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0年10月19日南極上空臭氧總量的假彩色圖像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近年來已擴大到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規模。
2019年,科學家們透露,南極臭氧洞達到了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的最小年峰值。但是2020年,關於這一大氣異常的最新情況——和今年的其他情況一樣——帶來了一個令人清醒的視角。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項目經理解釋說:「我們的觀察表明,2020年的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以來迅速增長;覆蓋了南極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其規模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歐洲航天局「哥白尼哨兵-5P」衛星的最新測量結果顯示,臭氧空洞在今年10月2日達到了2500萬平方公裡的最大規模。這使得它與2018年和2015年的臭氧空洞大致相同,這兩個洞,分別記錄了2290萬平方公裡和256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大氣科學家說:「臭氧洞事件每年發展的程度都有很大的變化。2020年的臭氧層空洞與2018年的類似——在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裡,它絕對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除了年復一年地波動外,每年都在縮小和增長。當平流層的溫度變冷時,空洞內的臭氧濃度就會消耗殆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特別是當極地平流層雲層在-78°C以下形成時,化學反應會在太陽輻射下破壞臭氧分子。
「隨著陽光在過去幾周回到南極,我們看到該地區臭氧層持續消耗。」科學家解釋說,「在2019年,由於特殊氣象條件造成的異常小而短暫的臭氧空洞之後,我們今年又發現了一個相當大的空洞——這證實了我們需要繼續執行《蒙特婁議定書》,禁止排放消耗臭氧層的化學品。」
紫色和藍色是臭氧最少的地方,黃色和紅色是臭氧含量較高的地方
《蒙特婁議定書》是人類在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的一個裡程碑。它逐步淘汰了有害的氟氯化碳(CFC)的生產,這些氟氯化碳(CFC)是以前用於冰箱、包裝和噴霧器的化學品,在陽光下會破壞臭氧分子。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人類在這方面的行動正在幫助我們修復南極臭氧空洞,但每年持續的波動表明,癒合過程將是漫長的。
世界氣象組織2018年的一項評估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濃度,將在2060年左右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相對正常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遵守協議,克服困難,就像我們今年看到的那樣。
雖然2020年的最大峰值並不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峰值——那是在2000年,有2990萬平方公裡的洞——但它仍然意義重大,也是近年來最深的一次。研究人員說,2020年的事件是由一個強大的極渦驅動的:一種使平流層溫度,保持在南極洲寒冷之上的風現象。
相比之下,正如科學家們當時解釋的那樣,去年氣溫的升高,導致了2019年臭氧空洞的規模創下歷史新低。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2019年)所看到的情況,是由於平流層溫度升高所致。」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說,「這並不是大氣臭氧突然走上復甦快車道的跡象。」
雖然可能沒有快速通道,而且我們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看到更多可怕的高峰,但《蒙特婁議定書》在支持著我們——如果我們堅持到底,總有一天,我們看到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