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預報中,有些時候會聽見某某地區出現臭氧汙染;可是有些時候又會聽說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傘。臭氧到底是什麼呢?假如地球上失去了臭氧會怎麼樣?
臭氧是氧氣的一種同素異形體,化學式是O3。德國科學家舍拜恩於1840年發現在電解和電火花放電實驗過程中有一種獨特氣味,並斷定它是由一種新氣體產生的,從而宣告了臭氧的發現。臭氧是氧氣的親兄妹,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一個氧分子可以分解成兩個氧原子,其中一個氧原子和其餘的氧分子再一次結合,就形成了臭氧分子。
臭氧素有「在天是佛,在地是魔」的風評。在近地面,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發電廠、燃煤鍋爐和水泥爐窯等)和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自於機動車、石化工業排放和有機溶劑會發)等化合物受高溫、太陽輻射催化形成臭氧,就成了汙染物。臭氧在近地面濃度較高時,則會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有害影響,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是造成臭氧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臭氧汙染隱藏的比PM2.5更深,即使在晴朗的藍天下,也可能存在著臭氧濃度超標的問題。
而臭氧層一般在平流層形成一層保護層,距地面約10-50千米。這個時候它是地球的保護傘,阻擋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侵擾。如果臭氧消失,地球將直接暴露在高強度的紫外線下,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多方面的危害,已受到人們普遍關注的主要有對人體健康、陸生植物、水生生態系統、生物化學循環、材料、以及對流層大氣組成和空氣品質等方面的影響。有研究表明,高空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線就增加2%,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2%~4%,全球白內障的發病率將增加0.6-0.8%。
現存臭氧層仍然面臨著危機,據觀測,目前臭氧層破壞比較嚴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極」上,即北極度地區、南極度地區和青藏高原的上空。由於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質,並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臭氧層又是十分脆弱的。衛星觀測資料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臭氧總量明顯減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總量大致下降了3%。南極附近臭氧量減少尤為嚴重,大約低於全球臭氧平均值30%~ 40%,出現了「南極臭氧洞」。1989年以後到90年代的前幾年裡,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現很強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極臭氧洞還在擴大。從安裝在俄羅斯和美國衛星上的探測器發回的數據獲悉,「南極臭氧洞」面積已達2400平方千米,最薄處只有100多布森單位(100dobson,相當於1毫米厚度)。
臭氧減少帶來的危險已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保護臭氧層免遭破壞,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國際上保護臭氧層的行動已持續了幾十年。1987年,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籤訂了《蒙特婁議定書》,之後締約國增加到197個。議定書規定各締約國必須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使用。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臭氧層的惡化終於遏止。2015年,NASA宣布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可能在2075年縮小到上世紀80年代前的規模。
2020年0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本次的主題是「守護生命的臭氧」。保護臭氧層就是保護藍天,保護地球生命。綠會融媒呼籲使用「人本解決方案」(HbS),關注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實際上,無論是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的危機,還是氣候變化危機,都是由於人類導致的。人類紀帶來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解鈴還須繫鈴人。正是因為人類是所有問題的來源,所以解決的唯一方案就是人類自己。這就是「人本解決方案」的基本邏輯。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守護臭氧層。只要少吃一次肉食、少用一次性餐具、少自己開車、多用公共運輸,少買幾件衣服……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與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就是巨大的貢獻。
參考來源:
臭氧百度百科
氧的故事 臭氧的前世今生
臭氧層 臭氧層百度百科
臭氧空洞再度加劇,是誰在偷偷破壞臭氧層?
(數據來源網絡。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文/cookies 審/tammy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