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2020-11-25 慧聰網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

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由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磊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盧柯研究員、丹麥Risf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盧磊及其合作者採用脈衝沉積技術通過細緻的工藝探索在純銅樣品中成功地將孿晶片層平均厚度減小到約4nm,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材料的強度增加。當孿晶片層厚度為15nm時,材料強度達到最大值。進一步減小孿晶片層,強度反而減小、出現軟化現象。隨孿晶片層減小,樣品的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單調增加。當孿晶片層小於10nm時,其加工硬化係數超過了粗晶純銅的加工硬化係數。

    塑性變形過程中共格孿晶界可有效阻礙位錯,具有和普通晶界相似的強化作用。同時,共格孿晶界又可作為位錯的滑移面吸納大量位錯,與普通晶界相比孿晶界結構更加穩定,其過剩能僅為普通晶界的1/10。因此,納米孿晶結構從能量上要比相同化學成分的納米晶體結構穩定很多,這種穩定的超細納米孿晶結構的獲得不僅是傳統材料製備技術的突破,同時也為深入研究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納米尺寸效應提供了可能。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由於表面納米化處理後表面層中結構尺度由表及裡呈梯度變化,從而消除了界面結合和表層剝落問題,處理工藝簡單、成本低、適用於絕大多數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
  • 前處理:金屬材料表面鋯系納米轉化膜研究
    慧聰表面處理網:摘要     金屬材料表面進行電塗或粉末塗覆前,通常採用鉻酸鹽鈍化工藝或磷化鈍化工藝來提高耐腐蝕性或塗膜的附著性,但前者有高毒性與後者淤渣難以處裡的問題。為此,本文探討鋯系納米轉化膜形成工藝及耐腐蝕性能的測試。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在光催化、納米集成光子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功能和金屬納米結構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儘管已有報導表明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不同的晶相結構表現出獨特的電化學性能,但是,由於催化反應體系複雜,影響其電催化性質的因素眾多,對於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背後的關鍵因素難以確認。一方面是缺乏從原子層面上理解納米材料與目標分析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催化反應中的動力學過程不甚清楚。此外,對於不同晶相的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向缺乏直接證據。
  • 新納米材料「金屬木頭」硬如鈦輕如木
    一個國際研究組發明了一種稱為「金屬木頭」的材料,如金屬鈦一般結實,卻比鈦還要輕上四到五倍,同時又有很好的電子性能。這種材料未來在機翼或假肢上有很大潛在用途。「金屬木頭」的材料微觀圖片。這種材料表面布滿了納米級別大小的孔洞,70%的空間是空的,密度幾乎和水差不多,在水中可以浮起來。研究者介紹說,在木頭的結構中,有負責提供結構支撐的支架,同時又充滿了氣孔。氣孔是細胞從樹木裡面與外面溝通的渠道。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從液態金屬溶劑中提取合成納米金屬材料
    從液態金屬溶劑中提取合成納米金屬材料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改變表面張力或在合金界面處引起可逆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發生。被排出的金屬表現出納米級和多孔的形態,根據細胞的電化學,這些金屬可以被氧化層鈍化或被完全氧化成不同的納米結構。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納米零價鐵附著在活性炭上(NZVI/AC)對Cr(VI)的去除幾乎可以達到100%,而且還可以減少在水中的損失。其二,在納米零價鐵中增加穩定劑來防止其團聚。例如Kanel等用聚丙烯酸作為穩定劑對納米零價鐵進行改性,以此來提高納米零價鐵的穩定性。另外,利用孔結構的材料作為納米零價鐵的載體可以提高其分散性以及防止其表面氧化。
  • Adv.Mater.綜述: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
    圖1 Adv.Mater 將該文作為封面文章進行了鄭重推薦金屬氧化物的應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其應用可以從微電子到醫藥。目前大量的研究進行了金屬氧化物薄膜及其納米結構的合成、組裝控制和直寫。本文除了提供給大家一個關於控制雷射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的綜述外,還對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和納米結構的不同的應用進行了綜述。
  •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利用在1000℃下的H2催化下合成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碳材料(碳球、竹狀碳納米管、直碳納米管),可通過大氣壓力化學氣相沉積(APCVD)來改變其流量。 形成方法: 雷射蒸發石墨法:該方法是在使用金屬催化劑的情況下,用脈衝雷射轟擊石墨表面,在石墨表面[2]上製備納米級碳材料。
  • 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
    納米材料是什麼呢?是指材料研究所關注的材料對象的三維結構中,至少有一維尺寸處於0.1~100nm的範圍。
  •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_納米材料的特性
    表現為直徑減少,表面原子數量增多。   超微顆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氣中金屬顆粒會迅速氧化而燃燒。如要防止自燃,可採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識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緩慢氧化生成一層極薄而緻密的氧化層,確保表面穩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屬超微顆粒可望成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劑、貯氣材料和低熔點材料。
  • 新型納米材料種類
    >   信息、能源、新材料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支柱,而納米材料(某一維尺寸在1-100nm範圍內的材料稱為納米材料)在這三個領域的發展中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信息---原子開關、磁記錄材料、光電功能材料;能源---納米鉑作催化劑利用太陽能制氫,產率提高几十倍,碳納米管的貯氫燃料;新材料--超塑性陶瓷、隱身材料等。
  • PCB的有機金屬納米表面塗覆技術介紹
    而新開發的有機金屬OM(Organic Metals)的表面塗覆層,儀有50nm,而更重要的是一一在50nm厚度OM表面塗覆層中,它們由90%左右是導電聚脂(Conductive Polymer)材料和1 0%的金屬Ag(實際上Ag僅為4nm的厚度)來組成的,因此它優越於目前所有的表面塗覆材料。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5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員、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副主任車成衛研究員、材料科學一處項目主任鄭雁軍教授及驗收專家組一行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承擔的重大基金項目「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進行了結題驗收。項目參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
  • 科學網—金屬中發現超硬超高穩定性納米層片結構
    ,他們利用自行研發的新型塑性變形技術,在金屬鎳表層成功突破了這一晶粒尺寸極限,獲得納米級厚度並具有小角晶界的層片結構,同時發現這種納米層片結構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這種納米結構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倒置關係,為開發新一代高綜合性能納米金屬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1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 據介紹,對金屬材料進行嚴重塑性變形可顯著細化其微觀組織,使晶粒細化至亞微米(0.1~1微米)尺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其強度。
  • ...聚合物表面物理化學、功能化聚合物材料、納米結構生物效應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研究領域: 聚合物表面物理化學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工程納米顆粒與絮體活性汙泥的相互作用在不少文獻中被報導。當絮體汙泥受到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衝擊時,會在汙泥沉降性能上做出直觀響應。這種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暴露造成的汙泥沉降性的下降可能是由於活性汙泥中納米材料的沉積以及絮體表面因吸附部分納米材料而造成的表面斥力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