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破壞者難逃厄運 科學家發現破壞碳—氟鍵新技術

2020-11-28 科學網
臭氧層破壞者難逃厄運 科學家發現破壞碳—氟鍵新技術

 

在氣候變化的戰爭中,人們剛剛得到了一件新的化學武器:一種破壞化合物中碳—氟鍵的方法。日前,國外媒體披露了這一消息,由於碳—氟鍵在汙染大氣環境的許多工業氣體中廣泛存在,所以這項新技術有望破解頑固的氟汙染。

 

由碳、氟和氯組成的化合物,稱為氟利昂(CFCs),又稱為氟氯烴,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氟利昂作為一種性能優良的冷凍劑,在家用電冰箱和空調機中廣泛使用。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並越來越關注逃逸到大氣平流層中的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並於上世紀90年代要求禁止使用氟利昂。眾所周知,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層,能吸收掉大約5%的太陽輻射高能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強紫外線的殺傷。

 

但是,另一種化合物——碳氟化合物(與氟利昂類似,只是分子中沒有氯)如今仍在生產中被廣泛使用。由於其分子結構中牢固的碳—氟鍵,使得碳氟化合物具有很強的防水性,因此它主要被用於防水服裝和特富龍炊具。另外,得益於它們很高的溶解氧氣的能力,它們成為人造血液中一種重要的基礎組成部分。

 

儘管碳氟化合物用途廣泛,但是它仍舊是一種破壞力強大的溫室氣體。英國約克大學的Robin Perutz在接受《新科學家》雜誌採訪時說:「破壞臭氧層的真正『元兇』(氟利昂等)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除去,但是依然存在的碳氟化合物的的確確在全球變暖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例如,有一種碳氟化合物,叫四氟甲烷。儘管大氣中存在的四氟甲烷的量要比二氧化碳少很多,但是其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6500倍,四氟甲烷的化學穩定性更足以保證它在大氣中存在5萬年之久。

 

碳氟化合物的化學惰性同樣使得它們很難被去除乾淨。「對於這些頑固的碳—氟鍵,我們基本上無能為力。」麻薩諸塞州布蘭迪斯大學的Oleg Ozerov對《新科學家》表示:「想辦法破壞這些鍵是非常有意思的挑戰。」

 

2005年,Ozerov的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強大的路易斯酸來實現這一目標。路易斯酸中包含的正離子可以吸引碳—氟鍵上的氟負離子。但是,該反應很難持續很長時間,因為酸很容易與其他化合物發生反應而被很快耗盡。

 

如今,Ozerov和他的同事Christos Douvris發現了一種可以讓該反應持續更長時間的方法。通過他們的方法,一個路易斯酸分子最多可以拆散2700個碳—氟鍵。這意味著在室溫下,只要0.5毫克的路易斯酸就可以在24個小時內將180毫克的碳氟化合物轉化成更安全的形式。

 

這種方法中所使用的路易斯酸是由加州大學的Christopher Reed領導的團隊發現的。路易斯酸中包括矽的一種活潑形式——有3個鍵並帶1個正電荷,不同於通常的4個鍵的矽。這種活潑的矽就像一個分子炸彈,可以很容易將碳—氟鍵分開。

 

另一個反應物是三乙基矽烷,它在整個反應中扮演維和部隊的角色,後來加入並負責馴服、整理反應產生的活潑化合物的工作。

 

反應的第一步就是活潑的矽分子「炸彈」使氟離子從碳—氟鍵上離開,同時產生一個穩定的矽原子與氟離子結合,剩下一個非常活潑的赤裸的碳離子。

 

碳離子隨後與三乙基矽烷中釋放出的氫離子中和,形成更安全的碳—氫鍵,同時產生一個新的活潑的矽分子,去進攻更多的碳—氟鍵。

 

Ozerov認為,反應是個「下山」的過程,只需使用極少的能量,而且,最終產物對大氣汙染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Perutz雖然沒有參與此項研究,但他對這種新方法印象深刻,他說:「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跨越式的改變,這種方法使反應效率大大提高,在此之前這是很難想像的。」但與此同時,他指出,該方法在千克級的尺度上還未經試驗,而這是投入工業化實踐之前的必須一步。

 

「不論是對於化學原理的進步還是化學工業的發展,這都是化學界一個重要的發現。」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研究碳氟化合物的專家David O′Hagan對《新科學家》表示:「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有選擇性地、高效地去除氟,這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有意思的進步,具有顯著的重要性。」

 

其他一些被提議的用來中和碳氟化合物的方法,主要依靠收集、貯存化合物,而並非將其轉化成更安全的形式。「碳氟化合物可以被有效地永久貯藏起來。」Ozerov說:「如果經濟上可行,相對於貯藏的方法而言,還是將碳氟化合物通過化學轉化的方法來去除更好一些。」

 

《科學時報》 (2008-9-17 資源環境)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大氣中檢測到四種新的可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氣體,它們都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些新氣體包括三種氟氯烴(CFC)和一種氫氯氟烴(HCFC),其排放到空氣中的總量超過74,000噸。
  • 研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新氣體
    據參考消息3月12日報導【西班牙《世界報》3月10日報導】臭氧層的空洞沒有封閉,這令科學界為之擔憂。
  • 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答:1氟利昴是幾種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它們大多為氯氟烴(CFCs)和氫氯氟烴(HCFCs)。2氟利昂主要由碳、氯、氟組成,一個氟利昂分子含有三個氯原子。一個臭氧分子由三個氧原子組成。3太陽紫外線破壞氟利昂分子。當氟利昂釋放出來的氯原子遇到臭氧分子的時候,臭氧分子就會分裂開來。
  • 聯合國專家:氯氟烴替代物仍在破壞臭氧層
    聯合國4月11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為了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被使用的氯氟烴替代化學物質,仍會導致溫室效應,各國應採取措施控制這些替代化學物的使用。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署和氣象組織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發表的報告,由35個國家的145位專家用兩年時間撰寫而成。
  •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自從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以後,科學家們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臭氧層的破壞和臭氧空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以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的。
  • 新發現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人造化合物
    2014-03-11 18:00:10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劉石磊   新華社倫敦3月10日電 目前有十餘種人造化合物與南極臭氧空洞有關,而科學家還在不斷發現新的化合物
  • 臭氧層是怎麼被破壞的
    南極臭氧洞一經發現,立即引起了科學界及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如臭氧洞為什麼發生在南極地區?為什麼臭氧損耗的規模如此之大?為什麼每年的南極臭氧洞發生在春季?美國科學家莫裡納和羅蘭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稱氟裡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實,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麼,氟裡昂和哈龍是怎樣進入平流層,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呢?
  • 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新華社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自然·地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又發現了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但其具體來源還不清楚。   來自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各地採集的氣體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新發現了3種氯氟烴類和1種氫氯氟烴類化合物。
  • 破壞臭氧層的真兇,你以為真的是氟利昂裡的氟?
    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它們叫氟利昂,然後也了解到它們會破壞臭氧層,造成臭氧層空洞,引發溫室效應。不過,你真的了解氟利昂嗎?氟利昂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人們對於製冷劑的一種統稱,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註冊,成為製冷劑商標。
  • 研究新發現三種破壞臭氧層氣體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大氣》發表研究稱,在大氣層中新發現了2種氟氯烴(CFCs)和1種含氫氟氯烴(HCFCs)。截至目前,破壞臭氧層的CFCs和HCFCs已達7種。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將目前的空氣樣本與1978年至2012年間分別在塔斯馬尼亞未受汙染地區和航空收集的樣本進行對比,又發現了新的臭氧層消耗類氣體,這種氣體比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濃度低得多,似乎並不會對臭氧層造成威脅,但是本次研究支持了有更多破壞臭氧層氣體存在的觀點,並指出多種破壞氣體聚集將對臭氧層造成累積效應。
  • 臭氧層的破壞者被找到!可愛的企鵝和憨厚的海豹,竟是一級破壞者
    該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人員通過對南極苔原的抽樣調查,發現其中滷甲烷的產生和消耗機制,並揭開了破壞南極臭氧層的因素,即滷甲烷氣體。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到該發現的?滷甲烷氣體又是什麼?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應該聽過滷族元素,分別是氟、氯、溴、碘、砹,由這些滷族元素參與的化合物一般都帶有「滷」字。科學研究發現,大氣中的氯和溴主要來源於滷甲烷,而滷甲烷氣體能夠通過對流層轉移到平流層,從而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目前大氣中的滷甲烷氣體主要來自人工製造和自然產生,自然因素產生的滷甲烷佔更大的比例。
  • 論臭氧層破壞與保護
    二、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關於臭氧層變化及破壞的原因,一般認為,太陽活動引起的太陽輻射強度變化,大氣運動引起的大氣溫度場和壓力場的變化以及與臭氧生成有關的化學成分的移動、輸送都將對臭氧的光化學平衡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化學反應物的引人,則將直接地參與反應而對臭氧濃度產生更大的影響。
  • 臭氧層破壞的真正原因
    1849年,人類首次發現了臭氧,經過多年科學家研究,臭氧層對生命的價值,假如臭氧層被破壞,地球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星球?
  • 新型化學發泡劑能大大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和溫室氣體的產生
    過去,「臭氧層殺手」氟利昂就一直被用於聚氨酯發泡,對環境破壞巨大。而作為氟利昂替代品的氫氟碳化物發泡劑又被證明會產生強效溫室氣體,它導致全球變暖的潛能值比二氧化碳高出了數千倍,其排放量正以每年10%的速率增加,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  一些國際條約對使用這些發泡劑做出了明確的限制。
  • 新型化學發泡劑大大減少對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氣體—新聞—科學網
    日前,一種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在京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由中國科學院段雪院士、中國工程院蘇義腦院士等領銜的鑑定委員會認為,該技術成果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將對傳統發泡劑的替代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 外媒:研究稱東亞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導法媒稱,研究人員16日透露,《蒙特婁議定書》所禁止的一種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大氣層中減少的速度最近放慢了一半,表明有人嚴重違反了這項條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證明,大氣層中CFC-11的減少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保持穩定,但在2012年之後放慢了約50%。」報告稱:「這一證據有力地表明,2012年後增加的CFC-11排放量來自東亞。」
  • 企鵝看起來可愛憨厚,卻是破壞臭氧層的原因
    原本大氣層完好無損,每一層次都保持著完整性,但人類活動導致了個別層次的破壞,其中最典型的臭氧空洞。那麼導致臭氧空洞出現的罪魁禍首隻有人類嗎?未必如此。前段時間我國的研究人員與國際氣候變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對南極洲地區出現的臭氧層破壞現象進行原因分析。
  • 鋁在破壞最堅固的碳-碳鍵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選擇性
    在有機金屬反應性方面,鋁被發現可以選擇性地破壞聯苯最堅固的碳-碳鍵,同時使幾個較弱的鍵保持完整。聯苯由兩個苯環通過一對鍵連接在一起,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四元環。這個中心環是反芳香族的,由於它太小,承受著很大的幾何應變,使它的鍵更加脆弱,反應性很強。
  • 氟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氟
    但同時,氟是非常活躍的化學元素,它能瞬間與除了氦、氖、氬以外的其他元素發生反應,因此被稱為「元素周期表裡的暴龍」。氟化工人所做的事情就像是馴服暴龍的過程,把激烈的氟元素,轉變成為人類所用的各種材料。我們的公眾號——氟化工,專注氟化工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關注氟化工的新聞熱點與動態進展,希望與所有「馴龍人」——氟化工從業者共同成長。
  •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氯氟烴、四氯化碳、甲烷等物質,加速了臭氧層的破壞。      臭氧被破壞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