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正在「癒合」。
今天(9月16日)是第26個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曾經倍受關注的有關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問題,近幾年很少再聽人們提及。取而代之的是,霧霾肆虐、垃圾圍城、土壤汙染、淡水短缺等環境問題充斥在各大社交媒體。
那麼,我們的臭氧層現在到底怎麼樣了呢?「破洞」已經補起來了嗎?
01 臭氧層讓生命有可能存在
先來說說臭氧層。
大氣中的氧氣吸收太陽光的紫外線獲得高能,分解成兩個氧原子,每個氧原子再和沒有分解的氧氣合併,就形成了含有三個氧原子的臭氧。臭氧「氣如其名」,有一股難聞的魚腥味。臭氧分子不穩定,紫外線照射之後又分為氧氣和氧原子,臭氧變成「不臭」的氧,「不臭」的氧又結合成臭氧,循環往復,就產生了臭氧層。
一般來說,沿地球表面垂直向上,地球的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臭氧層就位於距離地表15-35千米(也有說20~26千米)高的平流層,這裡集齊了地球約90%的臭氧。如果將這層臭氧單獨分離,在絕對溫度273K和1個大氣壓下,可構成一個0.29釐米厚的純臭氧氣層。
▲ 地球大氣層垂直向上依次分布:對流層(Troposphere)、平流層(Stratosphere)、中間層(Mesosphere)、熱層(Thermosphere)和散逸層(Exosphere)。
臭氧層為啥這麼重要呢?
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一部分的中短波紫外線(UV-B,波長280-315納米)和全部的短波紫外線(UV-C,波長200-280納米)。對於人類而言,過多UV-B輻射暴露將增加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抑制的風險。對於生態系統而言,過量UV-B輻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 臭氧層能吸收一部分UV-B和全部的UV-C。
臭氧層就相當於在地球外面塗的一層「防曬霜「,可別小看這層「防曬霜」,它與生命的進化都息息相關。
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地球大氣層中沒有氧氣,更沒有臭氧,含有高能紫外線的陽光直達地球表面,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在地球誕生5億年後,地球上才開始出現了最簡單的生物——細菌。此後,生物不斷繁衍發展,但早期生物只能依靠水層的保護,深藏於海、湖水面之下,很難走向陸地。
▲ 寒武紀的地球,雖然水下生機勃勃,但地面上卻是一片荒涼。
直到6億年前,隨著大氣中氧氣的逐漸增加,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的不斷發生,大氣中臭氧濃度達到了現今的10%左右,依靠臭氧對紫外線吸收的不斷增強,生物才開始能夠大規模地由海洋向陸地發展,高等生物乃至人類才得以出現。
儘管如此,臭氧也不是完美的,也會有「壞的」臭氧,比如低空臭氧,這種低空臭氧大致出現在距地表約2.5千米以內的近地層中。
這些「壞的」臭氧就像「隱形殺手」,沒有明顯的顏色或強烈的氣味。一旦空氣中的臭氧濃度超過一定指標,人類會引起胸痛、咽喉刺激、咳嗽以及影響心臟和肺部相關的健康狀況。另外,高濃度臭氧會降低作物產量。
02 臭氧層空洞為什麼都在南極?
臭氧層真的會破成一個「洞」嗎?
其實,臭氧層「空洞」 並不真的是一個洞,而是一個臭氧分子極其稀薄的區域。那麼這個「空洞「是怎麼形成的呢?
人類活動會產生消耗臭氧層物質,例如氟氯烴、哈龍和甲基溴等,對臭氧層有顯著的破壞作用。在紫外線輻射下,含氯和含溴氣體會轉換為含氯原子和溴原子的更活潑的氣體(也稱為活性含滷氣體),包括氧化氯和氧化溴,會嚴重損耗臭氧。
消耗臭氧層物質中含氯或溴原子越多,在大氣中的壽命越長,對平流層臭氧的破壞就越強。消耗臭氧層物質無處不在,包括冰箱、空調、電子產品、滅火器材、菸草、泡沫塑料、髮膠以及殺蟲劑等產品的生產或使用過程。
▲ 如果人們不採取任何措施,預測在2065年時,地球的臭氧層的厚度如右側的圖所示。
為什麼我們聽說的臭氧層空洞總是出現在南極,而不是北極或者其他地方呢?原因就在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化學條件。
首先是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儲備。人類活動產生的消耗臭氧層物質會隨著大氣運動進行長距離遷移,飄著飄著就佔據了整個平流層。
其次是低溫。臭氧層空洞的形成需要足夠低的溫度,形成極地平流層雲,平流層氣體就會與其他區域平流層氣體隔絕。發生在極地平流層雲表面的反應,能夠顯著提高氧化氯的濃度,加速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
▲ 南極的氣候異常寒冷,圖為南極半島勒梅爾海峽的浮冰和上空的柱狀雲。
南極就有這個「優勢」。南極的冬天最小的日均溫度通常遠遠低於北極,能夠保持在極地平流層能夠形成的溫度之下。
另外,環繞極地的極強的風可以形成極地渦旋,極地渦旋能夠阻止平流層中氣體的傳輸和混合,從而催化破壞臭氧的反應。當南極臭氧層在一個隔絕的狀態下不斷被損耗,就會出現臭氧層空洞。
▲ 圖中的白色箭頭是包圍著南極大陸的盛行西風帶,這裡常年盛行著8級大風,捲起超過7米的大浪。
從全球來看,臭氧損耗程度隨緯度的變化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其中南極地區臭氧損耗最為嚴重,然後依次是北極地區、中緯度地區,熱帶地區臭氧總量損耗非常小。
▲ 1957到2001年,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
當然,例外也會存在。2020年3月份,北極出現了極端異常的極地渦旋,就出現了北極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臭氧空洞,面積大約相當於3個格陵蘭島。但是,過了一個月之後,這個空洞又關閉了!
03 臭氧層空洞可以修復嗎?
神話小說中,天塌之後還有女媧補天。那麼,臭氧層空洞可以「修補」嗎?
早在1987年,為了阻止人類活動破壞臭氧層,多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婁籤訂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而現在,聯合國承認的197個主權國家全部成為議定書的締約方。
▲ 2016年,美國國務卿克裡就《蒙特婁議定書》的修訂發言。此次修改要求停止氫氟烴的生產和使用,這一行為將有助於避免到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升高0.5攝氏度,並減少上千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此次修改最終獲得通過。
該公約要求197個締約方按照商定的時間表,儘可能完全取締近100種具有臭氧消耗潛能的化學品的生產和消費。
效果是明顯的!就南極臭氧層空洞而言,自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不斷增加,2006年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達到最大值2700萬平方千米。此後這個數值有所下降,並穩定在2300萬平方千米左右。2019年10月,受極端異常天氣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的面積僅1000萬平方千米,為歷年最小。
研究表明,如果全世界都能遵循《蒙特婁議定書》的規定,在未來數十年間,隨著平流層中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活性含滷氣體的減少,由於消耗臭氧層物質導致的臭氧層損耗大概會在21世紀中期恢復。
除消耗臭氧層物質外,氣候變化也會對未來臭氧含量帶來重要影響。但是氣候變化的影響在熱帶、中緯度和極地地區會出現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
▲ 經過人類的努力,許多工廠已實現了汙染零排放。
不同地區的臭氧總量恢復的時間不太一樣。
相關模型預測,如果以1980年臭氧總量水平為標準,南極地區會在21世紀中葉恢復;北極地區會在2020-2035年恢復,並且會繼續上升直至21世紀末。熱帶地區的臭氧總量會在2040年緩慢恢復,在2060年左右達到峰值,此後又逐漸下降直至21世紀末。
希望還是有的。
前提是,全世界都能遵循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