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大氣中檢測到四種新的可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氣體,它們都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些新氣體包括三種氟氯烴(CFC)和一種氫氯氟烴(HCFC),其排放到空氣中的總量超過74,000噸。
為了保護日益受到破壞的臭氧層,並根據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氟氯烴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遭到淘汰。此後,大部分氟氯烴在大氣中的含量都在穩步下降,只有CFC-113a——也是此次新發現的四種氣體之一——似乎從1960年以來一直在持續增加。從2010年至2012年,CFC-113a的排放量增長了45%。
領導這項研究的東英吉利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約翰尼斯?勞布(Johannes Laube)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有四種氣體直到1960年代才出現在大氣中,這表明它們是人造的。」
「這一發現非常令人擔憂,因為這些新氣體都會破壞臭氧層。」他說,「我們不知道它們正從何處被排放出來。可能的來源包括生產農藥使用的原料化學品和清洗電子元件使用的溶劑等。
「雖然違法使用的行為有可能存在,但《蒙特婁議定書》本身也有很多漏洞和附加條款需要解決。」勞布說,「舉個例子,CFC-113A似乎在2003年被獲準用於製造一種殺蟲劑。」
「此外,目前的報告制度也有問題。」他說,「按照規定,人們使用這些物質時必須上報,但卻並不需要對公眾公開。因此,可能某些地方報告了CFC-113a的使用,但我們無法追蹤。」
勞布的研究團隊通過將今天的空氣樣本與深埋於格陵蘭冰蓋中的氣泡進行比對,發現了這些新氣體。這種極地陳雪為百年前的大氣提供了一個天然檔案庫。
他們還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間在未受汙染的塔斯馬尼亞島格裡姆角採集的空氣樣本。測量結果表明,四種新氣體都是在近些年被釋放到大氣中的,並且其中有兩種氣體的含量正在顯著增多。
研究人員說,自1990年代開始採取管控措施以來,其他的氟氯烴氣體都未出現過如此規模的增長,不過目前的水平還遠不及1980年代每年約100萬噸的氟氯烴排放峰值。
「氟氯烴是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勞布說,「減少和逐步淘汰氟氯烴的法規於1989年生效,2010年全面禁止。雖然成功減少了許多此類化合物在全球範圍內的生產,但法律上的漏洞仍然允許出現一些例外。」
「更重要的是,這三種氟氯烴在大氣中降解得很慢,因此即使立即停止排放,它們仍將存留數十年。」他警告說。(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