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導,監測臭氧層的科學家警告稱,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經達到「年度最大範圍」,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
南極洲某觀測站附近的南極光。圖源:美聯社
報導稱,根據英國《獨立報》的一份報告,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的科學家發現,在南極洲上空、距離地面約20到25公裡的高度,臭氧的濃度下降到「接近零值」的水平。
《今日印度》:科學家稱,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
聯合國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現在這一空洞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關於出現空洞的原因,報導提到,科學家們稱,今年臭氧層上的巨大空洞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報導稱,極地渦流是一個低壓區域,通常位於巨大的羅斯冰架邊緣,那裡的溫度可以驟降到約零下80攝氏度。
臭氧層是地球平流層的一個區域,它吸收了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輻射,如果沒有這一層防護,這些紫外線將危害地球上的生命。
其實,早在1970年代後期,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大氣臭氧層遭到了嚴重破壞,並向大家發出了警報。
為此,全球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85年3月22日,28個國家通過並籤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正式開始了關於臭氧層的保護。
在此基礎上,為了儘可能消減消耗臭氧物質,1987年9月16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蒙特婁議定書》)通過。
1995年,更是專門成立了國際保護臭氧層日,旨在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的籤署,並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蒙特婁議定書》於1987年9月16日獲得通過。自1995年9月16日起,這一天在全球範圍內被標記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https://ozone.unep.org/ozone-timeline
《蒙特婁議定書》規定參與條約的每個成員組織,依照淘汰時間表來,將凍結並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消耗,如氯氟烴(亦稱氟利昂)、哈龍等。
如今,就剩下含氫氟氯烴還在進行,其餘基本已經按計劃達成目標。它還在2007年進行過一版調整,加速其生產消費的淘汰進程。2040年,我們有望全部消滅此前規定的消耗臭氧物質。
在自然界裡,因為有臭氧層的存在,太陽光的紫外線不容易直接到達地面上。一旦大氣圈中的臭氧層變稀薄,甚至出現空洞,紫外線就會暢通無阻地穿過大氣層,射到地球上,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嚴重傷害。
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損傷眼角膜和晶狀體,引起白內障等疾病;誘發包括黑瘤病在內的皮膚癌和其他皮膚病,降低人體免疫力。
造成莊稼作物減產:豆類瓜果類蔬菜作物受到強烈的紫外線影響而大量減產。
傷害甚至殺死海洋生物:過多的紫外線輻射使淺海中的浮遊生物數量減少,進一步導致魚類貝類死亡,損害整個水生生態系統。
除此之外,過多的紫外線還會加速人工合成材料的老化,導致地面大氣更加活躍,產生有害氣體,造成空氣汙染。
所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真的很重要!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賴以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