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極臭氧洞」

2021-02-15 地求疑

然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由於大氣汙染,人類無意識地將臭氧層置於危險的境地。其中作用最顯著的化學物質就是氟氯烴。這類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混合物,其化學性質穩定、無味、無毒、無腐蝕性且生產成本低。過去幾十年裡氟氯烴用途極其廣泛,比如作為空調和冷凍設備的冷卻劑、電子原件的清洗劑、噴霧劑的推進劑和用於某些塑料薄膜的生產等。

直到保爾·克魯岑、舍伍德·羅蘭和馬裡奧·莫利納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之前,誰也沒有擔心氟氯烴會影響到大氣。1974年,這三位科學家警告人們,氟氯烴可能降低平流層臭氧的平均濃度。他們因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發現,由於氟氯烴在底層大氣是惰性氣體,而這些氣體的一部分以緩慢的方式到達臭氧層,在這裡太陽輻射使化學物質分解為原子,然後以一些列複雜的反應過程釋放出來的氟原子具有去除部分臭氧的效應。

雖然臭氧減少使全球性的,但觀測顯示在南半球的春季(9月和10月)南極的臭氧濃度卻出現特別嚴重的下降。此後,11月和12月臭氧濃度又恢復到高於正常值的水平。從發現臭氧洞的1980年到21世紀初期,這已眾所周知的臭氧洞一直在增強的變大,直到其覆蓋面積達到和北美洲的大小大致相當。

臭氧洞的形成的另一原因使在南極平流層出現相對較多的冰粒,這些冰粒增大了氟氯烴破環臭氧的作用,因而出現了超乎尋常的臭氧減少。最大的臭氧減少現象被高層大氣一個渦旋狀的風場控制在南極地區。當這一渦旋在晚春減弱時,臭氧減少了的空氣便不再受到其控制而與其他緯度的高臭氧濃度的空氣混合。

南極臭氧洞被發現後的不久,科學家在北極附近也發現在春季和初夏有一個相似但很小的臭氧減弱。當這一低臭氧區破環後,低臭氧含量的空氣就向南移動到北美、歐洲和亞洲。

因為臭氧可以過濾太陽光中有害的UV(紫外線)輻射,所以臭氧的減少使得更多的這種有害波長的輻射到達地面。那麼增加的紫外線輻射有什麼作用呢?平流層臭氧濃度每減少1%,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將增加2%。因此,由於紫外線輻射可以烤制皮膚癌,臭氧的減少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特別使那些淺色皮膚人群和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的人們。除了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外,具有破壞性的紫外線輻射的增加還可能給人類的免疫系統造成負面影響,並可能導致造成白內障的發生。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也非常重要。一個嚴重關切的問題是,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將受到不利影響。有些科學家還擔心,南極地區增加的紫外線輻射可能進入南極大陸周圍的海水而減少或毀滅海洋中作為食物鏈基礎的浮遊植物,浮遊植物的減少又可能減少橈足類和南極蝦的數量,而這些正是維持魚類、鯨魚、企鵝和其他南半球高緯度海洋生物生存所必須的。

相關焦點

  • 南極臭氧洞,怎麼又小了?
    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然而,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一種痕量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
  • 臭氧是什麼?南極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
    那麼你知道臭氧洞是怎麼形成的嗎?南極地區的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呢?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臭氧?臭氧是一種由3個氧原子組成、有特殊 「臭」味的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特別是在離地面 20~30千米的臭氧層裡濃度最大。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將近有二個中國那麼大;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臭氧洞為什麼只在南極有?
    在春季,南極地區臭氧總量急劇減少,會出現低於全球平均值30~40%的閉合低值區,與周圍地區相比,就顯得南極洲上空出現一個臭氧低值的「空洞」,這就是南極臭氧洞。 形成臭氧洞需要滿足 2 個條件: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人為因素),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較長時間的低溫(自然因素),則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又一必要條件。
  • 藏文科普 | 臭氧洞咋就南極有?
    為什麼要把臭氧洞的範圍定義為220多布森單位呢?因為當南極平流層臭氧總量低於220多布森單位時,南極上空的紫外線輻射就能夠穿透平流層到達地面,使人們罹患皮膚癌,輕者皮膚潰爛,重者危及生命;與此同時,還可以殺死位於海洋表層1米內的生物,破壞海洋環境。
  • 南極又大又深的臭氧層洞將持續到11月
    一年一度的南極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了峰值,約為2480萬平方公裡,大約是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倍。觀測顯示,南極上空4英裡高的平流層柱幾乎完全消除了臭氧。寒冷而穩定的南極渦旋支持了2020年有記錄以來第12大臭氧洞的發展。這個洞在9月9日達到了頂峰。
  • 五問北極「臭氧洞」
    對此,高登義研究員表示:「從目前觀測資料來講,只有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北極上空以及青藏高原上空它們現在只存在臭氧低值區,在某一地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講臭氧總量含量要相對較低,但從氣候平均值來看,並沒有低於220多普森單位,所以,嚴格意義來講,除了南極以外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臭氧洞的存在。
  • 2020南極臭氧洞變大:極地渦旋是元兇,恢復之路任重而道遠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2019年南極臭氧洞已達到其最小的年度峰值。但自2020年8月中旬以來,南極臭氧空洞增長迅速,並且覆蓋了南極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其規模遠高於平均水平。
  • 臭氧洞
    臭氧洞(ozonehole)是指南極上空的低濃度臭氧區。觀測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春季(8月下旬~11月中旬)南極上空氣柱中的臭氧總量顯著減少(超過50%),其中70年代中期以來,減少尤其顯著。區域從南極點直到南緯45°。平流層下部的大氣化學成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10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2020年南極臭氧洞「是近年來最大和最深的洞之一」
    右邊的標度顯示了Dobson單位,即大氣中臭氧含量的量度。
  • 企鵝、海豹還影響著南極上空臭氧洞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氯甲烷和溴甲烷是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也是大氣中氯和溴的主要攜帶者,可通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催化破壞臭氧。自然源滷甲烷對臭氧的破壞作用顯得尤為突出,目前針對滷甲烷自然源匯的量化及其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而對兩極地區滷甲烷源匯研究較缺乏。
  • 企鵝、海豹還影響著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合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南極臭氧洞又擴大的原因
    據美國海洋大氣署網站宣布,今年南極臭氧空洞為歷史記錄的第二位,比去年有所增加。科學家認為,去年相對較小的空洞主要是由於年際溫度變化所致,而不是由於大氣中破壞臭氧物質的減少。在較冷的年份,同樣的臭氧破壞物質可以破壞更多的臭氧,而溫暖的年份則破壞較小。
  • 企鵝活動影響南極「臭氧洞」
    企鵝活動影響南極「臭氧洞」 2020-10-20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南極是全球增溫最劇烈的地區之一。隨著氣候變暖,南極冰蓋退縮形成的無冰區苔原是海洋動物企鵝等的重要棲息地。大量企鵝糞在土壤中的沉積強烈地改變了苔原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研究人員採集了南極普通苔原、企鵝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以及苔原沼澤等區域土壤,發現普通苔原土壤對滷甲烷的消耗速率顯著高於企鵝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土壤。
  • 2020年春季超強北極臭氧洞
    圖片來自於weather.com最強北極臭氧洞與南極每年春季都會出現臭氧洞不同,北極臭氧洞出現頻次非常少,基本上10年才會出現一次,北極上一次大規模臭氧洞出現在2011年,當時即引起廣泛關注,從國際頂級學術刊物 Nature 和
  •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 2020-10-09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技:地球的保護性臭氧層終於開始恢復了,南極的臭氧洞正在消失
    從那以後,科學家們敦促官員儘快發出警報並禁止臭氧消耗化學品。根據周一在基多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一份科學報告,由於這些緊急行動,北半球上遊的臭氧層應該在2030年前完全修復,而南極臭氧層的大洞預計將在2060年關閉。在回憶上還有報告指出,南半球略微落後,因此地球上部的臭氧層應該在本世紀中葉關閉。
  •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元兇?
    由於臭氧層會吸收紫外光,保護地表生物,若破洞不斷擴大,高量的紫外光將危及動、植物的健康,因此各國很快在 1987 年籤訂蒙特婁公約,管制 CFC 的生產。然而,2007 年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波普(Francis Pope)卻得出 CFC 破壞臭氧的速率低,不足以形成臭氧洞。究竟臭氧洞與 CFC 之間的關聯性如何?
  • 北極臭氧層巨洞倆月就自行閉合,為何南極臭氧層空洞卻存在幾十年
    今年3月份的時候,媒體報導地球的北極地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於格陵蘭島的三倍,近600萬平方公裡,只比澳大利亞大陸小一點,它的出現一度讓氣候和氣象學家們十分擔心,因為北極地區很少出現臭氧層空洞,相對而言,南極地區更容易出現臭氧層空洞,數十年來人們都沒有發現北極地區出現較大的臭氧層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