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五十年

2020-11-07 上海依陽實業


編者按:中國的熱物理性能測試技術的研究起步於1960年左右,基本與歐美處於同步發展水平,以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何冠虎和周熙寧老師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則是我國熱物理性能測試領域的開拓者。這裡轉載兩位前輩所撰寫的文章,一方面是為了部分展示我國熱物理性能測試技術的發展歷史,另一方面是表達對前輩老師們的崇高敬意。

原文作者:何冠虎 周熙寧(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


準確的熱物理性能數據是材料製備、熱過程控制、熱結構設計計算的基礎。金屬所建所之初,在開展金屬物理基礎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物理性能測試方法和測試裝備的研究工作。1958高溫測試研究室正式成立,其任務是結合高溫材料的發展與使用,在高溫測試方面進行有關的系統研究,為金屬所日後成為全國高溫熱物理性能測試基地的重要成員單位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國家科委決定成立包括一批研究所和高校在內的高溫測試基地,承擔科研,協作和仲裁任務,由李薰教授任領導小組組長,嚴東生教授和姚桐斌教授任副組長,周本濂和周熙寧等同志任組員。從此金屬所在李薰所長的領導下,以該基地重要成員單位的面貌投入到熱物性測試的研究工作中。

60年代,金屬所在國外嚴密封鎖和資料匱乏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建成了一批測試裝置,並有不少是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如1963年基本建成的縱向熱流絕對法金屬熱導率測試裝置,中心加熱器上下試樣組合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熱源與熱匯兩端設置,能充分利用中心熱源功率,以工業純鐵為標準參考試樣,所得結果表明在70℃~800℃範圍內的熱導率,接近文獻結果;金屬所於1963年基本建成比長儀直測法線膨脹儀。建成電熱穩態法高溫熱導率測試裝置。首先提出彈性模量測試的端點懸掛聲頻共振法。克服了高溫下試樣內耗大不易激發振動的困難。端點懸掛聲頻共振法高溫彈性模量測試方法和裝置與電熱穩態法石墨高溫熱導率測試方法和裝置於1965年通過委託單位專家的驗收鑑定,全部合格。此外,1500℃電脈衝石墨高溫比熱,1000℃脈衝回波法鋼材小試樣彈性模量,1000℃聲頻共振彈性模量,1000℃示差線膨脹裝置也都相繼建立。

70年代在我國第一顆返地衛星研製任務的帶動下,金屬所的高溫熱物性測試研究進入全盛的發展時期。衛星裙部熱控材料鉬合金板材厚度僅幾個毫米,熱導、比熱、模量、熱膨脹、熱輻射等性能均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參數,1960年代建立的測試方法已不能滿足板材熱物性的需求。於是雷射熱導,銅卡計比熱,板材示差法和直測法線膨脹,電熱穩態法半球發射率,彎曲共振法彈性模量等一系列測試裝置相繼建成。1974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空間熱物理會議全面反映了衛星熱控設計,熱控材料製備,熱模擬試驗和熱物理性能測試方法和裝備的最新結果,金屬所的熱物性測試研究工作不僅滿足了任務需求,而且測試研究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這一階段的代表性成績有:

(1)金屬所在國內首批合作研製雷射脈衝熱導儀,該項目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後,金屬所又在雷射脈衝加熱-降溫測量比熱容新方法和整機微機運控研究中取得成果。至今,金屬所的雷射脈衝法熱導率裝置已為所內和國內 70多個單位提供了400多種材料,包括金屬,合金,陶瓷,石墨,橡膠,高聚物等的可靠數據。(圖片1為儀器研製現場)。

(2)高溫半球向全發射率測試裝置的建立與發展,1971年至1974年熱物性組在建成電熱穩態法測試裝置的同時,為一批批板材及時可靠地提供了大量數據,為金屬所承擔的衛星裙部蒙皮的研製和衛星的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設計製成的自動記錄高溫輻射儀是我國第一臺三參數(溫度,電流,電壓)實現自動記錄的半球向全發射率測試裝置,該裝置至今已為所內和國內高輻射率節能塗料,金屬高輻射塗層材料,難熔合金管材和板材等提供了大量發射率測試數據。

(3)建成高精度真空自動絕熱控制銅量熱計比熱測試裝置,經對α-Al2O3標準參考試樣熱溫測試表明與美國NBS、前蘇聯科學院數據相差3%,而且測量了它的熔化潛熱。

金屬所的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始終以材料研製為背景,不斷建立新方法和新裝備,服務於材料研製的需求。目前金屬所仍然保持著結構材料所必須的物理性能,如熱擴散率和熱導率、比熱容、線膨脹係數、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低溫DSC相變、熔點、密度等系列測試裝備,並建立了碳-碳材料高溫雙向強度測試裝置(圖片2為雙向試驗裝置)。測試服務範圍已遍及所內和國內材料研製重點企業,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100多個單位600多種各類固體材料的高溫(2600℃)和低溫(-150℃)測試需求,金屬所已經成為全國提供熱物理性能測試數據最主要的單位之一。

90年代以來,周本濂同志在研究固體薄膜材料熱膨脹動態過程中,發現了溫度升高在先、熱膨脹有滯後的現象,說明瞬態加熱時薄膜材料內部存在巨大的熱應力。與此同時,熱物性研究組在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特別資助項目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開展了二維材料熱輸運性的熱膨脹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並在863課題中得到應用。獲得了不同工藝條件下金剛石膜的熱擴散率,建立了由TEA CO2脈衝雷射(0.1s脈寬),HgCdTe紅外探測器(0.01s響應)和DAS 820M瞬態採集儀組成的測試系統,不僅測出了50um鋁、銅薄膜的熱擴散率,而且成功地探測了0.35mm金剛石膜的溫升曲線和熱擴散率。不同工藝製備的金剛石膜有不同的熱擴散率。

採用CCD非接觸法測量薄膜的熱膨脹係數,創建了由準直滷素光源,光學放大系統、CCD採集處理系統組成的測試系統,試樣因升溫膨脹時,其像邊緣移動,在CCD圖像上出現兩個邊緣像,用濾波平滑處理和多點判據法可以確定移過的光敏元數,最終計算出試樣伸長量。本方法的長度解析度達到0.2um的高精度,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金屬所的熱物性測試研究之所以在國內有一定的地位,除了為材料研究提供測試數據外,是與周本濂教授力主創新,不斷開拓新領域,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多次應邀在亞洲熱物性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並獲得熱烈反響和好評分不開的。在一次於美國召開的國際熱物性大會上,周本濂教授作了介紹我國熱物性研究概況的報告及金屬所多人作了熱導率和比熱容測試的報告後,美國信息及數據綜合和分析中心(CINDAS)主任,著名科學家,美籍華人何焯彥(C.Y.Ho)教授十分感慨地說,想不到中國在熱物性研究領域有如此高的水平。

在即將迎來金屬所成立五十周年之時,回顧熱物性測試研究的發展歷程,撫今追昔,我們十分懷念已故著名科學家李薰院士和周本濂院士,是他們的高瞻遠矚和執著追求帶來了金屬所熱物性測試研究的成就,是他們的拓展深化和求實創新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我們相信,金屬所熱物性測試研究之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定能繞過礁石,衝破急流,在曲折中登上新的航程,駛向勝利的彼岸。

作者信息:

相關焦點

  • 材料性能熱分析:瞬態平面熱源法測試技術的拓展及應用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低溫下多個材料物理性能參數測試技術的集成思路,並進行了初步的技術路線設計和探索性研究。針對瞬態平面熱源法中存在的接觸熱阻進行了多種材料的考核和驗證,並提出了初步的解決方案。材料低溫物理性能測試集成技術2.1. 材料低溫物理性能參數測試物理性能參數:彈性模量、熱膨脹、熱導率、電阻率、熱輻射係數和熱分析。材料類型:固體金屬材料、固體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粉體顆粒狀材料、粘結劑材料。製冷形式:低溫制冷機系統。
  • 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1)密度物質單位體積所具有的質量稱為密度,用符號表示。利用密度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如計算毛坯的重量、鑑別金屬材料等。常用金屬材料的密度如下:鋼為7.8 克/立方釐米,灰鑄鐵為7.2 克/立方釐米,銅為8.9 克/立方釐米,鋁為2.7 克/立方釐米。(2)導電性金屬傳導電流的能力稱為導電性。各種金屬的導電性不同,銀的導電性最好,其次是金、銅和鋁。(3)導熱性金屬傳導熱量的能力稱為導熱性。一般說導電性好的材料,其導熱性也好。
  • 金屬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有哪些
    金屬材料的性能很多,不同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環境,應具有相應的性能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物理化學性能金屬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主要是指材料的密度、熔點、導熱性、導電性、熱膨脹性、導磁性、耐腐蝕性等。常用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見圖1。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評論性概述了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報導,研究分析了這些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的特點,總結了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熱分析儀器市場化角度提出了迎接這些挑戰的技術途徑。1.問題的提出鋰離子電池在各種應用中用於能量轉換和存儲,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系統等。
  • 金屬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
    二、物理性能金屬村料在各種物理條件作用下所表現出的性能稱為物理性能。它包括密度、熔點、導熱性、導電性、熱彭張性和磁性等。1.密度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密度,用符號???表示。密度是金屬材料的一一個重要物理性能,不同材料的密度不同。
  • 金屬材料性能的計算機模擬
    Thermotech公司在熱技術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來發展多平臺軟體程序JMatPro,用來在廣泛的範圍內預測材料的各種性能。這些性能計算包括:金屬材料的相平衡計算、熱物理性能計算、凝固性能計算、機械性能、熱處理相變模擬等。特別針對的是用於工業生產的多元合金,我們會展示許多對各種性能進行計算的例子。
  • 鋼結構網架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
    鋼結構網架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主要體現在它的力學性能。 任何機械零部件在加工和使用的過程中都會承受外力(即載荷)的作用。材料在載荷作用下所表現出的特性稱為材料的力學性能,包括強度、塑性、硬度、衝擊韌性、疲勞強度等性能。
  • 金屬所提出增強極性光催化材料性能新思路
    通常情況下,Aurivillius型氧化物材料指Bi系二元金屬氧化物層狀鈣鈦礦結構材料,由[MO6]2-鈣鈦礦片層(M代表其他金屬元素)和[Bi2O2]2+螢石片層交替排列堆疊形成。Aurivillius型氧化物是一種極性材料,有利於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分離。
  • 動力電池用相變材料:國內外導熱和儲能性能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3)對測試結果所包含的內容並不清楚,很多時候測試結果中包含了大量的測試誤差,導致很多文獻報導的性能測試結果和變化規律相互矛盾。(4)測試分析儀器廠商對測試技術的理解、研究和技術培訓有限,誤導了儀器使用人員在測試操作和試驗參數設置上的不正確,從而得出誤差較大結果。
  • 熱設計|熱分析及測試方法
    熱重分析儀熱重量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溫度下,測量物質的質量與溫度或時間的關係的方法。進行熱重量分析的儀器,稱為熱重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溫度控制系統,檢測系統和記錄系統。熱重量分析的應用主要在金屬合金,地質,高分子材料研究,藥物研究等方面。下圖為頂部裝樣式的熱重分析儀結構示意圖。
  • 通過改進超高溫3000℃熱物理性能測量來優化工業過程
    摘要:本文介紹了歐盟Hi-TRACE項目,此項目將建立新的方法來表徵超高溫3000℃下任何固體材料的熱物理性能,並建立一系列可供工業使用的參考裝置和材料網絡。通過支持可靠的測量方法,該項目將提高對高溫材料的理解,並使航空航天和能源等行業能夠開發新穎和創新材料。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金屬負熱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物理所氧化亞銅新能源材料研究獲進展
    氧化亞銅(Cu2O)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半導體材料,它具有2.1eV(590nm)的直接帯隙以及很高的可見光吸收係數,再加上它具有無毒、低價、原料豐富等優點,已成為太陽能轉化與利用研究領域的重要材料。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清潔能源前沿研究重點實驗室杜小龍研究組持續開展了Cu2O單晶薄膜的可控生長、摻雜及缺陷調控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獲得了一些重要進展。
  • 基於碳材料和二氧化錳的複合型超級電容器性能研究
    目前超級電容器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電極材料的選擇、製備及組裝工藝等,而超級電容器的關鍵技術—電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屬氧化物、活性炭材料和導電聚合物及以上三種材料的混合物上[1]。因這幾種材料均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或易產生法拉第贗電容,使得以這些材料為電極組成的電容器具有較高的比電容和功率密度。
  • 金屬液體結構與性能研究的新進展
    作者:王曉東 熊良華 蔣建中 (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1 引言看過美國好萊塢電影《終結者 2》的觀眾都會被其中機器人任意改變形狀的場面所震撼,而製造這種機器人的現實版材料就是液態金屬。金屬在液態時具有流動性,剪切模量為零,而凝固以後卻又具有高的強度、硬度和低的電阻率等。
  • 錢義祥——高分子物理與聚合物熱分析
    上述熱分析研究的問題都是高分子物理所關注的問題。  熱分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它輔以其它近代研究方法,如光譜、波譜、色譜、雷射光散射、X射線和電子顯微技術等方法,運用高分子物理理論,弄清高聚物的一級、二級和聚集態結構,並研究結構與材料功能和性能之間的關係。由此合成具有預定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或根據需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改性合成高聚物或天然高分子以創建新的材料。
  • CaCl2基吸附儲熱材料製備及性能研究
    HS系列試驗箱、高、低溫試驗箱能模擬各種溫溼度環境,適用於檢測電子、汽車、橡膠、塑料膠、金屬等產品滿足GJB150A3/4各種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能等參數。將提供給您預測和改進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的依據。
  • 研究人員開發出超高性能金屬氧化物材料
    等離子體材料廣泛應用於顯微鏡、傳感、光學計算和光伏等領域。最常見的等離子體材料是金和銀。其他一些材料也表現出類似金屬的光學特性,只是在有限的波長範圍內表現不佳。近年來,人們在尋找除貴金屬以外的高性能等離子體材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金屬級導熱而又柔軟的石墨烯熱界面材料
    大多數金屬具有令人滿意的導熱率,但壓縮模量相對較高,軟矽樹脂通常是絕熱材料。當前,開發用於TIM應用的導熱率高達金屬水平的軟材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得石墨烯整料具有143Wm–1K–1的超高通透熱導率超過許多金屬,並且壓縮模量低至0.87 MPa,可與有機矽媲美。在實際的TIM性能測量中,採用石墨烯整體材料的TIM的系統冷卻效率是最新的商用TIM的3倍,證明了解決電子系統中界面傳熱問題的卓越能力。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凝聚態材料中,材料的很多性質和基本參量取決於電子在費米面附近的分布。因此,量子阱態導致的費米面附近電子態密度的變化會改變這些性質和參量,從而導致材料奇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最近材料科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問題。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