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為什麼只在南極有?

2021-01-19 科技名家裡程碑

在接近地面的對流層中,臭氧含量並不多,尤其是在近地面,臭氧是一種對生態系統有害的汙染物。這就是說,在高空的平流層中,臭氧是「好」的;而在近地面的對流層中,臭氧是「壞」的。


臭氧是一種由 3 個氧原子組成、有特殊 「臭」味的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特別是在離地面 20 ~ 30 千米的臭氧層裡濃度最大。臭氧是一種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和氧化性很強的物質,它在平流層中的生成和分解與太陽輻射有密切關係。臭氧是一種痕量氣體,在大氣中含量很少。在標準情況下,如果把大氣柱中的臭氧全部收集起來,其全球平均累積厚度僅為 3 毫米左右,即只相當於兩枚 5 分硬幣的厚度。臭氧總量通常用多布森單位(DU)來度量,1 個多布森單位指的是,標準狀況下臭氧累積厚度為 0.01 毫米,3 毫米就是 300 DU。

 

 

可別小看這區區的 3 毫米,就是這平均 3 毫米的臭氧層,大量吸收了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其中對生物特別有害的 UV-B 輻射大部分(95%)被吸收,對地球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有重要影響。可以形象地說,臭氧層就是保護地球生命的盾牌。若沒有臭氧層,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會在對生物有致命殺傷的太陽紫外線面前毫無遮攔,其結果將是地球生靈的滅絕。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是下降的,尤其是在南極地區下降最明顯。80 年代中期,日本和英國科學家先後發現,春季南極站觀測到的大氣臭氧總量值與 10 年前相比減少了 30% ~ 40%;隨後美國科學家用衛星資料也證實了這一結果。在春季,南極地區臭氧總量急劇減少,會出現低於全球平均值30~40%的閉合低值區,與周圍地區相比,就顯得南極洲上空出現一個臭氧低值的「空洞」,這就是南極臭氧洞。

 

 

南極臭氧洞的出現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為製造冰箱和空調器等,人類發明和使用了氟利昂和溴化烴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正是這類汙染物質最終導致了臭氧層的破壞,在南極地區的實地考察研究也找到了氯氟烴等物質消耗臭氧層的確鑿證據。


形成臭氧洞需要滿足 2 個條件: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人為因素),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較長時間的低溫(自然因素),則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又一必要條件。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在平流層極地渦旋中低溫(溫度低於 -78℃)條件下形成的冰晶雲或液態硫酸氣溶膠表面,吸附了大氣汙染物質,才能在太陽光照耀下,激發氯和溴的活性,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在南極春季形成臭氧洞。

 

 

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臭氧也是減少的,但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像南極那樣的「臭氧洞」。北極會不會出現「臭氧洞」也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在任何一張全球臭氧分布圖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既有高值區,也有低值區。臭氧洞有嚴格的科學定義,並不是所有的臭氧低值區都能稱為臭氧洞。


北極更加接近人類活動的地區,北極大氣中汙染物的濃度也比較高,與南半球相比汙染更為嚴重,但是它不滿足,或很難滿足形成臭氧洞的平流層極渦中低溫的必要條件。南極地區是一塊由海洋包圍的冰雪大陸,而北極卻是一片由大陸包圍的冰雪海洋。海陸分布的差異,對氣候和大氣環流產生了很大影響。例如,全球最低氣溫出現在南極地區,且南極的最低氣溫至少比北極低 20℃;在平流層極地渦旋中,南極的溫度也低於北極。雖然北極冬季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溫度也能低於 -78℃,但在極夜過後的春季,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溫度大多在 -78℃以上,在春季北極平流層中,很難滿足形成冰晶雲的低溫條件。

 

 

雖然當前北極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臭氧「空洞」,但是在 1997 年和 2011 年北極臭氧的化學虧損基本上達到了生成臭氧洞的邊緣,這引起大家的關注。如果由於氣候變化,使北極平流層溫度更低,時間持續更長,那麼在極端情況下,出現北極臭氧洞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南極地區除考察隊員外,沒有常住居民;人類大多數居住在北半球,北極臭氧的減少對於人類的影響應該超過南極,人們對北極臭氧減少的擔憂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此關注是應該的,而恐懼則沒有必要。


相關連結:

2000年9月3日,極地臭氧層空洞破紀錄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

責任編輯:李浩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
kjcxlcb@news.cn


相關焦點

  • 臭氧是什麼?南極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
    那麼你知道臭氧洞是怎麼形成的嗎?南極地區的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呢?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臭氧?臭氧是一種由3個氧原子組成、有特殊 「臭」味的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特別是在離地面 20~30千米的臭氧層裡濃度最大。
  • 藏文科普 | 臭氧洞咋就南極有?
    為什麼要把臭氧洞的範圍定義為220多布森單位呢?因為當南極平流層臭氧總量低於220多布森單位時,南極上空的紫外線輻射就能夠穿透平流層到達地面,使人們罹患皮膚癌,輕者皮膚潰爛,重者危及生命;與此同時,還可以殺死位於海洋表層1米內的生物,破壞海洋環境。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將近有二個中國那麼大;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南極臭氧洞,怎麼又小了?
    對流層臭氧對人體呼吸和心血管系統、農作物及林木生長等都有負面影響。人為活動正在改變大氣中的臭氧分布,其中最顯著的是南極「臭氧洞」和北極地區春季臭氧總量減少。與此同時,近地面和對流層臭氧卻呈現總體增加趨勢。1987年旨在保護臭氧層、限制氟化物排放的《蒙特婁協議書》籤訂,這在平流層臭氧科學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 探秘「南極臭氧洞」
    1974年,這三位科學家警告人們,氟氯烴可能降低平流層臭氧的平均濃度。他們因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發現,由於氟氯烴在底層大氣是惰性氣體,而這些氣體的一部分以緩慢的方式到達臭氧層,在這裡太陽輻射使化學物質分解為原子,然後以一些列複雜的反應過程釋放出來的氟原子具有去除部分臭氧的效應。
  • 南極又大又深的臭氧層洞將持續到11月
    一年一度的南極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了峰值,約為2480萬平方公裡,大約是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倍。觀測顯示,南極上空4英裡高的平流層柱幾乎完全消除了臭氧。寒冷而穩定的南極渦旋支持了2020年有記錄以來第12大臭氧洞的發展。這個洞在9月9日達到了頂峰。
  • 五問北極「臭氧洞」
    對此,高登義研究員表示:「從目前觀測資料來講,只有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北極上空以及青藏高原上空它們現在只存在臭氧低值區,在某一地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講臭氧總量含量要相對較低,但從氣候平均值來看,並沒有低於220多普森單位,所以,嚴格意義來講,除了南極以外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臭氧洞的存在。
  • 2020年南極臭氧洞「是近年來最大和最深的洞之一」
    右邊的標度顯示了Dobson單位,即大氣中臭氧含量的量度。
  • 北極臭氧層巨洞倆月就自行閉合,為何南極臭氧層空洞卻存在幾十年
    今年3月份的時候,媒體報導地球的北極地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於格陵蘭島的三倍,近600萬平方公裡,只比澳大利亞大陸小一點,它的出現一度讓氣候和氣象學家們十分擔心,因為北極地區很少出現臭氧層空洞,相對而言,南極地區更容易出現臭氧層空洞,數十年來人們都沒有發現北極地區出現較大的臭氧層空洞
  •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
    臭氧洞變小是不是意味著臭氧洞被修復了呢?就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南極臭氧洞並非一直都有臭氧由3個氧原子組成,主要分布在平流層,通常最大濃度出現在離地20—25公裡的地方,是一種化學性質很不穩定、氧化性很強的物質,它在平流層中生成和分解與太陽輻射有密切關係。
  •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 臭氧層為什麼被稱為「地球之盾」?臭氧洞...
    年年不同的南極臭氧洞南極臭氧洞的強度和範圍時大時小,每年都是有變化的,「空洞」中的最低值也是波動的1979 年春季,南極地區剛出現臭氧洞時,範圍並不大,隨後臭氧洞的範圍逐年擴大;1988 年後則稍有緩和;1990 年以後,南極「臭氧洞」現象再次加劇,維持時間也加長。
  • 2020南極臭氧洞變大:極地渦旋是元兇,恢復之路任重而道遠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2019年南極臭氧洞已達到其最小的年度峰值。但自2020年8月中旬以來,南極臭氧空洞增長迅速,並且覆蓋了南極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其規模遠高於平均水平。
  • 春季平流層極渦的持續低溫是北極臭氧洞形成的關鍵因素
    陸龍驊2020年春,北極上空出現自南極臭氧洞發現以來的首個北極臭氧洞,隨著平流層溫度逐漸升高,4月中下旬,北極地區臭氧低值升至220DU以上,北極臭氧洞不復存在。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南極臭氧洞被發現以來,每年春季,南極地區都會出現臭氧洞;而在北極春季直到2020年才首次出現北極臭氧洞。每年春季,南極地區臭氧總量減少,會出現低於全球平均值30%~40%的閉合低值區,與周圍地區相比,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臭氧低值的「空洞」,這就是春季南極臭氧洞。
  • 臭氧洞
    臭氧洞(ozonehole)是指南極上空的低濃度臭氧區。觀測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春季(8月下旬~11月中旬)南極上空氣柱中的臭氧總量顯著減少(超過50%),其中70年代中期以來,減少尤其顯著。區域從南極點直到南緯45°。平流層下部的大氣化學成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10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元兇?
    人們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問題,最早是 1974 年美國科學家羅蘭(Sherwood Rowland)和莫裡納(Mario Molina)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為冷媒、工業清潔劑、填充劑、噴霧劑等的主要成份)破壞臭氧層的理論;至 1985 年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利用探空氣球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趨勢後,更加確認上述論點
  • 2020年春季超強北極臭氧洞
    圖片來自於https://ozonewatch.gsfc.nasa.gov臭氧洞不是在南極上空嗎?沒錯,人類首次發現臭氧洞確實是在南極。南極臭氧洞最強數值出現在1994年,臭氧總量數值降低到92DU,而最大面積數值出現在2006年,其面積達到2700萬平方公裡,2019年僅有900萬平方公裡,是過去30年的最低值。
  • 企鵝、海豹還影響著南極上空臭氧洞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氯甲烷和溴甲烷是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也是大氣中氯和溴的主要攜帶者,可通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催化破壞臭氧。自然源滷甲烷對臭氧的破壞作用顯得尤為突出,目前針對滷甲烷自然源匯的量化及其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而對兩極地區滷甲烷源匯研究較缺乏。
  • 企鵝、海豹還影響著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合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南極臭氧洞又擴大的原因
    據美國海洋大氣署網站宣布,今年南極臭氧空洞為歷史記錄的第二位,比去年有所增加。科學家認為,去年相對較小的空洞主要是由於年際溫度變化所致,而不是由於大氣中破壞臭氧物質的減少。在較冷的年份,同樣的臭氧破壞物質可以破壞更多的臭氧,而溫暖的年份則破壞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