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2020-11-25 科學網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獲得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強度

 

本報瀋陽2月1日訊(通訊員劉言 記者畢偉)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盧磊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研究員盧柯、丹麥Risf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這種晶粒細化強化源於更多晶界的阻礙位錯運動,從而使塑性變形困難。但是,當晶粒尺寸小至納米量級時,晶格位錯運動將受到抑制,塑性變形的控制機制由晶格位錯運動逐步轉化為晶界行為,從而使材料強度下降。因此,理論分析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均預測,當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小至納米量級時,其強度將出現一極大值,隨晶粒尺寸進一步減小會導致材料軟化。然而,迄今為止,這種極值強度在純金屬力學性能實驗中尚未觀察到。其主要原因是製備超細晶粒尺寸(通常小於10納米)的納米材料非常困難:純金屬材料中晶粒具有很高的長大驅動力。通常,晶粒愈小,長大驅動力愈大,晶粒很容易在室溫狀態或更低的溫度下就發生長大。因此,如何製備出穩定的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材料並探索其本徵變形機理,長期以來是納米金屬材料領域一大難題。

 

盧磊及其合作者採用脈衝沉積技術,通過細緻的工藝探索在純銅樣品中成功地將孿晶片層平均厚度(?姿)減小到約4納米,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材料的強度增加。當孿晶片層厚度為15納米時,材料強度達到最大值。進一步減小孿晶片層,強度反而減小、出現軟化現象。隨孿晶片層減小,樣品的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單調增加。當孿晶片層小於10納米時,其加工硬化係數超過了粗晶純銅的加工硬化係數,即銅及銅合金的加工硬化係數上限,表現出超高加工硬化能力。分析表明,納米孿晶銅中極值強度的出現,是由於隨孿晶片層尺寸減小塑性變形機制從位錯孿晶界相互作用主導轉變為由孿晶片層結構中預存位錯運動主導所致。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則來源於納米孿晶片層中大量孿晶界可有效吸納高密度位錯,其位錯密度較一般多晶體中的飽和位錯密度高1~2個數量級。

 

塑性變形過程中,共格孿晶界可有效阻礙位錯,具有和普通晶界相似的強化作用。同時,共格孿晶界又可作為位錯的滑移面吸納大量位錯,與普通晶界相比,孿晶界結構更加穩定,其過剩能僅為普通晶界的十分之一。因此,納米孿晶結構從能量上要比相同化學成分的納米晶體結構穩定很多。這種穩定的超細納米孿晶結構的獲得不僅是傳統材料製備技術的突破,同時也為深入研究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納米尺寸效應提供了可能。

 

《科學時報》 (2009-2-2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我國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
    我國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
  • 連續七年入選化學與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中國學者
    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長期在學界產生廣泛的影響,從側面反映了科學家工作的引領性與重要性以及所處研究領域的前沿性和活躍性。根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七年中國內地學者在材料或者化學領域連續進入高被引名單的有: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中科院化學所的萬立駿院士、李永舫院士與劉雲圻院士,中科院金屬所成會明院士,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江雷院士,中科大的俞書宏院士,復旦大學的趙東元院士、李富友教授、施章傑教授,武漢大學譚蔚泓院士,中山大學陳小明院士,華東理工田禾院士,華南理工的高松院士、曹鏞院士,武漢理工的餘家國教授,南開大學的陳永勝教授
  • 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該物質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
  • 華理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金屬所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五十年
    ,基本與歐美處於同步發展水平,以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何冠虎和周熙寧老師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則是我國熱物理性能測試領域的開拓者。金屬所的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始終以材料研製為背景,不斷建立新方法和新裝備,服務於材料研製的需求。目前金屬所仍然保持著結構材料所必須的物理性能,如熱擴散率和熱導率、比熱容、線膨脹係數、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低溫DSC相變、熔點、密度等系列測試裝備,並建立了碳-碳材料高溫雙向強度測試裝置(圖片2為雙向試驗裝置)。
  • 中國液態金屬研究再獲突破,可為4D列印等提供新方向
    中國液態金屬研究再獲突破,可為4D列印等提供新方向 中國證券網 2016-11-11 11:27 來源:澎湃新聞
  •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英文名為Chukochenite,國際礦物學會編號為IMA 2018-132a,國家博物館藏號M13818。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材料人報告|十年來金屬材料研究成果、熱點分析
    本文基於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通過論文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2008年以來金屬材料領域(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 我國學者因「偶然失誤」發現「點鐵成氫」技術
    原標題:我國學者因「偶然失誤」發現「點鐵成氫」技術  我國專家從實驗時的一次「偶然失誤」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實現低成本的材料加氫相變,發明了堪稱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這對開發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及促進基礎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我國近年來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發表的NS論文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傳統金屬材料領域相關科研人員都深有體會,想要做出新的重大成果非常困難。從發表論文來說,Acta Materialia是傳統金屬材料的頂刊,想發在Nature、Science則十分困難。為此,我們選取盤點了15篇2020年發表在NS上的重要成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點擊每篇的藍色標題可查看相應詳細介紹。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隨著口腔醫學的不斷發展,3D列印材料的研究已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突破,不斷有新型3D列印材料應用於口腔醫學領域。本文將從金屬,高分子,陶瓷和生物活性材料這4大口腔醫學領域的3D列印材料展開綜述。
  • 我國生物材料研究面臨突破的若干新領域
    中國自70年代開始生物材料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和發展沉澱,特別是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支持下,現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並在組織誘導材料、納米生物材料、鈣磷(矽)生物材料、生物礦化與自組裝、生物活性塗層、藥物控釋材料與系統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3 17:07:02 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
  • 中國學者發現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受體獲B肝研究領域國際最高獎
    >的共同受體,為B肝病毒研究及相關B肝疾病治療領域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被美國B肝基金會授予了全球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屬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科學家。李文輝教授於 2007 年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並開始對B肝及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展開研究,歷時 5 年於 2012 年年底時發現了這兩種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 NTCP (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這一成果對於B肝病理學研究之意義深遠,得到了肝病研究領域各方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或能在未來用於開發新一代B肝類藥物。
  • 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
    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導電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報訊 (記者徐建華)11月25日,中國高科技產業產化研究會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四川省良惠銅材有限公司和滎經縣國良銅材廠自主研發的「HGLN-高導電率銅合金新材料」科學技術成果評價會
  • 【學術論文】金屬材料深冷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摘 要:深冷處理作為一種有效提高材料性能的工藝,其研究已經從黑色金屬領域走向有色金屬。綜合現有文獻,總結了金屬材料及其合金深冷處理的研究進展,簡述了深冷處理技術的工藝和機理,並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了一些展望。
  • 我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材料獲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近年來,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一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一般而言,O3相正極材料具有較高的容量,適用於低速電動車、大規模儲能領域;P2相正極材料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在充電樁、調頻、數據中心等快充場景應用更具優勢。
  • 2020年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學術年會邀請函
    尊敬的專家學者: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學術年會定於2020年10月9-12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主辦,貴州大學承辦,遵義醫科大學、貴陽學院協辦。會議邀請我國醫用金屬材料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作為演講嘉賓與主持人,設立「可降解金屬、醫用金屬表面/界面、醫用鈦合金、形狀記憶醫用金屬、3D列印與多孔醫用金屬、醫用金屬與口腔醫學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