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提出增強極性光催化材料性能新思路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光催化技術在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光催化過程可大致劃分為光能吸收、光生電荷分離和表面反應三個主要步驟,其中光生電荷能否有效分離直接制約著整個光催化過程的效率。通過材料設計為光生電荷遷移提供足夠驅動力,可有效提高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增強材料光催化效率。近年來,極性光催化材料研究得到迅速發展。由於其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極性光催化材料自身的內建電場為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分離提供了驅動力,因而可能獲得高效光催化能力。

  在眾多光催化材料中,Aurivillius型氧化物由於具有合適的能帶位置和豐富的元素組成,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關注。通常情況下,Aurivillius型氧化物材料指Bi系二元金屬氧化物層狀鈣鈦礦結構材料,由[MO6]2-鈣鈦礦片層(M代表其他金屬元素)和[Bi2O2]2+螢石片層交替排列堆疊形成。Aurivillius型氧化物是一種極性材料,有利於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分離。同時,層狀堆疊結合方式使其晶格易於在堆疊方向發生變形,為其自身內建電場的調控與光催化效率的提升帶來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環境功能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琦提出,晶格調控可能成為一種增強極性光催化材料性能的新思路。在可見光光催化材料Bi2MoO6研究中,李琦團隊發現通過改變Aurivillius型光催化材料極性方向的晶格常數,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能夠得到顯著增強。研究通過DFT理論計算預測了Bi2MoO6極性方向晶格常數b的變化對材料偶極矩的調控規律。由於Bi2MoO6晶體晶格常數b的變化同時會帶來晶格原子相對位置的弛豫,與直觀感受相反,極性方向晶格常數b的減少反而會導致Bi2MoO6的偶極距增大,增強其極性,提高其內建電場強度。通過在溶劑熱合成過程中調整反應溶液pH值,控制鉍離子與鉬離子在成核、聚合以及脫水結合過程中的結晶行為,科研人員成功降低了Bi2MoO6的晶格常數b值,獲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格常數b值的Bi2MoO6納米光催化材料。二次諧波測試(SHG測試)結果證實,晶格常數b值越小Bi2MoO6材料的極性越大,也就越有利於光生電荷的分離。光電測試相關結果進一步表明,該系列Bi2MoO6納米光催化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效率隨著其晶格常數b值的減少而提高。選取水中常見的模型汙染物抗生素、苯酚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光催化淨化測試,結果也呈現出與光電測試一致的規律,即材料對這些模型汙染物的光催化淨化效率隨著晶格常數b值的減少而增強。該研究表明,晶格調控能有效影響極性光催化材料的極性強弱,從而增強極性光催化材料性能。這為高效層狀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SusChem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基礎前沿創新項目以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祝令剛的合作支持。

  論文連結 

 

  圖1.(a),Bi2MoO6晶格結構示意圖;(b),Bi2MoO6極性方向晶格常數b的變化對材料偶極矩影響的DFT理論計算結果。

 

圖2.Bi2MoO6系列樣品信的(a)光吸收特性、(b)Mott-Schottky圖和(c)能帶結構。

  圖3.Bi2MoO6系列樣品的(a)二次諧波測試(SHG測試)結果、(b)光電流響應測試結果、(c)電化學阻抗測試結果與(d)IPCE測試結果。

  圖4.Bi2MoO6系列樣品的(a)抗生素、(b)苯酚與(c)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見光光催化淨化效果

相關焦點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這類材料主要應用於非線性光學、鐵電、功能性陶瓷與薄膜等。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類材料對氯酚類汙染物的去除能力,結合開爾文探針力顯微實驗證實了內建電場的存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26, 3169);藉助密度泛函理論(DFT)手段確證了極性材料電子結構及光生電荷轉移過程(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2179);考察了在不同金屬離子半徑作用下導致的不同極化場對有機汙染物降解性能的影響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光催化技術藉助光能激發形成的強氧化性物種氧化NOx,以降低其濃度、阻斷其凝聚生成二次氣溶膠的大氣化學反應途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除了晶體形貌和晶面可以被用來調控光生電荷分離外,對於大多數半導體材料來說,表面極性特徵是一個極為普遍和常見的材料本徵性質,然而,對於半導體材料本徵極性的理性設計與調控及其對光生電荷分離的影響仍然不清楚。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上海矽酸鹽所提出鋰硫電池「三明治」結構催化-導電界面構築
    近年來,人們提出了多種策略來嘗試實現鋰硫電池的商業化,如開發新型正極複合材料、中間層或隔膜裝飾、多功能粘結劑和電解液添加劑等。其中,針對硫正極的微結構設計可以對硫基活性物質產生最直接的限域效應,極性宿主材料的引入可以更進一步地增強對鋰多硫化物的化學吸附,從而提高電池循環穩定性。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在這項工作中,[001]取向的Hittorf紅磷(HP)納米棒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策略在聚合氮化碳(PCN)上成功生長。
  • 研發出具光催化性能新型纖維材料
    為解決二氧化鈦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諸多不足,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員提出通過在纖維材料表面構築具有層級結構的二氧化鈦顆粒,製備出可循環使用的新型光催化材料
  • ZIF-67/GO薄膜協同光催化-光熱體系去除水中金屬離子
    ZIF-67作為MOF材料中的一個典型成員,具有出色的熱和化學穩定性,大的孔體積和高的比表面積,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新型材料。在去除金屬離子的過程中,吸附和光催化的效率通常會隨著其濃度的逐漸降低而降低,難以連續獲得清潔的水。本文將光熱效應與光催化過程結合,在濃縮溶液提高金屬離子的濃度同時,促進金屬離子的光還原以實現回收再利用,並同時獲得清潔的水。
  • ...柏教授/蘇大康振輝教授:碳化聚合物點助力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光催化
    最近,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柏教授課題組聯合蘇州大學康振輝教授課題組設計製備了一種碳化聚合物點(CPDs)/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複合光催化劑,與以往所報導的光催化劑不同,首次將CPDs與MHP結合,並且CPDs能夠有效的抽取MHP的光生空穴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副研究員於良團隊提出二維硫化鉬(MoS2)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效應,利用銠單原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控二維MoS2面內硫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從而實現高效電催化析氫(HER)性能。該工作為深入認識二維MoS2限域單原子的催化活性調控機制以及設計新型高效電解水析氫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  MoS2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其邊緣結構具有適中的氫吸附強度而顯示良好的HER活性,因而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潛力的、可替代貴金屬Pt的非貴金屬HER催化劑。
  • 催化學報:那平研究員課題組報導2D-2D界面助推TiO2納米片/層狀WS2(TNS/WS2)異質結可見光響應光催化活性增強
    再者,主體材料和客體材料之間存在的異質結改變了界面處的頻帶偏移,給光生電子-空穴的分離提供了驅動力。WS2作為類石墨烯結構的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其帶隙(1.35 eV)較窄且價帶低高於TiO2,預示著有可能成為一種候選催化劑,在可見光下對TiO2進行光敏化。
  • 驚聞金屬材料疲勞試驗新成果,提高抗疲勞性能新思路
    然而,像以銅為代表的純金屬材料,經SPD處理後疲勞強度似乎達到了100MPa左右的飽和值,這時就很難通過改善SPD加工過程來繼續提高抗疲勞性能。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工程金屬材料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包括高強度鋼,銅合金和鋁合金等。因此,如何通過研究金屬材料的疲勞試驗,提高金屬材料的抗疲勞強度這一難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工程意義。
  • 單原子合金:優化電荷態、提升光催化 | NSR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海龍教授團隊設計併合成了具有優異催化性能的Pd10@Pt1/MOF複合催化材料,其中,共催化劑Pd10@Pt1處於單原子合金(SAA)態,且擁有最富電子的Pt表面電荷態如上圖所示,研究者在光敏且經典的MOF(UiO-66-NH2)材料上,原位合成了核殼結構的雙金屬Pd@Pt納米顆粒(右下小圖中的①)。
  • 光催化之提高半導體材料光解水產氫的有效途徑 — 「摻雜」
    可見,除了半導體本身的結構和特性(主要影響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之外,影響半導體光催化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光生載流子從體相移動到表面過程中的分離效率。光生載流子的複合通常意味著將所吸收光能浪費在無用的螢光和散熱上,導致光催化量子效率下降和光催化活性降低。同時,對於光催化產氫催化劑進行不同的改性有時還可以作為催化反應活性位起到降低反應活化能或產氫過電勢的作用。
  • TiO2光催化CO2製備燃料進展
    其中應用的最廣泛方法,研究製備高效的TiO2表面改性,如雜質摻雜,金屬沉積,鹼改性,異質結結構和碳系材料負載 。本文總結近期TiO2表面改性對提高光催化降解CO2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討論了TiO2光催化降解CO2的不同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光催化增強機制解釋。最後對TiO2基光催化劑表面改性的總結和未來展望進行了介紹與討論。
  • 廣東工業:金屬有機框架衍生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汙染控制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何鑫和敖志敏教授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王少彬教授合作下在金屬有機框架衍生的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
  • 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於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且其孔結構和表面性質均可設計和修飾,在溫室氣體CO2的捕獲存儲分離、高附加值催化轉化等方面具有誘人的廣泛應用前景。使材料兼具高孔隙率、優良穩定性和理想框架-CO2分子相互作用,是設計合成新型高性能CO2吸附與催化轉化MOF材料的一個有效策略。
  • 張以河&馬天翼&黃洪偉 | 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最後,提出了壓電/壓電光催化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材料研究,催化劑組裝和應用(圖1)。基於這些體系產生壓電效應的原理,可以通過極化增強(晶體生長調控和局域極性累積)、構造相結,自由載流子調控,貴金屬沉積等改性手段進一步提升催化效率。3.壓電光催化促進光生電荷分離是提升光催化效率的關鍵途徑。引入外部或內建電場已被證明是促進光生載流子分離和轉移的有效方法。
  • TiO2在光催化CO2還原中的應用知多少?
    【提高光催CO2還原性能的方法】在前期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光催化反應主要使用摻雜、金屬沉積、鹼性修飾、形成異質結以及碳基材料的負載五種方法提高TiO2材料的性能。通過金屬元素的摻雜,可以在TiO2的導帶下產生一空的能態,新能級的引入可以提高材料對全光譜的利用效率。但是,過多雜質的引入會導致大量的缺陷密度,這對於反應的進行極為不利。此外,金屬摻雜所造成的光腐蝕也會影響材料的長期穩定性能。而I、N、S和C元素的摻雜較好地緩解了這一問題。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在研究單金屬催化劑光催化還原CO2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甲酸中間體[O=C-OH]中C-O鍵斷裂是還原CO2為CO的決速步。為進一步提高催化效率,我們提出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的思想,並控制合成了系列雙核金屬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研究發現它們光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和選擇性均要遠高於相應的單核配合物,從分子水平上理解了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反應的機理(Angew. Chem.