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保護臭氧層就是保護藍天,保護地球生命。為了喚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要求所有締約國按照《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修正案的目標,採取具體行動紀念這個日子。
【臭氧是什麼?】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99%以上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
常溫下臭氧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在大氣平流層的上空,臭氧不是汙染物,其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傘,可以吸收太陽釋放出來的絕大部分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
另一方面,近地面空氣中的臭氧,其中一部分來自高空臭氧層的流入,還有一些來自於土壤、閃電、生物排放等,這些可歸為「天然源」,本來就在自然界存在,但如果近地面層的臭氧含量超過200微克/立方米就是汙染物,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而且造成臭氧汙染的主力軍是「人為源」。
【臭氧層破壞原因】
據相關環境科學人員介紹:「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越是晴朗的天氣,臭氧的濃度越高,幾乎成為空氣品質指數的首要汙染物。一年中,臭氧濃度的最高峰集中在7月、8月和9月。由於臭氧的比重約為空氣的1.66倍,常常聚集在下層空間,所以個頭小的兒童是最直接的受害者。這期間,臭氧的形成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日照強、雲量少、風力弱。」
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方面。燃煤、機動車尾氣、石油化工等排放出的一次汙染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生成臭氧和其他氮氧化物,這就是「二次光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物的引入,將直接地參與反應而對臭氧濃度產生更大的影響。
【我們能做什麼?】
1、提高對保護臭氧層的認識,牢固樹立環境意識;
有車族應減少不必要的開車,多乘坐公共運輸如公交車、地鐵,以減少汽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
2、認識和重視吸入過量臭氧的危害性,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臭氧中毒;
在陽光強烈時應減少去戶外的次數,在午後兩小時內應減少戶外活動,實在需要外出也得做好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