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2020-12-06 搜狐網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自從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以後,科學家們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臭氧層的破壞和臭氧空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以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的。

  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質:CFCs(氯氟烴)、哈龍(Halon,全溴氟烴)、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ODS的用途:用作製冷劑、噴霧劑、發泡劑、清洗劑等。

  廢氣:主要是汽車尾氣、超音速飛機排出的廢氣、工業廢氣等。

  在上述所有物質中,破壞力最強的(或者稱之為「罪魁禍首」)是CFCs和哈龍。而在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CFCs。

  CFCs是氟裡昂的一部分。是上世紀30年代由美國杜邦公司開發和生產的一種氯氟烴類的製冷劑,並且冠以商標名稱為「氟裡昂」。而現今,人們習慣於把製冷劑統稱為「氟裡昂」。

  有資料顯示:從20世紀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類總共生產了1500萬噸氯氟烴。

  人類開發了氯氟烴,使自己的生活提高了檔次,卻帶來了一個巨大的環境問題--臭氧層的破壞。

  臭氧層破壞機理

  (1)、廢氣破壞臭氧層

  廢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這些氮氧化物可以破壞掉大量的臭氧分子,從而造成臭氧層的破壞。

  (2)、CFCs和哈龍對臭氧層的破壞

  美國科學家莫裡納(Molina)和羅蘭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臭氧層被破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氯氟烴類化合物(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s)。

  CFCs和哈龍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總是要洩漏的,洩漏後首先進入大氣的對流層中。而這些物質在對流層中是化學惰性的,即它們在對流層中十分穩定,可以存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發生變化。但這些物質不可能總是存在於對流層中,通過極地的大氣環流以及赤道地帶的熱氣流上升,最終使這些物質進入平流層。然後又在風的作用下,把它們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輸送,在平流層內混合均勻。在平流層內,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使CFCs和Halons分子發生解離,釋放出高活性的氯和溴的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它們對臭氧破壞的化學機理如下:

  R-Cl→R·+ Cl·

  Cl·+O3→Cl0·+ O2

  C10·+O3→Cl·+ 2O2

  溴原子自由基也是以同樣的過程破壞臭氧。據估算,一個氯原子自由基在失活以前可以破壞掉104—105個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釋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對臭氧的破壞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間還存在協同作用,即二者同時存在時,破壞臭氧的能力要大於二者簡單的加和。

  當然,臭氧空洞的形成除了以上的化學過程外,還有空氣動力學過程和極地特殊的溫度變化過程所參與的非均相的催化反應過程,這就是為什麼臭氧空洞出現在兩極以及多發生在春季。

  臭氧層破壞的長期性

  令科學家和社會各界憂慮的是,CFCs和Halons具有很長的大氣壽命,一旦進入大氣就很難去除,這就意味著即使人類停止生產和使用這些物質,它們對臭氧層的破壞還會持續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通過全人類的努力,臭氧層的破壞程度會越來越小,最後使之恢復到其原始狀態。

(責任編輯:張笑)

相關焦點

  •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氯氟烴、四氯化碳、甲烷等物質,加速了臭氧層的破壞。      臭氧被破壞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
  • 臭氧層破壞的真正原因
    臭氧層對我們人類是有巨大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傷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並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臭氧分子是平流層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層在平流層的垂直分布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論臭氧層破壞與保護
    以上情況表明,臭氧層這個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正在遭到嚴重的破壞,研究其原因和機制並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關於臭氧層變化及破壞的原因,一般認為,太陽活動引起的太陽輻射強度變化,大氣運動引起的大氣溫度場和壓力場的變化以及與臭氧生成有關的化學成分的移動、輸送都將對臭氧的光化學平衡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化學反應物的引人,則將直接地參與反應而對臭氧濃度產生更大的影響。
  • 究竟是什麼原因破壞了臭氧層呢?
    在大氣中含氯氟烴的量其實並不很大,大約只佔整個大氣的十億分之一,但是它的破壞力卻極強,1 千克氯氟烴竟能在大氣裡捕捉和消滅7 萬千克臭氧!此外氯氟烴異常穩定,可以懸浮在大氣中,存活長達一個世紀之久,不停地對臭氧層做著破壞之事。一個含氯氟烴的分子所增加的溫室效應,要比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強1 萬倍。
  • 臭氧層是怎麼被破壞的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實,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麼,氟裡昂和哈龍是怎樣進入平流層,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呢?我們知道,就重量而言,人為釋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氣分子重,但這些化合物在對流層是化學惰性的,即使最活潑的大氣組分———自由基對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
  • 企鵝看起來可愛憨厚,卻是破壞臭氧層的原因
    原本大氣層完好無損,每一層次都保持著完整性,但人類活動導致了個別層次的破壞,其中最典型的臭氧空洞。那麼導致臭氧空洞出現的罪魁禍首隻有人類嗎?未必如此。前段時間我國的研究人員與國際氣候變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對南極洲地區出現的臭氧層破壞現象進行原因分析。
  • 圖文:臭氧層破壞與其他全球性環境問題
    目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有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這些通稱為全球環境問題,並且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因為臭氧本身是一種溫室氣體,並且臭氧層損耗物質,如氟利昂、哈龍等,對於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貢獻,因此臭氧層損耗和全球氣候變化被間接的聯繫起來。
  • 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3太陽紫外線破壞氟利昂分子。當氟利昂釋放出來的氯原子遇到臭氧分子的時候,臭氧分子就會分裂開來。其中,一個氧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剩下的兩個氧原子組成常見的氧氣分子。新形成的氧氣分子不能像臭氧那樣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
  • 鍾南山:有助減少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鍾南山:有助減少破壞臭氧層信息時報訊(記者 熊佳焰 通訊員 韓文青)昨日,中國藥用吸入氣霧劑氟利昂淘汰行業計劃公眾宣傳項目啟動會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啟動會上,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院士表示,目前全球大約有7.5億病人在使用吸入氣霧劑,基數龐大,如果能去掉淘汰其中的氟利昂,對減少全球臭氧層的破壞和降低溫室效應將意義深遠。
  • 科學揭秘:臭氧層破壞後有哪些災難?
    臭氧層對我們人類是有巨大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傷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並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臭氧分子是平流層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層在平流層的垂直分布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聯合國專家:氯氟烴替代物仍在破壞臭氧層
    聯合國4月11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為了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被使用的氯氟烴替代化學物質,仍會導致溫室效應,各國應採取措施控制這些替代化學物的使用。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署和氣象組織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發表的報告,由35個國家的145位專家用兩年時間撰寫而成。
  • 研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新氣體
    據參考消息3月12日報導【西班牙《世界報》3月10日報導】臭氧層的空洞沒有封閉,這令科學界為之擔憂。
  • 科學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大氣中檢測到四種新的可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氣體,它們都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些新氣體包括三種氟氯烴(CFC)和一種氫氯氟烴(HCFC),其排放到空氣中的總量超過74,000噸。
  • 臭氧層破壞易致皮膚瘤 保護臭氧層保護我們自己
    臭氧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警告,如果臭氧層長期損耗將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容易引發皮膚癌等疾病。使用「無氟」產品、減少食物浪費都能夠為保護臭氧層做出貢獻。
  • 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新華社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自然·地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又發現了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但其具體來源還不清楚。   來自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各地採集的氣體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新發現了3種氯氟烴類和1種氫氯氟烴類化合物。
  • 消耗臭氧層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
    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這些破壞臭氧層的含氯含溴化合物都被稱作ODS(英文OzoneDepletingSubstance的縮寫,意為消耗臭氧層的物質)。
  •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大家都知道臭氧層是地球用來減弱太空中的輻射的,同時還能對大氣有一點的增溫作用,而前些年由於人類大肆排放的甲烷、氯氟烴等氣體,導致上升到大氣中之後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和臭氧進行反應,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 20年前被氟利昂破壞的南極臭氧層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給出答案!
    說起臭氧層大家肯定不陌生,地球正是因為有了臭氧層的存在,才讓我們這些生靈免收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可以說,它是地球所有動植物的「保護神」,可你知道嗎,在差不多20年前,『臭氧層空洞『,這在當時是個十分火熱的話題,但近些年來沒了消息,仿佛」人間蒸發「一樣,這是為什麼呢?換而言之,20年前那個被破壞的臭氧層「破洞」,現在怎麼樣了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欣慰!
  • 破壞臭氧層的真兇,你以為真的是氟利昂裡的氟?
    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它們叫氟利昂,然後也了解到它們會破壞臭氧層,造成臭氧層空洞,引發溫室效應。不過,你真的了解氟利昂嗎?氟利昂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人們對於製冷劑的一種統稱,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註冊,成為製冷劑商標。
  • 臭氧層破壞將給人類等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臭氧層保護地球免受來自太陽紫外線(UV-B)輻射的傷害。消耗臭氧物質使臭氧層變得稀薄,從而使更多的紫外線(UV-B)直達地球的表面。自從1980以來,在北緯25-60度上空的臭氧層已經變薄大約3-6%,地球表面平均增加大約4-7%的紫外線(UV-B)。在一些地區和每年的一定時間裡臭氧更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