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晶界穩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2020-11-25 科學網

 

金屬材料的強度或硬度往往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遵循基於位錯塞積變形機制的Hall-Petch關係,即強度的增加與晶粒尺寸的平方根成反比。而當晶粒尺寸低於某臨界晶粒尺寸(通常為10-30納米)時,金屬的強度會偏離Hall-Petch關係,有些金屬的強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這種納米尺度下的軟化現象通常歸因於納米金屬中大量晶界的遷移。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他們利用電解沉積方法製備出晶粒尺寸從30納米到3.4納米變化的一系列Ni-Mo合金樣品,發現當晶粒尺寸小於10納米時合金出現軟化行為。通過適當溫度的退火處理,利用晶界弛豫以及Mo原子在晶界上的偏聚,使材料硬度明顯提高,最高可達11.35GPa。這一結果表明,晶粒尺寸相同的納米材料,其硬度可以通過調控晶界穩定性而大幅度地變化,既可硬化也可軟化。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同時表明在納米金屬中硬度不僅依賴於晶粒尺寸,也受控於晶界穩定性。晶界穩定性可成為納米材料中除晶粒尺寸之外的另一個性能調控維度。

納米金屬中的不同硬度變化源於不同的塑性變形機制。盧柯研究組與法國UNIROUEN及南京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利用原子探針技術和高解析度電子顯微術發現,製備態納米Ni-Mo樣品中的軟化行為是由於機械驅動的晶界遷移變形機制所致。而納米Ni-Mo樣品在退火過程中發生了晶界弛豫及溶質原子的晶界偏析,降低了晶界能,提高了晶界的穩定性,使晶界行為在外力作用下難以啟動,塑性變形通過拓展不全位錯的形核及運動來實現。由於位錯形核應力與晶粒尺寸的倒數成正比,樣品硬度隨晶粒尺寸減小不降反升。極小晶粒尺寸納米金屬的硬化及軟化行為充分展現了由晶界穩定性控制的微觀變形機制轉變。這一發現為設計及製備具有如超高硬度等優異性能的新型納米金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資助。該成果發表於3月24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來源: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10 新華網 王瑩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不僅破壞材料的性能,也給利用塑性變形法製備納米晶帶來巨大困難。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盧柯院士再次發表頂尖論文:納米晶材料穩定性又一重要發現!
    盧柯院士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但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盧柯院士團隊之前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研究表明臨界尺寸以下納米晶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其晶界容易發生應變誘導晶界馳豫,而這種晶界馳豫抑制了晶界遷移行為,使得納米晶變形機制由晶界遷移逐漸轉變為不全位錯運動形成變形孿晶或層錯為主導,納米晶機械穩定性增強。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盧柯院士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界面結構設計在微納結構材料性能調控中的重要意義。微納器件的飛速發展對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
  • 【中國青年報】《自然》發文:科學家首次實現非晶材料加工硬化
    也因此,實現塊體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行為,被認為是非晶合金乃至所有無定形材料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此次研究發現,塊體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是伴隨著材料缺陷的湮滅和減少,由高能態向低能態轉變的過程。李毅說,「這與晶體材料的傳統加工硬化過程完全相反,表明非晶合金具有完全不同的加工硬化機制。」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導讀:晶界狀態(Grain boundary complexions)轉變會導致晶界性質的變化,本文建立了摻釔氧化鋁系統的參數化介觀模型,研究晶界狀態轉變影響下的晶粒生長行為。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整個溶質的不均勻性會導致更強的異常晶粒生長行為。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
  • 《自然》發文:科學家首次實現非晶材料加工硬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近日與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系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相關成果論文已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或形變硬化,即金屬材料隨塑性變形而引起強度升高的行為,反映材料在均勻塑性變形中抵抗進一步變形的能力。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相關研究成果11月13日發表於《科學》。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 納米金屬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研究員盧柯、研究員李秀豔及其指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學院研究生周鑫的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其顯著不穩定只在一定的晶粒尺寸範圍內發生,之後隨著晶粒尺寸的降低,其穩定性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