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最近報導,持續的寒冷氣溫和強烈的繞極風(也被稱為極地渦旋)支持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形成,這個空洞將持續到11月。
一年一度的南極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了峰值,約為2480萬平方公裡,大約是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倍。
觀測顯示,南極上空4英裡高的平流層柱幾乎完全消除了臭氧。
寒冷而穩定的南極渦旋支持了2020年有記錄以來第12大臭氧洞的發展。
這個洞在9月9日達到了頂峰。
科學家們說,2020年將成為40年來衛星記錄中按面積計算的第12個最大臭氧空洞,氣球攜帶儀器測量33年來的第14個最低臭氧含量。
蒙特婁議定書控制的臭氧消耗化學品水平的持續下降,阻止了這個洞像幾十年前在同樣的天氣條件下那樣大。
從2000年的峰值開始,南極平流層的氯和溴水平已經下降了約16%,接近自然水平。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一改進在今年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如果平流層中的氯仍然像2000年那樣多,這個洞可能會比現在大百萬平方公裡。
按面積對臭氧空洞進行排序的圖表。
在233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上,臭氧層空洞的平均大小在9月1日之間。
7日和10月13日,與其他年份相比,2020年的臭氧層空洞按面積計算是第12大空洞。
什麼是臭氧洞?它為什麼重要?
臭氧由三個氧原子組成,與其他化學物質高度反應。
在地球表面的平流層,臭氧層的作用就像防曬霜,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影響。紫外線可能會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抑制免疫系統,損害全球食物鏈底部的植物和敏感的浮遊生物。
南極臭氧層空洞是在南半球冬末時節形成的,因為返回的太陽光開始消耗臭氧的反應。
持續到春季的寒冷冬季低溫使得臭氧消耗過程成為可能,這也是南極洲上空形成「空洞」的原因。
這些反應涉及從人造化合物中提取的化學活性形式的氯和溴。
導致它們形成的化學反應涉及發生在雲顆粒表面的化學反應,這些顆粒形成在寒冷的平流層中,最終導致失控的反應破壞臭氧分子。
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極地平流層雲形成的較少,它們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從而限制了臭氧的消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