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是怎麼被破壞的

2020-12-05 光明網

南極臭氧洞一經發現,立即引起了科學界及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如臭氧洞為什麼發生在南極地區?為什麼臭氧損耗的規模如此之大?為什麼每年的南極臭氧洞發生在春季?

美國科學家莫裡納和羅蘭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稱氟裡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實,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麼,氟裡昂和哈龍是怎樣進入平流層,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呢?

我們知道,就重量而言,人為釋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氣分子重,但這些化合物在對流層是化學惰性的,即使最活潑的大氣組分———自由基對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它們在對流層十分穩定,不能通過一般的大氣化學反應去除。經過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化合物會在全球範圍內的對流層分布均勻,然後主要在熱帶地區上空被大氣環流帶入到平流層,風又將它們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輸送,在平流層內均勻混合。

在平流層內,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發生解離,釋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態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它們對臭氧的破壞是以催化的方式進行的。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樣的過程破壞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劑。據估算,一個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壞104—105個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釋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對臭氧的破壞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間還存在協同作用,即二者同時存在時,破壞臭氧的能力要大於二者簡單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學反應並不能解釋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全部過程。深入的科學研究發現,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氣動力學過程參與的非均相催化反應過程。所謂非均相,是指大氣中除氣態組分外,還有固相和液相的組分。人們對大氣中存在雲、霧和降雨等早已司空見慣,但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對流層。平流層乾燥寒冷,空氣稀薄,較少出現對流層這些天氣現象。但在冬天,南極地區的溫度極低,可以達到零下80攝氏度,這樣極端的低溫造成兩種非常重要的過程,一是極地的空氣受冷下沉,形成一個強烈的西向環流,稱為「極地渦旋」。該渦旋的重要作用是使南極空氣與大氣的其餘部分隔離,從而使渦旋內部的大氣成為一個巨大的反應器。另外,儘管南極空氣十分乾燥,極低的溫度使該地區仍有成雲過程,雲滴的主要成分是三水合硝酸和冰晶,稱為極地平流層雲。

實際上,當CFC和Halon進入平流層後,通常是以化學惰性的形態而存在,並無原子態的活性氯和溴的釋放。南極的科學考察和實驗室的研究都證明,化學惰性的ClONO2和HCl在平流層雲表面會發生化學反應,結果造成Cl2和HOCl2組分的不斷積累。

Cl2和HOCl是在紫外線照射下極易光解的分子,但在冬天南極的紫外光極少,Cl2和HOCl的光解機會很小。當春天來臨時,陽光返回南極地區,太陽輻射中的紫外射線使Cl2和HOCl開始發生大量的光解,產生前述的均相催化過程所需的大量的原子氯,從而造成嚴重的臭氧損耗。氯原子的催化過程可以解釋所觀測到的南極臭氧破壞的約70%,另外,氯原子和溴原子的協同機制可以解釋大約20%。隨後更多的太陽光到達南極,南極地區的溫度上升,氣象條件發生變化,結果是南極渦旋逐漸消失,南極地區臭氧濃度極低的空氣傳輸到地球的其他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造成全球範圍的臭氧濃度下降。

北極也發生與南極同樣的空氣動力學和化學過程。研究發現,北極地區在每年的一月至二月生成北極渦旋,並發現有北極平流層雲的存在。在渦旋內氯基(C1O)佔氯總量的85%以上,同時測到與南極渦旋內濃度相當的溴基(BrO)的濃度。但由於北極不存在類似南極的冰川,加上氣象條件的差異,北極渦旋的溫度遠較南極高,而且北極平流層雲的量也比南極少得多,因此目前北極的臭氧層破壞還沒有達到出現又一個臭氧洞的程度。

因此,南極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氣化學、氣象學變化的非均相的複雜過程,但其產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為活動產生的氟裡昂和哈龍,曾經是一個謎團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學解釋。但是令人憂慮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長的大氣壽命,一旦進入大氣就很難去除,這意味著它們對臭氧層的破壞會持續一個漫長的過程,臭氧層正受到來自人類活動的巨大威脅。

相關焦點

  •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自從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以後,科學家們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臭氧層的破壞和臭氧空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以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的。
  • 臭氧層破壞的真正原因
    臭氧層對我們人類是有巨大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傷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並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臭氧分子是平流層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層在平流層的垂直分布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論臭氧層破壞與保護
    二、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關於臭氧層變化及破壞的原因,一般認為,太陽活動引起的太陽輻射強度變化,大氣運動引起的大氣溫度場和壓力場的變化以及與臭氧生成有關的化學成分的移動、輸送都將對臭氧的光化學平衡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化學反應物的引人,則將直接地參與反應而對臭氧濃度產生更大的影響。
  •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氯氟烴、四氯化碳、甲烷等物質,加速了臭氧層的破壞。      臭氧被破壞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
  • 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3太陽紫外線破壞氟利昂分子。當氟利昂釋放出來的氯原子遇到臭氧分子的時候,臭氧分子就會分裂開來。其中,一個氧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剩下的兩個氧原子組成常見的氧氣分子。新形成的氧氣分子不能像臭氧那樣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
  • 鍾南山:有助減少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鍾南山:有助減少破壞臭氧層信息時報訊(記者 熊佳焰 通訊員 韓文青)昨日,中國藥用吸入氣霧劑氟利昂淘汰行業計劃公眾宣傳項目啟動會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啟動會上,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院士表示,目前全球大約有7.5億病人在使用吸入氣霧劑,基數龐大,如果能去掉淘汰其中的氟利昂,對減少全球臭氧層的破壞和降低溫室效應將意義深遠。
  • 聯合國專家:氯氟烴替代物仍在破壞臭氧層
    聯合國4月11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為了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被使用的氯氟烴替代化學物質,仍會導致溫室效應,各國應採取措施控制這些替代化學物的使用。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署和氣象組織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發表的報告,由35個國家的145位專家用兩年時間撰寫而成。
  • 研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新氣體
    據參考消息3月12日報導【西班牙《世界報》3月10日報導】臭氧層的空洞沒有封閉,這令科學界為之擔憂。
  • 破壞臭氧層的真兇,你以為真的是氟利昂裡的氟?
    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它們叫氟利昂,然後也了解到它們會破壞臭氧層,造成臭氧層空洞,引發溫室效應。不過,你真的了解氟利昂嗎?氟利昂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人們對於製冷劑的一種統稱,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註冊,成為製冷劑商標。
  • 臭氧層破壞易致皮膚瘤 保護臭氧層保護我們自己
    臭氧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警告,如果臭氧層長期損耗將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容易引發皮膚癌等疾病。使用「無氟」產品、減少食物浪費都能夠為保護臭氧層做出貢獻。
  • 圖文:臭氧層破壞與其他全球性環境問題
    目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有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這些通稱為全球環境問題,並且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因為臭氧本身是一種溫室氣體,並且臭氧層損耗物質,如氟利昂、哈龍等,對於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貢獻,因此臭氧層損耗和全球氣候變化被間接的聯繫起來。
  • 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新華社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自然·地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又發現了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但其具體來源還不清楚。   來自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各地採集的氣體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新發現了3種氯氟烴類和1種氫氯氟烴類化合物。
  • 科學揭秘:臭氧層破壞後有哪些災難?
    臭氧層對我們人類是有巨大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傷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並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臭氧分子是平流層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層在平流層的垂直分布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究竟是什麼原因破壞了臭氧層呢?
    在大氣中含氯氟烴的量其實並不很大,大約只佔整個大氣的十億分之一,但是它的破壞力卻極強,1 千克氯氟烴竟能在大氣裡捕捉和消滅7 萬千克臭氧!此外氯氟烴異常穩定,可以懸浮在大氣中,存活長達一個世紀之久,不停地對臭氧層做著破壞之事。一個含氯氟烴的分子所增加的溫室效應,要比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強1 萬倍。
  • 科學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大氣中檢測到四種新的可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氣體,它們都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些新氣體包括三種氟氯烴(CFC)和一種氫氯氟烴(HCFC),其排放到空氣中的總量超過74,000噸。
  • 臭氧層破壞將給人類等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臭氧層保護地球免受來自太陽紫外線(UV-B)輻射的傷害。消耗臭氧物質使臭氧層變得稀薄,從而使更多的紫外線(UV-B)直達地球的表面。自從1980以來,在北緯25-60度上空的臭氧層已經變薄大約3-6%,地球表面平均增加大約4-7%的紫外線(UV-B)。在一些地區和每年的一定時間裡臭氧更稀薄。
  • 氫彈爆炸破壞了臭氧層,對地球等的影響會有多少的?影響甚大
    資料圖臭氧層是地球大氣層裡面較為特殊的氣層如果有氫彈在臭氧層中間引爆,而且把臭氧層給破壞掉了的話,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是氫彈自身爆炸後的危害。氫彈在爆炸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的物質,會在空氣裡面形成核塵埃,以及光輻射等一些不好避開的危害。以及還有第一時間就能感應到的氫彈爆炸之後產生的衝擊波。就說說當時美國對日本投放的原子彈的影響都留存到現如今,仍然是無法正常的適合重新居住。
  • 消耗臭氧層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
    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這些破壞臭氧層的含氯含溴化合物都被稱作ODS(英文OzoneDepletingSubstance的縮寫,意為消耗臭氧層的物質)。
  • 臭氧層破壞者難逃厄運 科學家發現破壞碳—氟鍵新技術
    臭氧層破壞者難逃厄運
  • 有破壞臭氧層效應 中國開始淘汰甲基溴殺蟲劑
    該修正案將甲基溴列為破壞臭氧層的受控物質。根據該修正案,中國作為按該議定書第五條行事的締約國,在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八年甲基溴生產和消費平均值基礎上,二00五年一月一日,將甲基溴的生產和消費減少百分之二十,並於二0一五年一月一日起完全淘汰除必要用途之外的甲基溴的生產和消費。為了履行該修正案,中國淘汰甲基溴國家行動計劃草案已編制完成並將提交於今年十二月召開的蒙特婁多邊基金第四十一次執委會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