低,這種低溫會使得南極平流層的溫度降到更低,低至零下八十度,這為形成極地平流層雲創造了條件。極地平流層雲是一種完全由冰晶體粒子形成的雲,這種云為損耗臭氧提供了先決條件,加速了臭氧的消耗,正是因為此,南極才會每年都有臭氧層空洞。
  • 北極臭氧驚現巨大空洞,美國大使館緊急警告!網友:到底誰搞的?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報告說,今年3月,北極地區上方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北極平流層的臭氧水平達到了3月份的歷史最低點,對衛星觀測的分析表明,臭氧水平在3月12日達到最低點,為205個多布森單位,相比之下,北極地區3月份的最低臭氧值通常約為240個多布森單位。
  • 2020年,我們的臭氧層到底怎麼樣了?
    對於生態系統而言,過量UV-B輻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臭氧層能吸收一部分UV-B和全部的UV-C。臭氧層就相當於在地球外面塗的一層「防曬霜「,可別小看這層「防曬霜」,它與生命的進化都息息相關。原因就在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化學條件。首先是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儲備。人類活動產生的消耗臭氧層物質會隨著大氣運動進行長距離遷移,飄著飄著就佔據了整個平流層。其次是低溫。
  • 北極上方有史以來最大臭氧洞終於關閉
    一分為二給北極地區帶來了相對的熱浪,溫度比一年中這個時候的正常水平高出20ºC。據英國《衛報》報導,今年3月下旬,由歐盟資助的哥白尼ECMWF構發現了在北極上空的罕見孔洞形成跡象,當時,從太空和地面都可追蹤到這個至今最大的破洞。眾所周知臭氧層使地球免受大多數太陽紫外線的傷害,那是導致皮膚癌的主要原因。
  • 北極出現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10至50千米的大氣層中,位於平流層中靠下層部分,是地球的保護層之一,它能有效阻擋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的,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
  • 北極臭氧層巨洞倆月就自行閉合,為何南極臭氧層空洞卻存在幾十年
    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更多關注了這個臭氧層空洞的變化,其研究人員報導,今年3月下旬,極地渦旋強度很高,當異常的風況連續幾周將北極上空的冷空氣困住時,臭氧層的空洞首次在北極上空打開。所以它與地球變暖和大氣質量的狀況沒什麼關係。
  • 臭氧洞為什麼只在南極有?
    為製造冰箱和空調器等,人類發明和使用了氟利昂和溴化烴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正是這類汙染物質最終導致了臭氧層的破壞,在南極地區的實地考察研究也找到了氯氟烴等物質消耗臭氧層的確鑿證據。形成臭氧洞需要滿足 2 個條件: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人為因素),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較長時間的低溫(自然因素),則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又一必要條件。
  • 北極上空驚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是格陵蘭島的3倍
    原文作者:Alexandra Witze 在低溫和強烈極地渦旋的作用下,化學物質正在破壞北極上空具有保護性的臭氧層。 臭氧洞的形成 臭氧一般在平流層形成一層保護層,距地面約10-50千米,能夠阻擋太陽紫外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但是每年冬天,寒冷的氣溫使南極高空形成雲層,一些化學物質,包括來自製冷劑和其他工業來源的氯和溴,在這些雲層表面引起反應,侵蝕了臭氧層。
  • 臭氧層是怎麼被破壞的
    美國科學家莫裡納和羅蘭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稱氟裡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實,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麼,氟裡昂和哈龍是怎樣進入平流層,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呢?
  •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
    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臭氧空洞現已關閉。就像它第一次形成一樣突然,打破了紀錄。臭氧孔已經痊癒了。自今年春天初首次開放以來,北極上空最大的臭氧空洞現已關閉。儘管冠狀病毒封鎖導致大幅度減少由於空氣汙染研究人員說,這次大流行很可能不是臭氧層空洞關閉的原因。「實際上,COVID 19和相關的鎖定可能與此無關,「這是由一個異常強大且持續時間長的極渦驅動的,與空氣品質的變化無關。」現在強烈的極地渦旋已經結束,臭氧空洞已經關閉。預計明年不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 北極出現25年來最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10至50千米的大氣層中,位於平流層中靠下層部分,是地球的保護層之一,它能有效阻擋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的,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稱之為「臭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