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一直有一個大型的臭氧層空洞,但每年的大小都會有所不同,當地時間10月6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2020年目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目前已達到今年的最大範圍,這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臭氧空洞!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人們觀測到,南極平流層會出現明顯的季節性臭氧損耗現象,通常於每年7-8月(南半球冬季)開始出現,9-10月(春季) 達到頂峰,11-12月逐漸減小消失,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南極臭氧層空洞現象。根據衛星探測數據,2020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現在它的範圍維持在2300萬平方公裡左右,這明顯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美國宇航局(NASA)的《臭氧觀察》報告稱,10月1日記錄的南極上空臭氧層最低Dobson單位值為95。科學家正在看到跡象,表明2020年的臭氧空洞似乎已達到最大程度,範圍幾乎遍及南極大陸的全部地區。
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哥的Vincent-Henri Peuch則表示,每年臭氧空洞事件發展的程度存在很大差異,2020年的臭氧洞類似於2018年的臭氧洞,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洞,並且肯定在過去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出現的最大一次。
為什麼2020年出現了特別大的臭氧層空洞?有的網友擔心「是不是人類保護地球環境還是沒有效果?」「籤署的《蒙特婁議定書》沒有用嗎?」從目前來看,WMO指出,南極之所以在2020年出現罕見的大範圍臭氧層空洞,起因是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極其嚴酷的低溫。
簡單點說,就是南極上空今年太冷了!之所以太冷會導致臭氧層空洞,這要從南極洲臭氧層空洞的形成說起,之所以南極洲的臭氧層空洞會周期性的出現和擴大,與極夜期平流層低溫環境下形成的珠母雲(極地平流層雲,PSCs)和臭氧損耗物質有關。當南極進入極夜後,平流層溫度顯著下降;當溫度低於-78攝氏度時,就可形成由水合硝酸晶體或純水冰形成的平流層雲,這類水合硝酸晶體為氟氯烴等臭氧損耗物質分解出氯自由基提供了環境,而氯自由基正是直接破壞臭氧的物質,當南極極夜期逐步結束後,在陽光作用下會出現氯自由基與臭氧產生光化學反應,因此臭氧損耗達到峰值,因此在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會達到極值,也是臭氧層空洞一年中最大的時候。
隨著南半球逐漸進入夏季,南極平流層氣溫大幅上升,這些平流層中的冰晶逐漸消散,消耗臭氧的光化學反應也明顯減弱,因此科學家們也指出,南極這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有望在11-12月逐漸縮小消失。
科學家們也指出,這種情況確認了全球人類需要繼續執行《蒙特婁議定書》,以禁止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的排放,因為20世紀以來的人為排放源佔據了絕對主導,這些物質在進入平流層後清除得非常緩慢,因此這一因素影響時間是比較長期的,仍然需要全球人類不斷的堅持。事實上,此前的監測數據已經顯示,自從禁止使用相關化學物質以來,全球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監測數據清楚地表明了臭氧孔面積減小的趨勢。WM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的臭氧消耗科學評估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到2060年,南極洲的臭氧恢復進程中的臭氧層以及潛在的臭氧值可能恢復到1980年前的水平。因此,今年的南極洲臭氧層空洞雖然驚人,但也是異常氣候條件下出現的極端事件,算是短期波動,和長期臭氧層恢復和臭氧空洞的減小趨勢並不相悖,大家也不必過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