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是一個脆弱的氣體保護層,防止地球受太陽光線有害部分的損害,有助於保護地球上的生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受控使用以及減少有關物質,不僅有助於為今世後代保護臭氧層,而且可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作出重大貢獻。此外,這一舉措還通過限制有害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表,保護人類健康和地球生態系統。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社交媒體分享庫)
2018年9月16日的「世界臭氧日」(World Ozone Day)之際,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無懼當時肆虐的颱風「山竹」,南下深圳出席綠會主辦的「國際臭氧層保護日專題活動」,並發表重要主旨演講,對巴黎氣候協定的對立進行詳細剖析,並談氣候變化與公眾參與的關係。周博士指出,全球溫度每升高1度,相當於投下40萬枚廣島原子彈產生的能量,這是人類引起的巨大災難。改變這一恐怖現狀,可以從延緩每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的到來做起。中國在積極履行巴黎氣候協定,但是我們還需要從點滴做起,通過一系列工作帶動更多人加入到環保事業中來。
2020年,世人慶祝《維也納公約》通過35周年以及全球臭氧層保護35周年。沒有陽光,地球上的生命將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沒有臭氧層,太陽發出的能量將過大,導致地球上的生命無法生長。平流層的臭氧保護地球免受太陽大部分有害紫外線的傷害。陽光使生命成為可能,但正如我們所知,臭氧層讓生命有可能存在。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社交媒體分享庫)
因此,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的科學家發現人類正在這個防護層上製造出漏洞時,他們發出了警報。這個漏洞是由(冰箱和空調等設備的)氣霧劑和冷卻劑中使用的臭氧消耗氣體導致的,它帶來了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發病率,以及損害植物、作物和生態系統的威脅。
全球採取了果斷的應對措施。1985年,世界各國政府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根據《公約》的《蒙特婁議定書》,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工業界共同努力,以削減99%的消耗臭氧物質。在《蒙特婁議定書》的作用下,臭氧層正在復原,有望在本世紀中葉恢復到1980年前的水平。為支持該議定書,2019年生效的《基加利修正》將致力於減少氫氟碳化合物 (HFCs)。它屬於溫室氣體,對氣候具有較大的潛在制暖效應,並且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來源:聯合國)
9月16日的「世界臭氧日」將慶祝這一成就。它表明,科學指導下的集體決策和行動是解決重大全球危機的唯一途徑。2020年,COVID-19大流行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困難。在這一年,臭氧相關條約傳遞的關於和睦相處、為集體利益共同努力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一天的主題是「守護生命的臭氧」,這提醒我們,不但臭氧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而且我們必須繼續為子孫後代保護臭氧層。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社交媒體分享庫)
【背景信息:】
目前已發現不少常用的化學品可對臭氧層造成極大損害。滷碳化合物指一個或多個碳原子與一個或多個滷素原子(氟、氯、溴、碘)結合而成的化學物質,含溴滷碳化合物通常比含氯滷碳化合物具有更高的臭氧消耗潛能值。產生氯元素和溴元素最多,造成臭氧消耗的人造化學品有甲基溴、甲基氯仿、四氯化碳、被稱為哈龍的化學品家族、氟氯化碳和氟氯烴。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科學研究對於臭氧層消耗的確認,促使國際社會建立合作機制、採取行動保護臭氧層。1985年3月22日,28個國家通過並籤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正式做出臭氧層保護規定。1987年9月,《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蒙特婁議定書》)通過。
《蒙特婁議定書》:
《蒙特婁議定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努力控制臭氧消耗物質的全球生產總量與消費總量,保護臭氧層,最終目標是通過科學知識和技術信息的發展,徹底淘汰這些物質。《議定書》以幾組臭氧消耗物質為基礎,按照化學家族進行分類,並將其列入《蒙特婁議定書》附件。
《議定書》要求管控幾大類別的近100種化學品。對每組或每個附件中的化學品,都規定了淘汰時間表和物質的生產和消費量,旨在最終徹底淘汰這些物質。
《議定書》規定的時間表以消耗臭氧物質的消費量為基準。「消費量」是指任何一年受控物質的生產量加上進口量減去出口量之後所得的數量。同時也會減去已核准的臭氧破壞量。
控制物質根據指定基準年設定削減百分比。對於已有或回收控制物質在淘汰日期後的使用,《議定書》不加以禁止。
但像治療哮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計量吸入器,以及在潛水艇和飛機中使用的哈龍滅火裝置,由於找不到替代物取代關鍵物質,所以並沒有規定淘汰日期。
1994年,聯合國宣布9月16日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以紀念在1987年的這一天籤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第49/114號決議)。
2009年9月16日,《維也納公約》和《蒙特婁議定書》成為聯合國歷史上首批獲得普遍批准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